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漢字筆畫順序的應用(漢字結構中借換偏旁)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7)
16、覆冒
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云”、頭、“穴”、“宀”、“然”頭,奢”、“金”、“食”、“夆”、“巷”、泰”之類是也。


凡上大下小的字,都要使上邊大的部分能夠蓋住或是罩住下面的部分,上邊的部分應該略微寬闊且舒展,下邊的部分應該相對緊縮和收斂。
關鍵是要注意使上面的部分左右停勻,下面部分重心對正,字身不倒,全字不可欹側。
17、垂曳
垂如“都”、“鄉”、“卿”、“卯”、“夅”之類,曳如“水”、支”、“欠”、“皮”、
“走”、“民”、“也”之類是也。


“垂”,向下伸展的意思。“曳”,牽引的意思,而且常常是向上的,有一部分含義與“拽”意同。
“垂曳”之意,我們概括地說就是:凡左右結構的字,左縮者宜右垂,右縮者應左曳。也即左部收縮的,右部應舒展,右部收縮的,左部應舒展。這是在書寫左右結構的字時,應該予以關注的重要的點。
18、借換
如《醴泉銘》“秘”字就“示”字右點,作“必”字左點,此借換也。又如“蘇”之為“蘇”、“秋”之為“秌”,“鵝”之為“鵝”,為“鵞”之類,為其字難結體,故互換如
此,亦借換也,所謂東映西帶是也。


“借換”,是指作書時,將一字之中的某一部分與另一部分互換位置,或省去某一筆,或在個特定的位置,借用了其他的筆畫,這些就是古人常說的“東映西帶”,或叫“東西映帶”,其實就是異體字。
對于異體字的使用必須考之古帖所有而從之,不可杜撰、編造或類推。
古人將某些字在偏旁上做了移動或調整,這是為了字形之美,是不得已而為之,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是可以的,而今人作書,斷然不可杜撰,必須遵循古法。
19、增減
字有難結體者,或因筆畫少而增添,如“新”之為“新”(多了一橫)、“建”之為“建”(多了一點)是也。或因筆畫多而減省,如“曹”之為“曹”(中間少了一豎)、“美”之為“美”(最底下的橫畫變成了撇和捺上的兩點)。但欲體勢茂美,不論古字當如何書也。


此法與上一法在立意上基本是相同的。古人作書,為求得體勢之美,在筆畫上常有“太繁者減除之,太疏者補續之”,也作“疏當補續,繁則減除”。
但這并不是說所有的漢字都可以這樣做,筆畫的增減必須依據古人的成規,法帖碑刻上出現過,才可以使用,而且這種使用也僅限于書法作品之中。
筆畫可以增減的字,從整體數量上來說,也僅僅是少數的字例。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08391.html
上一篇:松江土話(松江話吃的讀音)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