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3閱讀(6)
一、知識指要:論證是運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如果說論點是解決“需要證明什么”、論據(jù)是解決“用什么來證明”的話,那么論證則是解決“怎樣證明”的問題,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中考語文閱讀理解選擇題技巧?以下內(nèi)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考語文閱讀理解選擇題技巧
一、知識指要:
論證是運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如果說論點是解決“需要證明什么”、論據(jù)是解決“用什么來證明”的話,那么論證則是解決“怎樣證明”的問題。
1.論證方式:
(1)立論
直接提出并闡明觀點的論證方式叫立論,用這種論證方式寫的議論文,被稱為“立論文”。
(2)駁論
通過反駁對立的論點來闡明自己的論點的論證方式叫駁論,這類議論文常稱為“駁論文”。閱讀駁論文,首先要弄清文章反駁的觀點;其次,弄清批駁對方論點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
①直接批駁對方的論點;
②批駁論據(jù);
③批駁論證。后兩種方法的目的還是為了駁倒對方論點。
另外,要了解立論和駁論是常常相互聯(lián)系、交錯使用的。
2.常用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1)舉例論證:通過舉具體的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2)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shù)據(jù)、名人佚事、笑話趣聞等各種情況,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shù)據(jù),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3)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4)對比論證:對比論證的作用就是突出強調(diào)。
二、考查方向:
1.判斷某段、某句采用什么論證方法。
2.采用某種論證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3.圍繞某個論點,作者是怎樣論證的。
三、能力提升:
論證方法答題思路:
1.舉例論證:
使用了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舉……(概括事例)證明了……(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2.道理論證:
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證了……了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引用論證的論證方法,通過引用……證明……的觀點,使論證更有說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3.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使用了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將……比作…,證明了…的觀點,從而把抽象深奧的道理闡述得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4.使用了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將……和……加以比較,突出強調(diào)了……的觀點。
現(xiàn)代文閱讀(議論文)
一、2017·江西閱讀下文,完成題目。
背書是寫作的基本功
梁 衡
語文學習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為最基本的也是最簡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書。
一切知識都是以記憶為基礎的,語文學習更是如此。要達到一般的閱讀、書寫水平,你總得記住幾千個漢字;要進一步使文字自然、流暢、華麗、優(yōu)美,你就得記住許多精詞妙句;如要再進一步使文章嚴謹、生動、清晰、新奇,你就得記住許多體式、結(jié)構(gòu)。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樣,只有肚子里滾瓜爛熟地裝上幾十篇范文,才能循規(guī)為圓,依矩成方,進而方圓自如,為其所用。至于文章內(nèi)容的深淺,風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養(yǎng),又當別論。
當然,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便于記憶,所以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時要盡量講清字、詞、文章的含義。但遺憾的是人腦的生理規(guī)律正好相反,年輕時長于記憶,稍長時長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記便會“失之東隅”。因此有必要少時先背誦記憶一些優(yōu)秀詩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國古代的幼兒語文教學多用此法,現(xiàn)在國外教育也很注意這點。蘇聯(lián)在小學低年級教材中就加進普希金的詩歌,讓學生背誦。這種知識的積累方法,好比先貯存上許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種,自然會著。前不久,我在娘子關看瀑布,那飛泉后的半壁山上長滿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隨風擺動。我觀察良久,總難對眼前景物加以描繪。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記》里“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的描寫,何其傳神!當初對柳文只是記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現(xiàn)在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印證,便立即融會貫通。這有點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進草去,它閑時臥在樹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來,也是不會反芻出新養(yǎng)分的。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詞、句之“米”組成的。要使自己的語言準確、生動,便要有足夠的后備詞句來供選擇,這就要記要背。比如那鳥的動作吧,小時作文只需一個“飛”字,就全部解決。后來背的詩多了,腦子里記下許多:燕剪春風、鷹擊長空、雁橫煙渚、鶯穿柳帶等,以后再遇到寫鳥時,就很少以一“飛”字搪塞了。可現(xiàn)在也常遇到這種情況,那筆握
在手里,卻晃來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筆干得流不出墨一樣,其實是腦子里干
得想不出恰當?shù)脑~,這時就更恨當初記得少了。
強調(diào)背和記,絕不是限制創(chuàng)造,文學是繼承性很強的,只有記住了前人的東西,才可能進一步創(chuàng)新。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作。宋詞人秦觀的“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就是從那個暴君隋煬帝楊廣“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的詩中化來;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則脫于庾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詩詞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試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裝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詞麗句,絕不可能即席揮就那篇《滕王閣序》。高明的
文章家在熟讀前人文章的基礎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詞、借句,還能借氣、借勢,翻出新意。文章相因,從司馬遷到韓愈、柳宗元,再而蘇軾、歐陽修,總是在不斷地學習、創(chuàng)造、再學習、再創(chuàng)造。你看,人們現(xiàn)在不是多記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楊、庾等前人的舊作嗎?這正說明文學在繼承中前進。我們應該多記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詩文,好去提高語文水平,到時也會壓倒秦觀、王勃的。
(選自《我的閱讀與寫作》)
1.文章是從哪四個方面論述中心論點的?請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簡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論證過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語言不乏生動之處,請從第三段中列舉一處并分析其表達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從作者的觀點出發(fā),你認為語文學習在多背的同時還應注意哪些問題?(2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7·連云港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在“無紙時代”,讀紙質(zhì)書
祝 勇
①現(xiàn)在,讀紙質(zhì)書的人少了,手機閱
讀者卻在增加。對此,寫書的人感受最深,因為書的發(fā)行數(shù)早已不復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壯觀。對于一位寫作者嘔心瀝血的文字,人們已經(jīng)無暇顧及,這將寫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尷尬位置,高純度的文本也日益變成寫作者的“獨語”。
②書這個詞,原本是指一本具體的書,就是《尚書》——中國第一部歷史文獻集,后來意義變寬,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們?nèi)暝^斗,因此,一部手機,就是一個高濃縮的書房,在見縫插針的地鐵里讀一讀手機上的文字,也不失為一種溫暖的撫慰。現(xiàn)在手機上的書算不算書,我不知道。假若讓我決斷,我認為手機上的書不叫書,只有紙質(zhì)書才是書。我認同手機閱讀的便捷,同時擔憂手機閱讀的輕淺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載體的變遷,必定帶來內(nèi)容的變化。當年我們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銅、竹簡、布帛、紙頁上不斷轉(zhuǎn)移,與之伴隨的必定是語言和內(nèi)容的變化。比如青銅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簡的,所記內(nèi)容也一定是國家大事,所謂“祀”與“戎”,也就是祭祀和戰(zhàn)爭。當文字轉(zhuǎn)移到紙頁上,化作詩詞、書札、文章,書寫才自由自在,才成為一種均等的權利,抒情、議論也才成為可能,并蔓延出燦爛的文學史,有了我們浩大、輝煌的紙上文明,像王羲之《蘭亭序》、李白《上陽臺帖》、蘇軾《寒食帖》,還有9億字的《四庫全書》。
③當書從紙頁轉(zhuǎn)移到電子屏幕上,改變的絕不僅僅是外殼,而是思維方式和傳播方式。網(wǎng)絡呼喚點擊量,因此造就了“標題黨”,而一些沉靜的、意蘊深刻的文字,顯然是不適合手機閱讀的。手機的書庫中當然也可以下載各類經(jīng)典,但有
誰會在手機上讀黑格爾、韋伯、陳寅恪、錢鍾書?
④有人說,紙的時代已然過去,就像甲骨時代、青銅時代終將過去一樣。但我仍頑固地認為,紙質(zhì)書的時代不會消亡。
⑤文字需要閱讀,文化則需要撫摸、感受、相融。我們的文字,從來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們碰觸到的不應該僅僅是冰冷的顯示屏,更應該是溫潤的紙頁——那是我們的文化,古代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紙從自然中來,帶著生命的氣息,牽動著漢字的呼吸筋脈,與我們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國最美的書”“世界最美的書”,都依托紙而存在。書的藝術,實際就是紙的藝術。抽去一張紙,美就會被抽空,文化也會被肢解。
⑦當然,我們還沒有到悲觀的時候。我們看到,書店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斷進駐黃金地段。像誠品、言幾又、方所、西西弗這些品位高尚的書店也不斷刷新著我們對書店的老印象,讓閱讀和選購變得更加輕松、時尚和舒適,在書店里翻書的,絕大多數(shù)是年輕人。最近為拙著《故宮的隱秘角落》與讀者面對面交流,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來聽我回溯歷史、講述故宮的,居然多是年輕讀者——在電子時代長大的一代,對閱讀,尤其是紙質(zhì)書的閱讀,竟然有著天然的好感。
⑧讀紙質(zhì)書,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因為這樣的閱讀,讓我們的思想沉靜、深入,體驗文明的純美與輝煌。這樣的閱讀是可貴的,哪怕只有短短幾分鐘。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
5.請簡要概括本文的論述層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作者看來,手機閱讀有什么優(yōu)點和缺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詞?(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③段中的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為什么堅定地認為“紙質(zhì)書的時代不會消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詳解詳析
1.[解析] 本題要求概括分論點,主要考查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情況。分論點是用來證明中心論點的,一般在段首提出,如沒有中心句,應抓住中心意思概括,逐段理解,就能找出分論點。如第二段的“一切知識都是以記憶為基礎的,語文學習更是如此”;第三段的“因此有必要少時先背誦記憶一些優(yōu)秀詩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第四段的“要使自己的語言準確、生動,便要有足夠的后備詞句來供選擇,這就要記要背”;第五段的“強調(diào)背和記,絕不是限制創(chuàng)造,文學是繼承性很強的,只有記住了前人的東西,才可能進一步創(chuàng)新”,對這些句子進行提煉概括即可。
[答案] ①語文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②少時先背誦記憶,以后再慢慢理解;③要使語言準確、生動,需要平時記背的詞句來供選擇;④只有記住了前人的東西,才可能進一步創(chuàng)新。
2.作者以一句俗語引出觀點,然后進行論證。首先列舉小時候作文時寫鳥的動作的事例從正面論證觀點,然后以自己寫作時遇到的情況從反面論證觀點。
3.示例:“這有點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運用比喻,生動地闡明了“少時先背誦記憶,以后再
慢慢理解”的觀點,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4.語文學習中,在多背的同時要加強對所記憶的內(nèi)容的理解;在強調(diào)背誦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
5.[解析] 本題考查梳理論述層次的能力。先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提取語段中的關鍵句,分別概括每一段的段意。如:第①段——讀紙質(zhì)書的人少了;第②段——只有紙質(zhì)書才是書;第③段——沉靜的、意蘊深刻的文字不適合手機閱讀;第④~⑦段——紙質(zhì)書的時代不會消亡;第⑧段——讀紙質(zhì)書,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然后運用“首先”“其次”等詞語來概括即可。
[答案] 首先點出當下“讀紙質(zhì)書的人少了”這一事實;其次提出“只有紙質(zhì)書才是書”這一觀點并闡述理由;接著結(jié)合現(xiàn)實論述了“紙質(zhì)書的時代不會消亡”的觀點;最后強調(diào)指出“讀紙質(zhì)書,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6.優(yōu)點:方便快捷、容量很大。缺點:輕淺化,不能用于閱讀一些沉靜的、意蘊深刻的文字;碎片化,只能見縫插針地進行閱讀,閱讀內(nèi)容通常短小零碎。
7.書寫不再受書寫材質(zhì)的束縛,文字不再要求精簡,內(nèi)容不再限于國家大事,文字的形式變得豐富(可以創(chuàng)作詩詞、書札、文章等),表達方式變得多樣(可以進行抒情、議論),書寫變得自由自在。
8.[解析] 本題考查把握論證方法的能力。這里列舉手機能下載經(jīng)典,但下載者不會讀“一些沉靜的、意蘊深刻的文字”的現(xiàn)象,屬于舉例論證。在分析其作用時,要結(jié)合該段內(nèi)容,從論證了什么觀點的角度進行回答。
[答案] 舉例論證。論證了手機不適合閱讀沉靜的、意蘊深刻的文字這一觀點,進而論證了手機閱讀改變了思維方式和傳播方式的觀點。
9.①紙質(zhì)書是文化的承載和傳遞者;②紙質(zhì)書具有藝術美,書依托紙而存
在;③書店的增加,方便了紙質(zhì)書的閱讀和購買;④年輕讀者對紙質(zhì)書有天然的好感。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1129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