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日韩中文无码有码免费视频-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动态照片-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高清极品美女毛茸茸-欧美寡妇性猛交XXX-国产亚洲精品99在线播放-日韩美女毛片又爽又大毛片,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成a人片在线观看视频下载,欧美疯狂xxxx吞精视频

有趣生活

當前位置:首頁>知識>文言文省略句翻譯的技巧(文言省略句的翻譯和特點)

文言文省略句翻譯的技巧(文言省略句的翻譯和特點)

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3)

導讀(曾發表在北京《語文世界2006年高考備戰攻略》(2006年1一2)上,現有補充修改)句子中省略某些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但文言文....

(曾發表在北京《語文世界2006年高考備戰攻略》(2006年1一2)上,現有補充修改)

句子中省略某些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象,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但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為多見,而且有些現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里也經常被省略。其句式的實質是句子成分不全。今譯時,應聯系上下文補出。文言省略句主要有以下八種情形。

(一)省略主語(括號內為省略的詞語,下同)

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不能獨立作主語,所以主語的省略更為常見。有承前省略、蒙后省略、自述中省略和對話中省略。例如:

(1)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陳太丘與友期行》——陳太丘丟下他而離開,(陳太丘)離開后(朋友)才到。(承前文省略主語“太丘”和“友人”)

(2)(溪水)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省略主語“溪水”)

(3)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沛公對張良說:“……(你)估計我回到軍營中,你再進去辭謝。”(蒙后文主語省略主語“公”)

(4)(余)每假借于藏書之家,(余)手自筆錄。(余)計日以還……錄畢,(余)走送之……(《送東陽馬生序》)——(我)經常向藏有書籍的人家去借書,(我)親手用筆抄錄,(我)定好日期按時歸還……抄錄完畢,(我)趕快把書送還人家……( 自述中幾個句子省略同一個主語“余”)(“于……家”為狀語后置,譯時提前;名詞“手、筆”活用為狀語)

(5)(劌)問:“(公)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寡人)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劌)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曹劌)問:“(您)憑什么應戰?”莊公說:“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沒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對話中幾個句子省略幾個不同的主語,即“劌”“公”“寡人”。翻譯時應正確補上。)

(二)省略謂語動詞

與現代漢語比較,文言中謂語動詞的省略較為多見。尤其是并列對舉的句子,如果一個分句里用了某個動詞,那么另一個分句中同樣的動詞就可以省略。有時還要根據上下文補出省略的謂語,才不會影響意思的表達。例如: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便會減弱,第三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會消失了。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幾個人同行,必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其中,選擇他們的優點而加以學習,(選擇)他們的缺點而及時改正。

(3)其間(有)千二百里(《三峽》)——這中間(相距)一千二百多里

(4)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行)三四里……(《觸龍說趙太后》)——老臣近來很不想吃東西,自己卻勉強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

例(1)例(2)為并列對舉的句子,分別承前文省略謂語動詞“鼓”和“擇”;翻譯時應補出。例(3)(4)中的“其間千二百里” “日三四里”無動詞,所以應根據文意分別補出它的動詞謂語“有”“行”。

(三)省略賓語

1.省略動詞賓語

動詞的賓語一般承前面句子的主語或賓語而省。可用“之”補上,省略的“之”代指前面的“人、事、物”等。例如:

(1)人不知(之)(吾)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嗎?(之,指我)

(2)屠懼,投(之)以骨。(《狼》)——屠戶害怕,把骨頭投給(狼)(之,代狼)

(3)()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宋史·趙普傳》)――(趙普)學問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拿讀書這件事勸。(以讀書,介賓短語后置)

(4)請其,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伶官傳序》)——(莊宗)請出那三支箭,用錦囊撐著(),背著()走在隊伍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收藏(在祖廟里)。

(5)項王曰:“壯士!賜卮(zhī)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項王說:“真是壯士!賞他一杯酒。”于是旁邊的人就給()一大杯酒。

例(3)承前文主語省略了動詞 “勸”的賓語 “趙普”,可用“之”補上。例(4)承前文賓語省略動詞“盛”和“負”的賓語“之”。“之”,指莊宗之父留下的三支箭。例(5)承前文賓語省略動詞“與”的賓語“之”,“之”指樊噲。

2.省略介詞賓語

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是代詞“之”時,常常承上文省略。例如:

(1)溫而知,可以(之)為師矣。(《論語·為證》)——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借(這一點)當老師了。(這一點,指代“溫故而知新”)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這個漁人一件一件地向(桃花源的人)詳細說了聽到的事情。

(3)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小子不值得同()共謀大事。

(4)相如持其睨柱,欲以()擊柱。(《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拿著和氏璧,斜視著柱子,準備拿()往柱子上撞去。

(5)敢以(之)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我怎敢拿(這件事)來麻煩您呢。(之,代亡鄭的事)

例(1)(2)(3)(4)(5)承上文省略介詞“為、與、以”的賓語“之”,翻譯時應補出。

(四)省略兼語

“使、命、令、讓”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兼作后邊一個主謂短語的主語,這個詞就稱為兼語。現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古漢語里的兼語卻常常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詞“之”。例如:

(1)扶蘇以數諫故,上使(之)外將兵。(《陳涉世家》)——扶蘇因為多次勸諫的緣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帶兵。(之,代扶蘇。扶蘇作“使”的賓語,“外將兵”的主語)

(2)愿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觸龍說趙太后》)——希望讓()能補充衛士的數目,來保衛王宮。( “令”的賓語“之”作“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的主語)

(3)杞子自鄭使(人)告于秦。(《殽之戰》)——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 “使”的賓語“之”作“告于秦”的主語)

例(1)(2)有所指,承前文而省,可用“之”補上。例(3)是泛指,并非承上文而省,可用“人”補上。

(五)省略介詞

文言文中,表示處所、時間、數量、對象、工具、條件的詞語前面,往往會省略介詞“于”“以”等。這些省略的介詞與后面的賓語組成介詞結構作補語或狀語。例如:

(1)謝太傅(于)寒雪日內集(《詠雪》)——謝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

(2)一狼(于)其中(《狼》)——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洞,洞穴,這里作動詞,打洞)

(3(吾))坐(于)潭上(《小石潭記》)——(我)坐(在)小石潭旁邊。

(4)急湍甚(于)箭(《與朱元思書》)——喘急的水流比箭還快。

(5)山水之樂,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記》)——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于)心間,寄托(在)酒上。

(6)有時朝發(自)白帝,暮到江陵。(《三峽》)——有時早上(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江陵。

(7)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荊軻刺秦王》)——得到趙國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買到。

(六)省略量詞

文言文中的數詞后面往往要省略量詞,譯時要補上。例如;

(1)船頭坐三人(《核舟記》)——船頭坐著三(個)人

(2)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撤去屏風一看,(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七)省略介賓短語

(1)北驅予(與之)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指南錄后序》——元軍逼我(同他們)一起走,但又不在使者之列。

(八)省略分句

文言文中的復句,有時為了使句子簡煉,可承前文省略其中的某一個分句。例如:

(1)騏(qí)驥(jì)一躍,不能十步;駑(nú)馬十駕,(亦可致遠,)功在不舍。(《勸學》)——駿馬跳躍一次,最遠不能超過十步;騎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十步”“十駕”,用作動詞)

(2)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但是力量足以到達那里(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所悔恨的。

例(1)“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是由兩個承接復句組成的并列二重復句。“駑馬十駕”后省略了另一個分句“亦可致遠”。例(2)“然力足以至焉”為轉折復句,“焉”字后省略了另一個分句“而未至”。

文言省略句基礎練習

(一)把下列句子中省略的詞填入括號內。

1、()見漁人,乃大驚,問從所來。()具答之。()便要()還家。(《桃花源記》)

2、(佛印)臥右膝,詘右臂支船(《核舟記》)

3、(其)一怒而諸侯懼,(其)安居而天下熄。(《富貴不能淫》)

4、( )問之,( )則曰……(《師說》)

5、()追亡逐北,( )伏尸百萬,流血漂櫓。(《過秦論》)

6、每字為一印,火燒( )令( )堅。(《活板》)

7、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鴻門宴》)

8、余自束發,讀書( )軒中。(《項脊軒志》)

9、客從外來,( )與( )坐談。(《鄒忌諷齊王納諫》)

10、晉軍( )函陵,秦軍( )氾南。(《燭之武退秦師》)

(二)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事。(《燭之武退秦師》)

3、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

4、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鴻門宴》)

5、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6、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促織》)

7、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張衡傳》)

8、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

9、則宜安撫,與結盟好。(《赤壁之戰》)

10、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文言省略句真題訓練

(一)在下列各句后面的括弧里,補出畫線部分所省略的詞語(1988年高考)

1、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莊暴見孟子》)

2、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促織》)

3、鄒君海濱,以所輯黃花岡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 )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殽之戰》)

(二)把畫線句子中省略的詞填入括號內。

1、尚書郎南陽張溫異之,( )使( )問( )曰:“人皆來觀,老父獨不輟,何也?”老父獨不答。(《后漢書·逸民列傳》)(1993年上海卷)

2、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于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 )以婦人乎?”(《史記·孫子吳起列傳》)(1999年上海卷)

(三)把下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于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1999年上海卷)

譯文:

2、(許)君(人名)曰:“鳥獸可訓,況蠻人乎!”乃召其酋豪,諭以禍福,諸蠻皆以君言為可信。(《許逖傳》)(2004年浙江卷)

譯文:

3、鞠詠為進士,以文學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擁擢第,釋褐為大理評事,知杭州仁和縣。將之官,先以書及所作詩寄王公,以謝平昔獎進,今復為吏,得以文字相樂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禮,課其職事甚急。(宋·魏泰《東軒筆記》)(2005年上海卷)

譯文:

4、予為兒童時,多游其家,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后》)(2005年湖南卷)

譯文:

(四)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史記·李將軍列傳》)(2002年全國卷)

2、唯羆信著于人,莫有隱者,得粟不少諸州。(《北史·王羆列傳》)(2004年遼寧卷)

3、公聞之,越席而起,促駕召顏回。(《孔子家語·顏回》)(2004年廣東卷)

4、為國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則人殘,法寬則失罪,務令折中,稱朕意焉。(《舊唐書·唐臨傳》)(2005年江西卷)

5、遂大困,尋死富陽。(清·張惠言《周維成傳》)(2005年山東卷)

6、主簿大驚,遽以白酒(飲酒,人名)。(《后漢書·朱暉傳》)(2005年廣東卷)

7、李(李超)初不言,尼固詰之,乃以僧告。(蒲松齡《聊齋志異·武技》)(2005年湖北卷)

8、性矜嚴,進止必以禮,諸儒稱其高。(《后漢書·朱暉傳》)(2005年廣東卷)

9、知舊有致遺者,皆不受。(《晉書·孝友傳》)(2006年遼寧卷)

10、游學青、徐、并、冀之間,與交友者多異之。(《后漢書·仲長統列傳》)(2007年上海卷)

11、但以濃墨灑作巨點,淋漓滿紙。郭異之,持以白王。(《聊齋志異·郭生》)(2007年廣東卷)

12、逃未復者,官為為之;貧不能者,畀以財。(《新唐書·韋丹傳》)(2007年寧夏/海南卷)

13、與通都大邑相去遠,或二三百里,雖至近亦且半之。(明·宋濂《龍淵義塾記》)(2008年湖北卷)

文言省略句基礎練習

(一)(把下列句子中省略的詞填入括號內)答案

1、分別省略主語“桃花源的人”、“漁人”、“村里人”和賓語“漁人”

2、省略主語“佛印”

3、省略主語“其”、“其”,兩個“其”:他們,指代公孫衍、張儀。

4、分別省略主語“人”和“士大夫之族”。

5、分別省略主語“秦”和“各諸侯國”。

6、“燒”后省略了動詞賓語“之(印模)”;動詞“令”后省略了兼語“之(印模)”。

7、承上文省略動詞謂語“為樂”。

8、省略表處所的介詞“于(在)”。

9、承前文省略主語“鄒忌”;“與”后省略介詞賓語“之(客人)”。

10、表處所的詞語前往往省略介詞“于(在)”。

(二)(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答案

1、從前為了(禮義)寧肯犧牲生命也不接受(優厚的俸祿)(介詞“為”后省略賓語“禮義”;動詞“受”后省略賓語“萬鐘”)

2、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那就冒昧地拿(此事)麻煩您。( “以”后省略的介詞賓語“之”,代亡鄭的事。執事,對對方的敬稱)

3、百畝大的耕地,不要錯過農時,幾口之家可以憑借(它)不受饑餓了。(“以”后省略的介詞賓語“之”,指“百畝之田”)

4、項伯于是連夜騎馬趕到沛公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項羽要攻打劉邦的事全告訴(張良),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私見”前面省主語“項伯”,不必補出;“告”后省略的動詞賓語“之”,指張良;與”后省略的介詞賓語“之”,指項伯)

5、這時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缶。(“為”后省略的介詞賓語“之”,指趙王)

6、皇宮里崇尚斗蟋蟀的游戲,每年都要(從)民間征收(蟋蟀)。(“征”后省略的動詞賓語“之”,指促織;“民間”前省略介詞“于”。歲,時間名詞作狀語)

7、張衡)雖然才學比世人高,卻沒有驕傲自大的情緒。(“雖”前面省略主語“衡”)

8、幾天后,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到京城,證明果然(在)隴西一帶發生了地震。(“隴西”的前面省略介詞“于”。地震,名詞作動詞)

9、(我們)就應該安撫(他們),同(他們)結盟友好。(“則”前面省略主語“吾”;“安撫”后省略動詞賓語“之”;“與”后省略介詞賓語“之”)

10、所以寫文章來記述(這件事)。(“志”后省略的動詞賓語“之”,指宴游西山這件事)

文言省略句真題訓練

(一)1、“不若與人”后省略謂語“樂樂”。2、“每聞”前面省略主語“促織”。

3、“督師”后省略介詞“于”。 4、“束載”前省略主語“秦人”。

(二)“試”后省略了賓語“之”(或“兵法”)。

(三)1、終于任命(他)為將軍。(“以為”即“以之為”,“以”后省略賓語“之”,“之”指孫武)

2、于是召集他們部落的首領,把禍福(利害關系)告知(他們),各部落的首領都認為許君的話是可以相信的。(動詞“諭”后省略賓語“之”。“以禍福”屬狀語后置,今譯時提到動詞“諭”之前作狀語)

3、到了(鞠詠)到任后,(王化基)對他一點兒不加以禮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他的公務。或“等(鞠詠)上任后,(王化基)對他也一點不給予禮遇,而考核他辦理公務的情況卻抓得很緊。”(介詞“及”后省略賓語“鞠詠”;第二分句前省略主語“王化基”)

4、于是(向)李氏討取(這部書)回家。(動詞“乞”后省略介紹對象的介詞“于”,“于”可譯為“向”;介詞“以”后省略賓語“之”, “之”指《昌黎先生文集》)

(四)1、到(李廣)死的時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為(他)竭盡哀悼。(介詞“為”后省略賓語“之”,“之”指李廣)

2、只有王羆(pí)能取信于民,所以沒有隱匿人,(他)征收的糧食不(比)各州少。(“得粟”之前省略主語“王羆”,“少”字后省略介紹處所的介詞“于”。用在形容詞后的“于”,相當于“比”)

3、魯定公聽說這件事,離開座位站起來,催促備車召回顏回。(后兩個分句承前省略主語“魯定公”。在文言文中,幾個分句是同一個主語的,后面分句的主語可承前省略)

4、治國的關鍵在于刑律。刑律嚴酷,百姓就會受到傷害;刑律寬疏,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寬嚴適度,才合乎我的心意啊。(動詞“令”后省略兼語“之”,“之”指刑律。)

5、于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也可譯為:不久在富陽死去。)(動詞“死”后省略介紹地點的介詞“于”)

6、主簿非常吃驚,立即把(這件事)稟告陰就。(介詞“以”后省略賓語“之”。“之”指朱暉拿到璧這件事)

7、李超開始不說,尼僧一再追問,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訴(她)。(動詞“告”后省略的賓語“之”,指尼僧)

8、(朱暉)性格端莊嚴肅,舉止行動一定依照禮儀,眾位儒生都稱贊他的高尚品德。(或譯為:(朱暉)性格莊重嚴肅,一定按照禮儀進退,眾位儒生稱贊他品德高尚。)(“性” 前承前省略主語“朱暉”,譯時應補出)

9、老朋友中有來送禮物的,(他)都不接受。(“皆不受”前承前省略主語“王裒”)

10、(仲長統)(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帶游歷求學,和(他)交朋友的人大多認為他與眾不同。(“游學”前省略主語“仲長統”,其后省略介紹處所的介詞“于”;介詞“與”后省略的代詞“之”,指仲長統。翻譯時均應補出)

11、(狐貍)只是用濃墨灑成大黑點,(弄得)滿紙都是。郭生對此感到奇怪,拿著(紙)來告訴王生。(“但”前省略主語“狐貍”;動詞“持”后省略的代詞“之”,指被墨汁污染的詩卷)

12、逃亡沒有回來的,官府替他們蓋房;貧窮不能蓋房的,給予(他們)錢財。(畀,讀bì,動詞,給、給予;其后省略賓語“之”。“畀以財”,既是省略句又是狀語后置句,正常的語序應為 “以財畀之”,可譯為“拿錢財給他們”)

13、與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遠,有的(達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路程。(“或”后省略謂語動詞“有”。文言文里表示里程的詞的前邊,常省略謂語動詞,如《三峽》中的“其間千二百里”《觸龍說趙太后》中的“日三四里”,均分別省略謂語動詞“有”“行”)

文言文省略句翻譯的技巧(文言省略句的翻譯和特點)(1)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1146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