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閱讀(10)
第一單元一、 復習課文,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六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期中知識點?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六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期中知識點
第一單元
一、 復習課文
1、《學弈》選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戰國時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學奕》通過講述奕秋教兩個人學下棋,(一個學得好,一個學得差)的事,說明在同樣條件下,(不同的態度)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兩小兒辯日》圍繞著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的問題,講了兩個孩子的觀點和理由,孔子面對這個問題也無法作出科學的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3、《匆匆》是現代作家(朱自清)寫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圍繞“匆匆”二字,細膩地刻畫了(時間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①、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答: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榮枯是時間飛逝的痕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的無奈和留念。
仿A:天陰了,有天晴的時候,太陽落了,有升起的時候,月亮缺了,有再圓的時候。
②、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答:用比喻的句式,把自己過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極小的水滴,把時間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說明日子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表達了作者對時光逝去的無奈。
仿A:四千多個日子從我手中溜去,像一縷輕煙消失在空中,無影無蹤.
仿B:四千多個日子從我手中溜去,像一顆露珠被太陽曬干了,無影無蹤。
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
答:用排比句描寫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經意中來去匆匆。
仿A:上課的時候,日子從書本中過去;寫字的時候,日子便從筆尖里過去;下課的時候,日子從同學們的嬉笑聲中過去。
仿B:勞動的時候,日子從汗水中過去;打球的時候,日子從快樂中過去;享受的時候,日子從幸福中過去。
④、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
答:比喻獨特,聯想新奇。輕煙、薄霧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表明日子就是如此稍縱即逝。
仿A:過去的日子如露珠,被太陽曬干了,如花兒,被秋風吹落了。
仿B:過去的日子如落葉,被泥土掩埋了,如玻璃,被打碎了。
⑤、《匆匆》一課給你的啟示有哪些?
答:A: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返。B: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明.
C:我們的確應該珍惜時間。
4、《桃花心木》是我國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語言樸實流暢、寓意深刻。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
二、背誦、背寫
1、背誦:《文言文兩則》全文。《匆匆》全文。
2、默寫:《文言文兩則》全文。日積月累
三、 比較組詞
弈(博弈) 繳(弓繳) 辯(辯論) 誨(教誨) 援(援助)
棄(放棄) 激(激動) 辨(分辨) 侮(侮辱) 緩(緩慢)
滄(滄海) 弗(弗若) 挪(挪動) 蒸(蒸發) 伶(伶俐)
搶(搶奪) 佛(仿佛) 娜(婀娜) 拯(拯救) 玲(玲瓏)
徘(徘徊) 秧(秧苗) 番(番茄) 鍛(鍛煉) 雅(優雅)
排(排球) 秋(秋季) 翻(翻滾) 緞(綢緞) 堆(堆積)
勃(蓬勃) 縈(縈繞) 喧(喧嘩) 摩(撫摩) 魄(氣魄)
脖(脖頸) 索(索取) 暄(寒暄) 磨(磨煉) 魂(靈魂)
措(措施) 疚(內疚) 臊(搔癢) 紐(樞紐) 渺(渺小)
錯(錯誤) 疾(疾病) 騷(騷擾) 鈕(按鈕) 緲(縹緲)
憎(憎恨) 穢(污穢) 涕(涕零)摞(一摞書)孰(孰是孰非)
僧(僧侶) 稅(稅收)悌(孝悌)螺(螺絲釘)熟(成熟)
四、 多音字
繳:jiǎo (繳納) zhuó (弓繳) 與:yǔ (與人為善) yù(參與)
燕:yàn(燕子)yān(燕京) 模:mó (模糊) mú(模樣)
露:lù(露珠) lòu(露面) 剎:chà(剎那) shā(剎車)
屏:bǐng(屏息) ping(屏風) 曲:qū (彎曲) qǔ(戲曲)
勁:jìn(勁頭) jìng(勁旅) 薄:bó(單薄) báo(薄板)bò(薄荷)
差:chā(差距) chà(差不多) chāi(差事) cī(參差不齊)
五、 填空
1、 填入合適的動詞。
(種)樹苗 (找)水源 (插)秧 (悟出)哲理 (看)表演
(拉)胡琴 (打)算盤 (擰)螺絲(保持)平衡 (解)紐扣
(研)脂粉 (蘸)藥末 (戴)戒指 (掏)耳朵 (抹)鼻涕
2、填入合適的修飾詞。
(1)(凝然)的雙眼 (巨大)的能量
(輕松幽雅)的樂曲 (暴風雨般)的掌聲
(令人驚羨)的動作 (矮小結實)的老者
(優美)的東方雜技 (緊張不安)的觀眾
(2)(悄悄)地挪移 (目不轉睛)地盯著 (劇烈)地晃動
(呆呆)地站著 (語重心長)地說 (歉疚)地微笑
六、 近義詞
覺察——發覺 嘆息——感嘆 特別——特殊 徘徊——彷徨
匆匆——匆忙 偶爾——偶然 枯萎——干枯 基業——基礎
模仿——仿照 依賴——依靠 優雅——優美 縈繞——繚繞
啟示——啟迪 歉疚——愧疚 沉著——鎮靜 陶醉——沉醉
責怪——責備 索性——干脆 劇烈——猛烈 姿態——姿勢
構造——結構 機敏——靈敏 扶襯——幫扶 秀麗——清秀
顯示——展示 渺小——微小
七、 反義詞
匆匆——姍姍 聰明——愚蠢 空虛——充實 伶俐——笨拙
徘徊——果斷 覺察——忽視 特別——一般 高大——矮小
相信——懷疑 枯萎——茂盛 依賴——獨立 偶爾——經常
模仿——創造 巨大——渺小 輕松——繁重 柔軟——僵硬
慌亂——鎮定 沉著——驚慌 附和——反駁 結實——脆弱
責怪——贊許 簡單——復雜 薄弱——堅實 渺小——偉大
團結——分裂
八、 量詞
一(只)手 一(摞)碗 一(塊)空地 一(番)話
五(根)手指 一(位)姑娘 一(片)樹林 一(滴)水
九、 特殊詞語
ABB式:頭涔涔 淚潸潸 赤裸裸
AABB式:滄滄涼涼 搖搖晃晃 伶伶俐俐 直直落落
ABAC式:隨時隨地 各種各樣 無緣無故
第二單元
一、 復習課文
1、《北京的春節》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用充滿京味的樸實無華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老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表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展示了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溫馨)與(美好),表達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喜愛)之情。
2、《藏戲》按(說明事物的不同方面)為序,以(總——分——總)的關系結構文章。以生動傳神的語言,具體描寫了有著悠久歷史的藏戲的(形成過程)以及(鮮明的特色),表現了藏戲(強烈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它那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
3、《各具特色的民居》運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等多種說明方法,通俗、生動、準確地介紹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點,展示了我國地方民居的(多姿多彩),體現了民居本身所蘊含的(民族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4、《和田的維吾爾》這篇課文的作者生動、形象、感情充沛地對和田維吾爾人的(特點)以及(民族風俗)加以說明,表達了作者對和田維吾爾人(勤勞質樸)、(豁達樂觀)性格的贊美。
二、聽寫:詞語盤點。 默寫:日積月累
三、 比較組詞
旬(中旬) 熬(熬夜) 蒜(蒜苗) 榛(榛樹) 餞(蜜餞)
句(句子) 遨(遨游) 示(表示) 棒(木棒) 殘(殘疾)
爆(爆炸) 餃(餃子) 拌(攪拌) 醋(白醋) 栗(栗子)
暴(暴動) 絞(絞繩) 伴(伙伴) 醒(蘇醒) 粟(粟米)
鞭(皮鞭) 箏(風箏) 寺(寺廟) 逛(逛街) 佛(仿佛)
便(方便) 爭(爭論) 詩(詩歌) 狂(狂人) 拂(吹拂)
哄(哄笑) 侵(侵入) 綴(點綴) 貯(貯存) 僻(偏僻)
烘(烘托) 浸(沉浸) 輟(輟學) 佇(佇立) 辟(開辟)
四、 多音字
藏:zàng(寶藏) cáng(收藏) 劃:huá(劃槳)huà(計劃)
噴:pēn(噴發) pèn(噴香) 鋪:pū(鋪設) pù(當鋪)
橫:héng(橫線) hèng(蠻橫) 間:jiān(時間)jiàn(間隔)
哄:hōng(哄堂大笑) hòng(起哄) hǒng(哄騙)
吭:háng(引吭高歌)kēng(一聲不吭)
傳:chuán(傳奇)zhuàn(傳記)
六、填空
1、填入合適的動詞。
(逛)廟會 (辦)喜事 (打)地基 (鋪)樓板 (建造)住宅
(陳說)歷史 (招徠)觀眾 (燃放)爆竹
2、填入合適的修飾詞。
(1)(紅紅)的對聯 (咆哮)的江水 (俊俏)的容貌
(嫻熟)的技能 (雄渾)的歌聲 (婀娜)的舞姿
(固定)的程式 (偏僻)的山區 (濃綠)的竹林
(別致)的竹樓 (綠綠)的鳳尾竹(寬大)的堂屋
(沙啞)的嗓子 (寂靜)的沙漠 (深邃)的眼睛
(鮮艷)的彩云 (密密)的眼簾 (嫵媚)的笑容
(香噴噴)的烤肉 (萬象更新)的氣象
(繁盛)的地區 (單調)的沙漠
(2)(鋪天蓋地)地撕扯 (驚恐)地豎耳聽著
七、近義詞
規矩——規則 分外——格外 吞噬——吞沒 俊俏——俏麗
照常——照舊 招徠——招攬 雄渾——雄壯 樸實——樸素
預備——準備 隆重——盛大 防備——防范 熱鬧——喧鬧
壓抑——抑制 酷熱——炎熱 嫻熟——純熟 和睦——和氣
興旺——興盛 驚恐——驚駭 風趣——幽默 豁達——開朗
扼殺——抹殺 縱使——即使 平安——安全 點綴——裝點
覆蓋——籠罩
八、反義詞
熱鬧——冷清 間斷——持續 嫻熟——生疏 慌亂——鎮定
壓抑——放松 樸實——華麗 敦厚——奸詐 勤儉——奢侈
酷熱——嚴寒 興旺——衰敗 井然——混亂 激昂——低沉
沙啞——清脆 完整——殘缺 機敏——笨拙 單調——豐富
充足——短缺 鮮明——暗淡 別致——普通 明顯——模糊
深邃——淺顯 豁達——狹隘
九、量詞
一(部)戲 一(段)傳奇 一(座)鐵索橋 一(個)窟窿
一(層)樓 一(間)房 一(幢)竹樓 一(間)堂屋
一(堆)火 一(塊)竹席 一(幅)抽象畫
十、特殊詞語
ABB式:一叢叢 一幢幢 一頂頂 一團團 一片片
ABAC式:各形各色 有聲有光 載歌載舞
含數字的:兩面三刀 零七八碎
第三單元
一、多音字組詞復習
dāi待著──dài等待 jiá夾衣──jiā夾道 lè快樂──yuè音樂
biàn便衣──pián便宜 kān看家──kàn觀看 hào記號──háo號叫
xīnɡ興旺──xìnɡ興致 wèi為了──wéi為難 liànɡ分量──liánɡ測量
qiǎnɡ勉強──qiánɡ強大──jiànɡ倔強
zhoá著急──zhuó沉著──zhāo著數──zhe笑著
chā反差──chāi出差──cī參差──chà差不多
二、近義詞復習
含糊─模糊 粗暴─粗野 嚴峻─嚴厲 殘暴─殘忍 恐怖─恐懼 占據─占領 會意─領會 僻靜─幽靜 宏偉─雄偉 憧憬─向往 壓迫─壓制 興旺─旺盛 解救─拯救 采用─采納 哀思─哀痛 陳設─擺設 震天動地─驚天動地 千鈞一發─危在旦 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三、反義詞復習
含糊─清楚 粗暴─溫和 嚴峻─和氣 殘暴─仁慈 幼稚─成熟 恐怖─安寧 短暫─漫長 暴露─隱蔽 沉寂─喧鬧 壓迫─反抗 興旺─蕭條 采用─拒絕 震天動地─無聲無息 聚精會神─心不在焉
千鈞一發—穩如泰山
四、四字詞語復習
1不慌不忙:形容十分從容的樣子。(造句)他喝了一口水,這才不慌不忙地講述了事情的經過。
2一擁而入:形容很多人同時闖進來,形容秩序非常混亂。(造句)大門剛打開,記者們就一擁而入,爭著采訪那個奧運會冠軍。
3滿臉橫肉:整個臉上都長著帶有兇相的肌肉。(造句)《沙家濱》中的偽司令長得滿臉橫肉,是個大草包。
4怒氣沖沖:形容非常生氣的樣子。(造句)他怒氣沖沖地走進教室,誰也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
5聚精會神:集中精神。(造句)上課時,我們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
6自言自語:自己與自己說話。(造句)奶奶有時候會自言自語,也不知道她在說什么
7震天動地:震撼著天,動搖著地。形容巨響或其勢盛大異常。(造句)建路工人開山劈嶺的爆破聲震天動地。
8千鈞一發:鈞:古代重量單位,一鈞等于30斤。指千鈞的重量系在一根頭發上,比喻極其危險。(造句)在千鈞一發的時刻,他飛身向前,從車輪底下救出了那個被嚇呆的小孩。
9精兵簡政:縮小機構,精簡人員。(造句)各級機關若要改變人浮于事的狀況,提高工作的效率,就必須精兵簡政。
10五湖四海:泛指全國大地。(造句)這個連隊的戰士來自五湖四海,但十分團結。
11死得其所:死得有價值,有意義。(造句)那個警察為了救出人質而光榮犧牲,死得其所。
五、課文復習
1.《十六年前的回憶》是回憶錄。作者李星華采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按照時間順序寫了父親李大釗被捕前、北部時、法庭上和被害后四個內容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
2、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與開頭的聯系是:首尾呼應(前后照應)。(《匆匆》《頂碗少年》《十六年前的回憶》《燈光》都采用了首尾呼應的寫法)
這樣寫的好處:使整篇文章顯得非常緊湊,更加突出了作者對父親被害的事情記憶深刻,也表達了作者對父親深深的懷念。
3、、“在法庭上,我們跟父親見了面。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答: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父親雖受敵人的折磨,但依舊沉著、慈祥。“沒戴眼鏡”“亂蓬蓬的長頭發”說明敵人對李大釗施了重刑,“平靜”說明李大釗經歷殘酷的折磨后依舊堅強,“慈祥”充分體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
4、父親是很慈祥的,從來沒罵過我們,更沒打過我們。我總愛向父親問許多幼稚可笑的問題。他不論多忙,對我的問題總是很感興趣,總是耐心地講給我聽。這一次不知道為什么,父親竟這樣含糊地回答我。
答:這段話說明當時的局勢十分嚴重。這里寫出了李大釗同志對待親人慈愛和善與對待工作認真嚴肅。
5、局勢越來越嚴重,父親的工作也越來越緊張。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父親堅決地對母親說:“不是常對你說嗎?我是不能輕易離開北京的。你要知道現在是什么時候,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離開呢?”母親只好不再說什么了。
答:李大釗完全明白形勢的險惡、處境的危險,但他把革命工作看得比生命都重要,決不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這表現了他對革命高度負責的精神。
6、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臉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著。他的心被一種偉大的力量占據著。這個力量就是他平日對我們講的──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
答:偉大的力量是指他對于革命事業的信心。因為他對于革命事業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能夠坦然自若。他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痛為力量。
11* 燈光
《燈光》作者王愿堅通過對一件關于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12 為人民服務
1.《為人民服務》是一篇演講稿。《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所作的演講。
2、課文從三個方面說明為人民服務:一是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二是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三是搞好團結、克服困難、提高勇氣、互相愛護,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
答:固,本來。或,有的。于,表示比較。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有的比泰山還重,有的比鴻毛還輕。
4、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答:文章開篇就點明主題。整段話表明: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和革命軍隊的根本宗旨。 “完全”的意思:全部。 “徹底”是貫徹到底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的隊伍不管在什么時候,不管做什么工作,都百分之百地為人民服務。
5、我們的干部要關心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答:這句話的意思是,革命隊伍的人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走到一起來的。因此,不論是干部對戰士,還是戰士對戰士,都要互相關心、愛護和幫助。這樣才能更好地團結起來,共同奮斗,實現我們的目標。
6、因為我們是為人民服務的,所以,我們如果有缺點,就不怕別人批評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誰向我們指出都行。只要你說得對,我們就改正。你說的辦法對人民有好處,我們就照你的辦。
答:這段話共4句話。 共有4句話。第一句話是講我們要歡迎批評,第二句話是講我們歡迎任何人的批評,第三句話是講我們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確的批評,第四句講我們接受對人民有好處的辦法。
句與句之間聯系緊密,意思層層遞進,圍繞為人民服務這一中心意思從不同側面進行論述。
7、學寫本文第4小節中的排比句
例1:人生的意義在于執著的追求,在于不懈的努力,在于頑強的拼搏。
例2:我們每一個少先隊員都要努力學習,努力鍛煉,努力生活。
例3:在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收獲了豐富的知識,收獲了真摯的友誼,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例4:老師,在我們的心目中,您是大樹,您是高山,您是大海。
8、用三組不同的關聯詞語連接句子。
我們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我們這個隊伍一定會興旺起來。
( )我們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這個隊伍一定會興旺起來。
( )我們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這個隊伍( )一定會興旺起來
( )我們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這個隊伍( )一定會興旺起來
13 一夜的工作
1、《一夜的工作》節選自作家何其芳的《回憶周恩來同志》。《一夜的工作》一課,作者何其芳熱情謳歌了周總理工作勞苦、生活簡樸的高尚品質,表達了對周總理的無比熱愛、無比崇敬的一腔真情。
第四單元
第四單元選編的4篇文章,有兩種呈現方式:一種是《賣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它們是安徒生童話和契訶夫短篇小說中的名篇,是單篇的作品;一種是外國文學名著《魯濱孫漂流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的片段,它采用的是名著梗概加精彩片斷的編排方式。4篇課文都有鮮明的人物形象,人物不同的命運同樣引人關注。
第十四課《賣火柴的小女孩》
1、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特點:寫實和寫虛交替進行,美麗的幻想和殘酷的現實相互交替,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拇指姑娘》、《海的女兒》、《丑小鴨》……也是安徒生的作品。
2、《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重點寫了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眼前出現了四次幻景。第一次看到了溫暖的大火爐,因為小女孩非常寒冷,她渴望得到溫暖。第二次看到了噴香的烤鵝,因為小女孩非常饑餓,她渴望得到食物。第三次看到了美麗的圣誕樹,因為小女孩非常痛苦,她渴望得到歡樂。第四次看到了慈祥的奶奶,因為小女孩非常孤獨,她渴望得到疼愛。
3、理解句子:P71
(1)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小女孩離開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覺中死去了。再也不用忍受寒冷、饑餓和痛苦了。(2)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兩個“幸福”的含義?)前一個“幸福”是小女孩臨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過的,是幸福的;后一個“幸福”是小女孩死了就沒有寒冷、饑餓和痛苦了,就徹底幸福了。通過這兩個“幸福”,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壓抑心頭的滿腔悲憤,感受到作者對窮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
第十五課《凡卡》
1、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凡卡在信中向爺爺傾訴自己難以忍受的悲慘的學徒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離開這兒,回到鄉下去,并回憶了鄉下生活的兩個情景:一是爺爺守夜的情景;二是過圣誕節的情景。
2、本文在表達上有兩個特點:第一、講凡卡的悲慘遭遇時,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互相映襯。第二、采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3、暗示式結尾的好處: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暗示了凡卡愿望的破滅,給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
第16課
《魯濱孫漂流記》的梗概部分按魯濱孫歷險的時間順序記敘,寫了“遇險島上”、“建房定居”、“養牧種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國”,讓我們初步了解了魯濱孫在荒島戰勝困難、謀求生存的非凡經歷,表現了魯濱孫(不畏艱險、機智堅強、聰明能干)的特點。(喜歡這個人物的理由:魯濱孫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戰勝了種種困難,頑強生存下來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
第17課《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國讀者的喜愛,歷經百年,魅力不減。梗概圍繞“歷險”寫了湯姆的五次歷險。突出地表現了湯姆(敢于探險、追求自由)的性格特點。
《湯姆?索亞歷險記》和《魯濱孫漂流記》中的寫作方法:細節描寫使人如臨其境;生動的語言描寫使人如聞其聲;心理描寫讓人了解事情背后的變化;側面烘托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鮮明;按事情發展順序寫使文章條理清楚等。
回顧拓展四
1、《日積月累》。正直是道德之本。——(埃及)邁哈福茲《平民史詩》眼淚無法洗去痛苦。——(冰島)拉克司內斯《冰島之鐘》最偉大的見解是最樸實的。——(英國)戈爾丁《蠅王》人是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著的。——(蘇聯)《靜靜的頓河》守信是一項財寶,不應該隨意虛擲。——(哥倫比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錘的打擊,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爾《飛鳥集》只有那些勇敢鎮定的人,才能熬過黑暗,迎來光明。——(危地馬拉)阿斯圖里亞斯(玉米人)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課就是打不敗他。——(美國)海明威《老人與海》
2、知識點: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俄國作家契訶夫的作品:《凡卡》,英國作家笛福的作品:《魯濱孫漂流記》,美國作家馬克. 吐溫的作品:《湯姆?索亞歷險記》。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1277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