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一到六年級散文 散文一到換季時
發布時間:2024-07-31閱讀(35)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賬號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一到換季時,就想起母親鞋
文/裴永謙

又到了換季的時候,打開衣柜鞋柜各式各樣的衣服鞋子排開,挑選還真費些腦筋。想起早年生活條件差時的窘迫,不得不贊嘆新時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給人們帶來的巨大變化。
我是70后,童年時期物質還很匱乏,衣食住行,第一位的就是衣服。那時做衣服是這樣的,給老大做的衣服要盡量大一些,這樣可以多穿一些時日。當時有句順口溜:“大點兒穿一年,小點兒穿一年,不大不小又一年”。即便是這樣,老大穿舊的衣服老二還得接著穿。實在穿不了的衣服也舍不得扔,母親就用這些舊衣服的布裁剪成方塊形狀,用面粉打一些漿糊兒,找一張平整光滑的桌面,刷一層漿糊兒鋪一層布,有個五六層了在太陽底下曬干,就成了做鞋底的材料。
做布鞋是個體力活,也是個精細活,因為做成的鞋穿出去會被別人看,手藝好壞一目了然。如果作出的鞋工整好看,著實會被村里的嬸子大娘們夸贊一番。母親是個要強的人,自然不會在這方面落了下峰,做鞋要先找鞋樣,用舊報紙或者舊掛歷的紙剪出樣子來。黑條絨布做鞋面,也和舊的布料刷了漿糊兒貼在桌面上曬干,這樣的鞋面即挺實又耐磨。用大針腳把鞋樣繃在上面,按照鞋樣的大小就可以剪成合腳的鞋面。
最復雜的工序是納鞋底,把那些曬干的刷了漿糊的布板按照腳的大小肥瘦剪成鞋底的形狀,再用三四層這樣的布板摞起來,當然這些舊衣服顏色各有不同,母親用白色的棉布剪成一指寬的布條圍在已經是鞋底形狀的布板周圍這樣看起來顏色統一,還很干凈。開始納鞋底了,納鞋底是一項群體活動,農閑了,街坊四鄰的婦女們圍坐在一起,一邊說著話一邊納鞋底。納鞋底用的針比縫衣服用的要大一些還要配合錐子,頂針,頂針是一個類似于戒指或者扳指樣的金屬圈,套在手指上,由于鞋底很厚扎不動時就用頂針頂住針鼻,用手上的力量穿透厚厚的布板。

記得有這樣的細節,針用的時間長了難免有些發澀,所以納鞋底時不斷的有人拿著針在鼻子上或者頭發里摩擦幾下,動作嫻熟連貫,我那時不懂這是為了潤滑,總覺得像是一個儀式,在一群人或歡笑或低語的畫面,深深地刻在記憶深處。
納鞋底講究用線均勻,這樣鞋底才不會松散變形,而且那一排排整齊美觀的針腳,也縫進了多少的愛啊。最后一道工序是上鞋面,用錐子扎透鞋面和鞋底的邊緣,在用大號針帶著粗線細細密密的墜在一起,一雙舒服體面的新鞋就基本完工了。砸上扣眼或者縫上松緊口,就可以上腳了。多余的碎布料還可以用縫紉機匝做鞋墊,又松軟,又合腳。 后來好多年過去我給女兒講這些回憶時,我總是不由自主的說這些納底的鞋叫母親鞋。

新鞋穿在腳上,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弄臟了或者刮壞了。時間久了,也就沒有那么愛惜了。男孩子登高爬低的瘋跑,鞋底磨壞了,就會露出紅的藍的綠的一層層的顏色,有的孩子甚至把鞋底大腳趾附近的那部分磨出一個窟窿。母親就會用舊的自行車外胎剪成鞋底的形狀和鞋底訂在一起,雖然鞋有些沉但是非常耐穿,鞋面破了鞋底都壞不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已經很少有人做鞋了。我依然會想起母親在院子里陽光的碎影下納鞋底的樣子,那一針一線,沉重而又溫暖。母親鞋已經從有形化作了無形,但那一針一線的溫暖早已滲入心底,她教會我如何走路,如何奔跑,如何在生活里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一雙鞋的變遷,見證著祖國偉大的發展歷程,見證著勞動人民不屈服命運艱苦創造的精神,也展示著時代發展對于每一個人帶來的巨大改變,幸福快樂不再是奢求,那些曾經不敢想象的東西已經在生活里變得平平常常。腳下的鞋,走出了路,那些溫暖的記憶更是讓小路變成了康莊大道。

【作者簡介】:裴永謙,筆名田園。河北省散文學會會員,河北省詩歌協會會員,作品散見報紙副刊。
來源:新華號 皇城一兵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65490.html
下一篇:孔雀幾條腿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