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3閱讀(8)
七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匯總4-6單元,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七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大全歸納?以下內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七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大全歸納
七年級下冊語文知識點匯總4-6單元
七年級下冊電子課本
第四單元梳理
一、課文內容梳理
《葉圣陶先生二三事》從治學、待人、為文等方面記敘葉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瑣事,表現(xiàn)了先生待人寬、律己嚴的品德。語言平實樸素,感情真摯動人。
《驛路梨花》這篇文章,從整體上看是按“我們”的所見所聞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是順敘,在順敘過程中又有插敘;如果按小茅屋的產生及遷延過程看,又是溯源的倒敘,恰似倒卷珠簾。在情節(jié)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設置懸念和誤會,使情節(jié)富有戲劇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卻形成了路轉峰回、跌宕起伏之勢,讀來很有味道。
《最苦與最樂》中,梁啟超從最苦和最樂兩方面來談人生的責任,告誡我們:人生在世,必須要對家庭、社會、國家以及自己盡到應盡的責任,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短文兩篇》中《陋室銘》《愛蓮說》立意鮮明,是作者對自己志趣與節(jié)操的表白。我們要體會古人立身處世的崇高境界。
二、單元字詞匯總
13.葉圣陶先生二三事
誨人不倦huì rén bù juàn: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
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適。
付之一笑:比喻不計較,不當一回事。
累léi贅zhuì:指拖累、麻煩。
別biè扭niu:這里指說話、作文不通順,不流暢。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
14.驛路梨花
延伸:延長,伸展。
迷茫:廣闊而看不清的樣子。
簡陋:(房屋、設備等)簡單粗陋。
悠閑:閑適自得。
恍huǎng惚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這里指夢中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
紅潤:紅而滋潤,多指皮膚。
漫步:沒有目的悠閑地走。
晶瑩:光亮而透明。
折損:這里指對方禮節(jié)過重,自己承受不起。
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15.最苦與最樂
契qì:用刀子刻;證明買賣、租賃、抵押等關系的憑據(jù);符合。本文取第二種意思。
失意:不得志。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
悲天憫mǐn人:對社會和人類的災禍苦難等表示憂慮和同情。
海闊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廣闊,也比喻想象或說話毫無拘束,漫無邊際。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又長,比喻責任重大。
無入而不自得:語出《禮記·中庸》。意思是,君子無論處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三、課內文言文梳理
短文兩篇
陋室銘
(一)課文字詞詳解
山不在高,有仙則①名。水不在深,有龍則②靈。③斯④是⑤陋室,⑥惟吾⑦德馨。
①名:出名,有名。②靈:靈驗。③斯:這。④是:判斷動詞。⑤陋室:簡陋的屋舍。⑥惟:只。⑦德馨:品德高尚。馨,能散布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①上階綠,草色②入簾③青。談笑有④鴻儒,往來無⑤白丁。可以⑥調⑦素琴,閱⑧金經(jīng)。
①上:長上。②入:映入。③青:青色。④鴻儒:博學的人。鴻,大。⑤白丁:平民,指沒有功名的人。⑥調:調弄。⑦素:不加裝飾的。⑧金經(jīng):指佛經(jīng)(佛經(jīng)用泥金書寫)。
無①絲竹②之③亂耳,無④案牘之⑤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⑥之有?
①絲竹:琴、瑟、簫、笛等樂器的總稱,“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②之: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③亂:使……亂,擾亂。④案牘:指官府文書。⑤勞形:使……勞神傷身。形,形體、軀體。⑥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
(二)重點句子翻譯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
2.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痕長到階上,使臺階都綠了;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了青色。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談笑、來往的都是博學的人,沒有無功名的人。
4.可以調素琴,閱金經(jīng)。
(在這里)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瀏覽(珍貴的)佛經(jīng)。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心境,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
6.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諸葛亮隱居南陽住的草廬,揚子云在西蜀的屋舍。
7.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三)課文分析
1.通過對陋室的描寫,表達了室主人怎樣的節(jié)操和情趣?
表達了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鮮明,格調高雅,構思巧妙,意境雋永,韻味深長,文句精美而膾炙人口,久為傳誦。那么本文的主題應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過對陋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這樣寫的目的何在?
類比的寫作手法。__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與“靈”的性質。
4.文章對陋室從哪幾方面進行描寫?這幾方面突出陋室怎樣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交往之雅: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jīng)。
陋室特征:雅。
5.“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用了怎樣的手法來寫室中事?寫出了室主人怎樣的情感?
反面虛寫。__寫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羈絆之情。
6.“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一句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為什么要這樣寫?
運用類比的寫作手法。__用古名賢之室類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賢自況,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賢的志趣和抱負。
7.文章以孔子的話結尾,用意何在?
這是全文的畫龍點睛之筆,引用孔子的話論證“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這一主題。
8.劉禹錫自比諸葛亮和揚雄,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什么?
都具有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風,高雅脫俗而才華橫溢。
9.歷史上或現(xiàn)實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請舉例。
床頭屋漏、雨腳如麻的杜甫草堂。凈潔無塵,以木板、方磚做書架的錢鐘書的書齋。
愛蓮說
(一)課文字詞詳解
①說:古代一種文體,也稱雜說。可以說明事理,也可以發(fā)表議論或記敘事物,都是為了闡明一個道理,給人某種啟示或給自己明志。
水陸①草木之花,②可愛③者甚④蕃(fán)。晉陶淵明⑤獨愛菊。⑥自李唐來,
①草木:草本。②可愛:值得喜歡。③者:……的花。④蕃:多。⑤獨:只。⑥自:從。
世人①甚愛牡丹。②予③獨愛蓮④之出淤泥而不⑤染,⑥濯(zhuó)⑦清漣而不⑧妖,
①甚:特別,十分。②予:我。③獨:只。④之: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⑤染:沾染(污穢)。⑥濯:洗。⑦清漣:清波。⑧妖:過分艷麗。
中①通外②直,不③蔓(màn)不④枝,香⑤遠⑥益清,⑦亭亭凈⑧植,可遠觀而不可⑨褻玩焉。
①通:貫通,通透。②直:挺立。③蔓:生藤蔓。④枝:生枝莖。⑤遠:遠播,遠遠地傳送出去。⑥益:更加。⑦亭亭:聳立的樣子。⑧植:豎立。⑨褻玩:靠近玩弄。褻,親近而不莊重。
予①謂菊,花之②隱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③君子者也。
①謂:認為。②隱逸者:指隱居避世的人。③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①噫!菊之愛,陶后②鮮(xiǎn)有③聞。蓮之愛,④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⑤宜乎⑥眾矣。
①噫:嘆詞,表示感慨。②鮮:少。③聞:傳聞。④同:和……一樣。⑤宜:應當。⑥眾:很多。
(二)重點句子翻譯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積存的污泥里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經(jīng)過清水洗滌但不顯得妖艷。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它的莖)內空外直;不橫生藤蔓,不旁生枝莖;香氣傳得越遠就越清幽;潔凈地挺立(在那里)。
3.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可以在遠處觀賞,卻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我認為,菊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有傳聞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應當很多了。
(三)課文分析
1.歸納主題。
通過對蓮花的愛慕和贊頌,表現(xiàn)作者對美好理想的向往,對高尚情操的追求,對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時,通過對牡丹的厭惡和鄙棄,表現(xiàn)出對趨附權貴、茍隨時俗及其風尚的不滿。
2.蓮之愛(君子形象)。
(1)生長環(huán)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huán)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浮沉的品質;后句象征君子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
(2)體態(tài)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體態(tài),象征君子通達正直、豁達大度、行為端正;“香遠益清”是香氣,志潔行廉,美名遠揚。
(3)氣質風度:“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資質,儀態(tài)莊重,令人敬重。
3.下面這段話蘊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志潔行廉,儀態(tài)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
4.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蓮又比作什么呢?
菊是隱逸者,逃避現(xiàn)實。菊花不在春天與百花爭艷,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獨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污而離群索居、隱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貴者,貪圖享樂。它雍容華貴,絢麗多姿,就像達官顯貴和攀附富貴的庸碌之輩。
蓮是君子,高潔典雅。它不染塵俗,就像胸懷磊落,行為正直,德名遠播的君子。
5.本文以“愛”為脈絡,寫出了對蓮花的喜愛,為何還要寫菊花和牡丹?
寫菊、寫牡丹是為了襯蓮,寫菊為旁襯,寫牡丹為反襯,在映襯中突出了蓮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時又針砭了時俗。
第五單元梳理
一、課文內容梳理
《紫藤蘿瀑布》一文的作者宗璞女士偶然在家鄉(xiāng)見到開得很旺盛的紫藤蘿,心情感到十分舒服,淡化了弟弟離去的悲痛,感到生命的頑強、永恒和美好。
《一棵小桃樹》是賈平凹對自己成長的隱喻,艱難但倔強;同時也寄托了作者對關心呵護“我”成長的奶奶的感激與懷念。
《外國詩二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是兩首新詩。雖然主題是關于人生的,但也與成長有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應當背下來。在《未選擇的路》中,可以適當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問題,了解詩歌中的象征手法。
二、單元字詞匯總
17.紫藤蘿瀑布
終極:終點。
繁密:多而密。
佇zhù立:久立,長時間地站著。
凝níng望:凝神而望。
蜂圍蝶陣
仙露瓊qióng漿:古代傳說中神仙所喝的美酒。比喻酒非常鮮美;后來指極少,不多見。
盤虬qiú臥龍:形容枝干彎彎曲曲、蒼勁有力。
迸bèng濺jiàn:向四處飛濺。
伶líng仃dīng:瘦弱無力的樣子。
忍俊jùn不禁jīn: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沉淀
遺憾:這里指不稱心。
索性:表示直截了當;干脆。
枯槐:枯死了的槐樹。
依傍:依靠。
18.一棵小桃樹
褪盡:指年齡、顏色、物體、歲月等消散、消失、褪散。
傲慢:看不起人,對人怠慢,沒有禮貌。
矜持:自鳴得意;自負。
孱càn頭:稱呼軟弱無能的人。
猥wěi瑣:(容貌、舉動)庸俗不大方。
禍不單行:表示不幸的事接連發(fā)生。
懺悔:認識了錯誤或罪過而感到痛心并決心改正。
19.外國詩二首
鎮(zhèn)zhèn靜:情緒穩(wěn)定或平靜。
憂郁yù:憂傷、愁悶。
瞬shùn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霎時,剎那。
懷戀:動詞,懷念依戀。
人跡:人的足跡。
涉shè足:指進入某種環(huán)境或生活范圍。
萋qī萋: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幽寂jì:幽靜,寂寞。
延綿:綿延。三、古代詩歌五首
(一)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然而涕下!
譯文:追憶歷史,我無緣拜會那些求賢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來,我更為不能生逢曠世明君而萬分擔憂。一想到天地的廣闊無邊與永恒不息,就浩嘆人生的短暫與渺小。吊古傷今,我怎能不憂從中來、潸然淚下呢!
賞析:《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由于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卻不為武則天采納,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悶。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后,陳子昂又向武進言,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七首,對戰(zhàn)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shù)桥_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xiàn)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詩之取勝,途徑非一。有以詞藻勝的,有以神韻勝的,有以意境勝的,有以氣勢勝的,……取勝之途不同,欣賞的角度也就不一樣。《登幽州臺歌》純以氣勢取勝,詩里有一股郁勃回蕩之氣,這股氣挾著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歷史情懷,以不可阻遏之勢噴放出來,震撼著讀者的心靈。我們如能反復涵詠、反復吟誦,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氣勢,得到藝術的享受。
容易出現(xiàn)的錯別字:悠悠(幽幽) 愴(倉)
(二)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譯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樣呢?在古代齊、魯兩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蒼翠的青色。大自然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兩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山中的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極力張大眼睛遠望飛鳥歸林,故感到眼角幾乎要裂開。我一定要登臨泰山極頂,俯瞰群山,它們都將變得那么渺小。
賞析:本詩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抒發(fā)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大抱負。
前六句實寫泰山之景。開頭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設問統(tǒng)領下文。第二句的“齊魯青未了”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高大。“青”字是寫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現(xiàn)山勢坐落之廣大,青翠之色一望無際。這是遠望之景。
三、四兩句是近望之勢。“造化鐘神秀”是說泰山秀美無比,仿佛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里了,一個“鐘”字生動有力。“陰陽割昏曉”,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割”字形象貼切,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
五、六兩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靜轉動。“蕩胸生曾云”描寫山腰云霧層層繚繞,使胸懷滌蕩,騰云而起,用層云襯托出山高。“決眥入歸鳥”,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只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表現(xiàn)出了山腹之深。一個“入”字用得微妙傳神,好像一只只小鳥從遠處徐徐而來,又徐徐而去,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了。
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產生了登頂?shù)脑竿!皶斄杞^頂”中的“凌”字,表現(xiàn)了作者登頂?shù)臎Q心和豪邁的壯志。“一覽眾山小”,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
這首詩的題目是“望岳”,全篇緊緊抓住“望”字寫景,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高”字。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xiàn),令人如親臨其境。故此《望岳》一詩,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被人們傳誦不絕。
容易出現(xiàn)的錯別字:曾(層) 眥 凌(臨)
(三)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飛來峰上聳立著極高的寶塔,我聽說雞叫時可以看見太陽升起。不怕會有浮云遮住了遠望的視線,只因為人已經(jīng)站在山的最高峰。
賞析: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共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夸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一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高聳云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游蕩的云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一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yǎng)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對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容易出現(xiàn)的錯別字:自(只) 身(生)
(四)游山西村
陸 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譯文: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在豐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豐足。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時忽然眼前又出現(xiàn)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jīng)接近,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還能趁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賞析:這是一首記游抒情詩,是陸游的名篇之一。
首聯(lián)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臘酒,指臘月所釀的酒。豚,是小豬,這里指豬肉。足雞豚,指菜肴豐足。說農家酒味雖薄,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
頷聯(lián)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來廣為傳誦。“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暢絢麗、開朗明快的詩句,仿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xiàn)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致。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難尋。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xù)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xiàn)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fā)現(xiàn)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lián)給人們的啟發(fā),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人們讀后會感到,在人生某種境遇中,與詩句所寫有著驚人的契合之處,因而更覺親切。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于是這兩句詩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寫的范圍,而具有很強的藝術生命力。
頸聯(lián)則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讀者不難體味出詩人所要表達的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農家祭社祈年,滿懷對豐收的期待。陸游在這里更以“衣冠簡樸古風存”,贊美著這個古老的鄉(xiāng)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
前三聯(lián)寫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詩人似乎意猶未足,故而筆鋒一轉:尾聯(lián)“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無時”,即隨時。詩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給春社過后的村莊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于是這兩句詩從胸中自然流出:但愿從今以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親切絮語,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xiāng)、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詩人被投降派彈劾罷歸故里,心中當然憤憤不平。對照詐偽的官場,詩人于家鄉(xiāng)淳樸的生活之中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詩人雖貌似閑適,卻未能忘情國事。秉國者目光短淺,無深謀長策,然而詩人并未喪失信心,深信總有一天會否極泰來。這種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兩相交涉,產生了傳誦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聯(lián)。
陸游七律最工。這首七律結構嚴謹,主線突出,全詩八句無一“游”字,而處處切“游”字,游興十足,游意不盡;又層次分明。尤其中間兩聯(lián),對仗工整,善寫難狀之景,如珠落玉盤,圓潤流轉,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五)己亥雜詩(其五)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天。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譯文: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馬鞭向東舉起,這一起身,從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辭官歸鄉(xiāng),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賞析:“浩蕩離愁白日斜”,“浩蕩”,廣大無邊。“白日斜”,夕陽西斜。龔自珍報國無門,終于辭官回歸杭州故里,心情是十分苦悶的。詩中用“浩蕩”來形容離愁,說明愁緒之深。這個“愁”不是個人私怨,而是對國事的憂慮,愛國之心顯而易見。“浩蕩離愁”又用夕陽西斜來烘托,更為愁緒抹上一重濃濃的色彩。
“吟鞭東指即天涯”一句是說甩響馬鞭,奔向遙遠的地方。才離京城何來“天涯”呢?這是作者的心態(tài)所致。因為這次離京意味著告別朝廷,遠離仕途,不再回來了,所以作者產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緒。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紅”,落花。“紅”,比喻理想與信念。“落紅”,是作者自比脫離官場。這兩句詩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寫“落花”,花雖落但仍然依戀故枝,心系故枝,并且要化成泥土滋養(yǎng)故枝,實際上是借以表露詩人的情懷。詩人雖然像一朵落花辭別故枝一樣地離別了京師,但他并不是無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龔自珍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是有著清醒的認識的,明知前途困難重重,他仍執(zhí)著地“化作春泥更護花”,這種對理想的堅定追求,高度的愛國熱忱,崇高的獻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容易出現(xiàn)的錯別字:涯(崖) 作(做)
【練習鞏固】
1.《登幽州臺歌》中表達陳子昂懷才不遇的詩句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2.《登幽州臺歌》中抒發(fā)詩人獨立于悠悠天地間,孤獨寂寞之情的詩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3.《望岳》中,“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一句寫出了泰山山勢雄峻高大、景色秀麗。
4.《望岳》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
5.《登飛來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一句表現(xiàn)詩人不畏艱難,極具深刻哲理。
6.“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此句不僅寫出山西村山環(huán)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團錦簇的景象,而且蘊意深刻,常用來說明困境中仍然蘊含著希望。
7.龔自珍在《己亥雜詩(其五)》中,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
第六單元梳理
一、課文內容梳理
《偉大的悲劇》寫的是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滿懷希望地奔向南極點,卻悲哀地發(fā)現(xiàn)挪威人已經(jīng)捷足先登,只好無奈但又十分堅毅地踏上歸途,最后一個個悲壯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飽含深情地用文學的筆法,從人類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壯精神的角度來寫這一事件,讀來令人感動,特別是在面對失敗和死亡時斯科特等探險隊員表現(xiàn)出的那種勇敢、坦然、鎮(zhèn)定的精神面貌,尤為震撼人心。
《太空一日》是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次載人飛行的宇航員楊利偉,通過回憶記錄下自己在太空中實驗飛行一天的過程和感受。通過他的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一天中楊利偉的驚心動魄,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帶給國人的驕傲。
《帶上她的眼睛》寫的是當科學家、宇航員在探索太空的時候,科幻作家把我們的想象力帶進了地球的核心。人類使用地航飛船深入地球內部進行探險,一艘地航飛船在航行中失事,下沉到地心,船上只剩下一名年輕的女領航員,她只能在封閉的地心渡過余生,這是劉慈欣獲獎小說《帶上她的眼睛》里演繹的故事。
《河中石獸》是紀昀(字曉嵐)的一篇文章,選自《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主要內容是石獸掉進了河里,因為水的沖力和石獸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獸要從石獸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的主旨是凡事要具體考慮問題,不能想當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結論。
二、單元字詞匯總
21.偉大的悲劇
拽zhuài:拉。
堅持不懈xiè:堅決保持、維護,不松懈。
戰(zhàn)栗lì:顫抖。
聞所未聞:聽到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徒tú勞:無益的耗費勞力。
風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
奪眶kuàng而出:眼淚一下子從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極度悲傷或極度歡喜而落淚。
精疲力竭jié:非常疲勞,一點力氣也沒有。
悶mèn悶不樂: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怏yàng怏不樂:形容不滿意或不高興的神情。
毛骨悚sǒng然:形容十分恐懼。
揚揚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滿意的樣子。
履lǚ行:實踐。
踉踉蹌蹌:走路不穩(wěn)的樣子。
姍shān姍來遲:形容來得很晚。
憂心忡chōng忡:憂愁的樣子。
吞噬shì:吞食。
語無倫lún次:話講得很亂,沒有條理。
羸léi弱:瘦弱。(贏yínɡ)
角逐:動詞,這里指競爭。
厄運: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運。厄,災難、困苦。
遺孀:某人死后,他的妻子稱為某人的遺孀。孀,指寡婦。
冰凌:凌,(多指塊狀或錐狀的)冰。
海市蜃shèn樓
22.太空一日
共振: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當一個發(fā)生振動時,引起另一個物體振動。
負fù荷hè:承受的重量。
千鈞重負:比喻很沉重的負擔。鈞,古代的重量單位,合三十斤。
俯fǔ瞰kàn:指俯視,從高處往下看。
驚心動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動很大。
無虞:不用憂慮。
耐人尋味:意味深長,值得人仔細體會琢磨。耐,禁得起。
23.帶上她的眼睛
遲鈍:(感官、思想、行動等)反應慢,不靈敏。
閑暇:閑空
凸現(xiàn):清楚地顯現(xiàn)。
不期而至:事先沒有約定而意外到來。
心有靈犀:指彼此心意相通。三、課內文言文梳理
(一)課文字詞詳解
河中石獸
滄州南一寺①臨②河干(gān),③山門④圮(pǐ)⑤于河,二石獸⑥并沉⑦焉。
①臨:靠近。②河干:河岸。③山門:佛寺的外門。④圮:倒塌。⑤于:到。⑥并:一起。⑦焉:相當于“于之”,在那里。
①閱十②余③歲,僧④募金重修,⑤求二石獸于水中,⑥竟不可得,⑦以為順流⑧下矣。
①閱:經(jīng)過,經(jīng)歷。②余:多。③歲:年。④募金:募集資金。⑤求:尋找。⑥竟:終了,最后。⑦以為:認為。⑧下:動詞,流到下游。
①棹(zhào)數(shù)小舟,②曳(yè)鐵鈀(pá),尋十余里無③跡。
①棹:劃(船)。②曳:拖。③跡:蹤跡。
一①講學家②設帳寺中,聞之笑曰:“③爾輩不能④究⑤物理。⑥是非木杮(fèi),
①講學家:講學的人。②設帳:設館教書。③爾輩:你們這些人。④究:研究、探求。⑤物理:事物的道理、規(guī)律。⑥是非:這不是。
①豈能②為③暴漲④攜之⑤去?乃⑥石性堅重,沙性松浮,⑦湮(yān)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①豈:怎么,哪里。②為:被。③暴漲:暴漲的大水。④攜:帶。⑤去:離開。⑥石性堅重: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⑦湮:埋沒。
沿河求之,不亦①顛乎?”眾②服③為④確論。
①顛:精神失常,后來寫作“癲”。②服:信服。③為:認為。④確論:正確的言論。
一老①河兵聞之,又笑曰:“②凡河中失石,當求之③于上流。④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
①河兵:巡河、護河的士兵。②凡:表示范圍,所有的。③于:到。④蓋:表示議論的句首語氣詞。
水不能沖石,其①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②嚙(niè)沙為③坎穴。漸④激漸深,至石之半,
①反激之力:河水撞擊石頭返回的沖擊力。②嚙:咬,這里是侵蝕、沖刷的意思。③坎穴:坑洞。④激:沖。
石必①倒擲坎穴中。②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③已,④遂⑤反⑥溯流逆上矣。
①倒擲:傾倒掉入。②如是:像這樣。③已:停止。④遂:于是。⑤反:反而。⑥溯流:逆流。
求之下流,①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②如其言,③果得于數(shù)里外。
①固:本來。②如:按照。③果:果然。
①然則天下之事,②但知③其一,不知④其二者多矣,可⑤據(jù)理⑥臆(yì)斷⑦歟(yú)?
①然則:既然這樣,那么。②但:只。③其一:表面現(xiàn)象。④其二:根本道理。⑤據(jù)理:根據(jù)某個道理。⑥臆斷:主觀地判斷。⑦歟:嗎。
(二)重點句子翻譯
1.爾輩不能究物理。
你們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漲的大水帶走呢?
3.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石獸)埋沒在沙層上,越沉越深罷了。
4.沿河求之,不亦顛乎?
順著河流(即下游)尋找石獸,不是很瘋狂嗎?
5.眾服為確論。
大家很信服,認為是正確的言論。
6.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jīng)_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7.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
到河的下游尋找石獸,本來就瘋狂;在原地深處尋找它,不是更瘋狂嗎?
8.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既然這樣,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xiàn)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jù)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三)課文分析
1.比較文中的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尋找石獸的位置、理由及結果。
人物
尋找的位置
理由
結果
寺僧
求之下流
以為順流下矣
尋十余里無跡
講學家
求之地中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眾服為確論,
但沒找到
老河兵
求之上流
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如其言,
果得于數(shù)里外
2.比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閱十余歲”“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說明寺僧毅力堅定而經(jīng)驗不足。
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清高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
老河兵:有實際經(jīng)驗,沾沾自喜。
3.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而寺僧與講學家都錯了呢?
寺僧: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
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
4.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告訴人們凡事要全面具體分析,不可主觀臆斷。
原句: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解釋:許多自然現(xiàn)象的發(fā)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僅僅根據(jù)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jù)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5.試分析講學家與老河兵“笑”的含義。
講學家的“笑”,是嘲笑“順流而下”去尋找石獸的做法,說明講學家自以為是,空有理論,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講學家的認識錯誤,眾人糊涂,輕信講學家的說法,說明老河兵閱歷深廣,有實踐經(jīng)驗。
6.老河兵比講學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
根據(jù)實踐經(jīng)驗,聯(lián)系水流、泥沙與石獸三者關系綜合判斷,得出結論。
四、名著導讀
《海底兩萬里》導讀
(一)內容簡介
《海底兩萬里》是法國著名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書中主要講述了生物學家阿龍納斯隨“諾第留斯號”潛水艇船長尼摩及兩位同伴一起周游海底的故事。
故事并不復雜,主要講述“諾第留斯號”的故事。1866年,當時海上發(fā)現(xiàn)了一只被斷定為獨角鯨的大怪物,阿龍納斯接受邀請參加追捕,在追捕過程中不幸落水,掉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實這怪物并非什么獨角鯨,而是一艘構造奇妙的潛水艇。潛水艇是船長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島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堅固,利用海洋發(fā)電。尼摩船長邀請阿龍納斯做海底旅行。他們從太平洋出發(fā),經(jīng)過珊瑚島、印度洋、紅海,進入地中海、大西洋,看到許多罕見的海生動植物和水中的奇異景象,又經(jīng)歷了擱淺、土著人圍攻、同鯊魚搏斗、冰山封路、章魚襲擊等許多險情。最后,當潛水艇到達挪威海岸時,阿龍納斯不辭而別,回到了他的家鄉(xiāng)。
在《海底兩萬里》中,尼摩船長是個不明國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島上秘密建造的這艘潛水艇不僅異常堅固,而且結構巧妙,能夠利用海洋資源來提供能源。他們依靠海洋中的各種動植物來生活。尼摩船長對戰(zhàn)俘倒也優(yōu)待,只是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他不允許他們離開。阿龍納斯一行人別無選擇,只能跟著潛水艇周游各大洋。
在旅途中,阿龍納斯一行人遇到了無數(shù)美景,同時也經(jīng)歷了許多驚險奇遇,例如: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他們的船擱淺了,遇到當?shù)赝林说墓簦崮ΥL用他連接在金屬梯子上的閃電擋住土著人進入“諾第留斯號”;在印度洋的采珠場,他們和鯊魚展開過搏斗,捕鯨手尼德·蘭手刃了一條兇惡的巨鯊;在南極,他們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極度缺氧,但船上所有人輪流用工具和開水把底部厚10米的冰層砸薄,用潛艇的重量壓碎冰塊,逃到大海;在大西洋,“諾第留斯號”被章魚所困擾,他們拿斧頭和章魚展開肉搏戰(zhàn),一名船員不幸慘死;在北大西洋,“諾第留斯號”遇到一艘英國驅逐艦(這艘驅逐艦的國籍在原文中并未說明,在《神秘島》中才說明是英國的)的炮轟,除那三位俘虜外,所有船員個個義憤填膺,用“諾第留斯號”的沖角把驅逐艦擊沉。他們眼中的海底,時而景色優(yōu)美、令人陶醉,時而險象叢生、千鈞一發(fā)。通過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龍納斯終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長仍與大陸保持聯(lián)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萬金銀來支援陸地上人們的正義斗爭。
航行線路: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南極海域—大西洋—北冰洋。
(二)片段賞析
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事件
在漫長的旅行中,險惡的環(huán)境不時襲來。
大海呀,流動的水面呀,這時在我們眼前看來完全不像了。對著“諾第留斯號”的沖角,展開一片崎嶇不平的廣大平原,夾雜了混亂不清的大冰群,再加上那種亂七八糟、凌亂無序的景象,就像在解凍前不久的時候,河面所顯出來的一樣,不過面積是十分巨大罷了。到處都有峭削的尖峰,像直升到二百英尺高的細針,遠一點,削成尖峰的一連串懸崖,帶著灰白的色澤,像一面一面的大鏡,反映出一些半浸在云霧中的陽光。其次,在這凄絕荒涼的自然界中,是那野得可怕的寂靜,就是那海燕和海鴨的振翅聲也沒有能把它打破。一切都冰凍了,連聲音也冰凍了。所以,“諾第留斯號”就在冰場中間停止了它的冒險行動。
(選自下部第十三章《冰山》)
賞析:“諾第留斯號”沿著西經(jīng)55度行駛,在南極海域地區(qū)遇到了冰山的阻隔。“混亂不清的大冰群”“峭削的尖峰”“連聲音也冰凍了”,對所有以前的航海家來說,冰山是不可超越的障礙。尼摩船長經(jīng)過觀察決定從海底潛行,到達南極后再利用“諾第留斯號”厲害的沖角,沿對角線的方向向冰層直沖上去從而脫險,并登上南極大陸。故事情節(jié)是這樣的曲折緊張,瞬息萬變即可改變人物的命運。其他諸如海底狩獵,探訪海底的亞特蘭蒂斯廢墟,打撈西班牙沉船的財寶,目睹珊瑚王國的葬禮,與大蜘蛛、鯊魚、章魚搏斗,反擊土著人的圍攻等等同樣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詩情畫意的美妙境界,豐富的海洋知識
林間空地寸草不生;叢生的灌木枝條既不攀緣匍匐,也不彎腰下垂。所有植物的枝葉全都垂直向上。每一根細莖,每一條葉帶,無論多細多薄,都像鐵桿一樣挺拔向上。墨角藻和藤本植物,受其生長環(huán)境——海水密度的影響,都好像是沿著挺拔的垂線蓬勃向上地生長。而且,它們矗立在那里紋絲不動,我用手將它們扳開;過后,它們又迅速恢復原狀。這里是垂直王國。
…………
我注意到,這里植物界的所有產物與土壤只有很膚淺的聯(lián)系。它們沒有根系,只要是固體,不管是沙、貝殼、介殼或卵石,都可以支撐它們。它們不需要它們提供營養(yǎng),只求有個支撐點。這些植物自生自滅,其生命的源泉就是那支撐和滋養(yǎng)它們的海水。它們大都不長葉子,而是奇形怪狀的葉帶,色彩也不豐富,只有玫瑰紅、胭脂紅、青綠、暗綠、淺黃、灰褐等顏色。
(選自上部第十七章《海底森林》)
賞析:在描繪海底森林的自然景觀時,作者著力表現(xiàn)其“最美麗”和奇異的特點。那里是“垂直”王國,“所有植物的枝葉全都垂直向上”“沒有根系”“不長葉子”,完全不同于人們所見到的陸地植物的生長狀況。另外,海底還有千奇百怪的生物,同樣引人入勝。比如“蠅魚”“囊蟲魚”等眾多魚類,還有文中其他部分描繪的“漂亮的海獺”“美麗的信天翁”、令人毛骨悚然的“角鯊”等等。作者描繪這樣一個美妙的境界,令人感到好奇和新鮮。小說所描繪的海底世界是世人完全陌生的世界,作者豐富的海洋知識可見一斑。
《基地》導讀
阿西莫夫一生總共寫了七大冊的基地故事,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遠的,當然是核心部分的“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以及《第二基地》。不過阿西莫夫生前常常偷笑,說當初雖有明確的故事架構,卻并未刻意寫成什么三部曲,而是以連載方式一篇篇發(fā)表在科幻雜志上。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正式出書,三部曲的架構才首度出現(xiàn)。
“基地三部曲”篇幅巨大,可能除了三十年代早期的E.E.史密斯外,在阿西莫夫之前尚無人敢問津這樣的鴻篇巨著。刊登在三十年代流行雜志上的史密斯的“水晶體人”系列也是以短篇小說形式創(chuàng)作的,但阿西莫夫的這部作品遠超過了它。
俄裔美籍猶太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是本世紀科幻文壇的超級大師,也是舉世聞名的全能通俗作家。著作逾身的阿西莫夫無所不寫,但不論他自己或全世界的忠實讀者,衷心摯愛的仍是他的科幻小說,尤其是他經(jīng)營了半個世紀的科幻史詩“基地”。
長達七巨冊的“基地”系列包括四五十年代的“基地三部曲”,以及阿西莫夫晚年撰寫的兩本前傳與兩本續(xù)集。依照故事的先后順序,完整的書目如下:前傳《基地前奏》《邁向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續(xù)集《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其中三部曲由九個中、短篇組成,《邁向基地》包括四個中篇(由于阿西莫夫遽然辭世,計劃中的第五篇成了短短數(shù)頁的跋),其他三冊則是真正的長篇巨著。
“基地”系列的靈感最初來自《羅馬帝國衰亡史》,因此在故事架構中,氣數(shù)已盡的銀河帝國占有很重的分量。這一類的時空背景,如今早已成為科幻小說的重要原型。
“心理史學”是這部史詩的中心奇幻因素,而貫穿其間最重要的一個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學”宗師、“基地之父”哈里·謝頓。在三部曲中,謝頓已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傳奇人物,因此作者晚年特地以他為主角,用兩本前傳詳盡刻畫謝頓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學”與“基地”的創(chuàng)建經(jīng)過。耐人尋味的是,阿西莫夫晚年似乎愈來愈認同這個筆下人物,而他也的確與謝頓一樣,對人類文明有著高瞻遠矚、悲天憫人的關懷。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正是大師胸懷的最佳寫照。
博學多聞、博覽群書的阿西莫夫博士從不閉門造車,筆下的科學幻想多少都有原型。例如“心理史學”便是“氣體運動論”(物理學)、“群眾心理學”(心理學)、“歷史決定論”與“群體動力論”(歷史學)的綜合體;而刺激“基地”不斷茁壯成長的“謝頓危機”,則取材自歷史哲學家湯恩比的“挑戰(zhàn)與回應”理論。
由于影響人類行為的因素過于復雜,人類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個人行為絕對無法預測。然而當眾多個體集合成群時,卻又會顯現(xiàn)某些規(guī)律,正如同在巨觀尺度下,氣體必定遵循統(tǒng)計方法所導出的定律。阿西莫夫將這些事實推廣,借著筆下不世出的天才謝頓,讓“心理史學”發(fā)展到出神入化之境,成為一門探索未來世界巨觀動向的深奧科學。
透過“心理史學”的靈視,謝頓預見了人類悲慘的未來:國勢如日中天的銀河帝國正一步步走向滅亡,整個銀河將要經(jīng)歷三萬年蠻荒、悲慘的無政府狀態(tài),另一個大一統(tǒng)的“第二帝國”才會出現(xiàn)。
倘若上述發(fā)展絲毫無法改變,既然一切皆已注定,也就沒什么戲劇性可言。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在于謝頓進一步發(fā)現(xiàn),雖然阻止帝國崩潰為時已晚,但若想要縮短這段漫長的過渡期,在當時則尚有可為。于是謝頓開始了力挽狂瀾、扭轉乾坤的努力,試圖將三萬年的動蕩歲月縮減為一千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窮盡后半生的精力,設立了兩個科學家的據(jù)點:第一基地(簡稱“基地”,由物理科學家組成)與第二基地(隱身在銀河舞臺幕后,由“心理史學”家組成)。
兩個基地的位置經(jīng)過特別計算,分別設在“銀河中兩個遙相對峙的端點”(光是這句語帶玄機的話,便衍生出《第二基地》這本書)。此后一千年間,許多預設的歷史事件將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發(fā)生,以促使一個更強大、更穩(wěn)固、更良善的第二帝國早日實現(xiàn)。“基地”系列的主線,便是第一基地如何克服一個接一個的周期性危機,激發(fā)出無窮無盡的潛力;第二基地又如何暗中相助,以逐步實現(xiàn)為期千年的謝頓計劃。
不過,“奇正相生”正是大師的拿手好戲。在既定的情節(jié)中,他總有辦法再寫出變奏,令讀者忍不住感嘆人算不如天算。三部曲的變奏之一,是無端出現(xiàn)一個具有強大精神力量的異種人“騾”,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席卷整個銀河;變奏之二,則是在“騾亂”成為歷史之后,兩個基地間竟發(fā)生了鬩墻之戰(zhàn)!
三部曲結束于第二變奏告一段落之處,留下了一個開放式結局。三十年后,在全世界科幻迷的千呼萬喚之下,阿西莫夫重拾“基地”系列,所寫的續(xù)集便是第三變奏。
這一變奏令人拍案叫絕,甚至連謝頓計劃都為之顛覆!卻也唯有經(jīng)由這最后變奏,“基地”與“機器人”(阿西莫夫另一重要科幻系列,包括四個長篇與三十幾個短篇)才得以遙相呼應,兩大系列方能融鑄成渾然一體,化為一部俯仰兩萬載、縱橫十萬光年的銀河未來史。
《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導讀
《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Hallows)是英國女作家J·K·羅琳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是魔幻小說《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本,也是系列的最后一本。
小說主要講述了十七歲的哈利本應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繼續(xù)最后一年的學業(yè),但為了完成已故魔法學校前任校長鄧布利多留給他消滅伏地魔的任務,哈利和好友面對伏地魔及其追隨者食死徒的圍追堵截,隱形遁跡、歷經(jīng)艱險,最終銷毀多個魂器并戰(zhàn)勝伏地魔,取得魔法世界偉大勝利的故事。
故事從還有四天,哈利就要迎來自己十七歲的生日,成為一名真正的魔法師開始。然而,他不得不提前離開女貞路 4號,永遠離開這個他曾經(jīng)生活了將近十七年的地方。
鳳凰社的成員精心謀劃了秘密轉移哈利的計劃,以防哈利遭到伏地魔及其追隨者食死徒的襲擊。然而,可怕的意外還是發(fā)生了。
與此同時,卷土重來的伏地魔已經(jīng)染指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占領了魔法部,控制了半個魔法界,形勢急轉直下。
哈利在羅恩、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隱形遁跡。為了完成校長鄧布利多的遺命,一直在暗中尋機銷毀伏地魔魂器的哈利,意外地獲悉如果他們能夠擁有傳說中的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將必死無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開始了尋找長老魔杖的行動,并派出眾多食死徒,布下天羅地網(wǎng)追捕哈利。
哈利與伏地魔在魔法學校的禁林中相遇了,哈利倒在伏地魔搶先到手的一件致命的圣器之下。
然而,伏地魔未能如愿以償,魂器不可能戰(zhàn)勝純正的靈魂。哈利贏得了這場殊死較量的最終勝利。
哈利·波特雖然差點身亡,但最后神奇地死而復生,還和好朋友羅恩的妹妹金妮結婚生子,而之前傳出最可能會死亡的羅恩和赫敏也逃過一劫,還幸福地走上紅毯。所有的秘密都已揭曉。19年后,哈利和金妮有三個孩子,赫敏和羅恩也結婚生子。兩家人重聚九又四分之三站臺,送孩子們去霍格沃茨。
整部書中哈利都在奮力完成他的朋友和導師鄧布利多臨終前交付給他的使命。哈利一直在竭盡全力按照鄧布利多的要求去做,但是完成這項使命的最大困難不是它的危險或神秘性,而是哈利疑惑于鄧布利多是否真正關心過他。當哈利得知,鄧布利多的母親和妹妹與他的父母埋葬在同一個地方,他奇怪為什么鄧布利多沒有告訴過他。當他不知道該如何繼續(xù)的時候,他不明白鄧布利多為什么沒有將他完成使命所需要的信息告訴他。當哈利不斷面對麗塔·斯基特所寫的居心叵測的傳記時,他甚至開始懷疑鄧布利多是否值得他愛戴和尊重。在整個故事中,哈利是否應該信任鄧布利多的內心斗爭與尋找并摧毀剩下魂器的戰(zhàn)斗一樣重要。
哈利的故事表明,對死者的愛之所以艱難是因為很難相信他們是愛你的。他們不能再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也不能再表達他們的愛,所以很容易陷入他們就這樣離去了,不再關心或者愛護任何人的想法之中。哈利在去探望自己父母墓地的路上就被這種感覺所占據(jù)。
他來到高錐克山谷是因為他想要找到一些與自己的父母及鄧布利多相關的線索,但是整個行程只讓他覺得他們已經(jīng)永遠地離開了,不能再聽他傾訴,給他答復了。
然而這本書里傳達的關于離世的親友的啟示是非常樂觀的。摘自威廉·佩恩的那段引語說,“朋友是不會被死亡分隔的”,盡管哈利直到故事結尾處才理解了這個真諦。當哈利最后平復了對于鄧布利多不關愛他的擔憂時,他在心里收獲了一個鄧布利多——他頭腦中想象的鄧布利多——他如此生動真實,幾乎就是真的。直到那時,哈利才重新體味到自己對于鄧布利多的愛。
唯一有能力設計籌謀打敗伏地魔的只有鄧布利多,因為只有他擁有可以推斷出伏地魔的所作所為并且找到解決辦法的智慧和知識。但是,鄧布利多知道這項艱巨的任務只有在他死后才能完成。不僅是哈利、羅恩和赫敏,斯內普、盧平、穆迪還有鳳凰社的所有成員都必須在鄧布利多死后仍然忠于自己的職守,實踐他的設想。在鄧布利多死后仍然堅守他交代的使命對于哈利來說并不容易,對于其他人來說也是如此。
然而,鄧布利多不是唯一一個需要生者的忠誠和愛的死者。斯內普是鄧布利多忠實的追隨者,但是他的忠誠和勇敢卻真實體現(xiàn)在他對莉莉·波特忠誠的信念上——在他所愛的女人死后仍然忠于她。家養(yǎng)小精靈多比為了把哈利和他的朋友們從馬爾福莊園救出而犧牲了,埋葬多比的過程幫助哈利更好地認清了自己的使命。多比的死毫無疑問:它是因為幫助哈利而被貝拉特里克斯殺害,死在哈利的懷中的,哈利所能做的只有懷著對它的崇敬和追思,并且努力延續(xù)這份思念。這段經(jīng)歷使哈利迅速理清對于鄧布利多的矛盾情感,使他想起曾經(jīng)對死去的朋友許下的承諾,他必須兌現(xiàn)這個承諾。
該書多次涉及“主宰死亡”這一主題。哈利父母墓碑上寫著“最后需要戰(zhàn)勝的敵人就是死亡”,暗示哈利:伏地魔和食死徒的最大野心就是要主宰死亡。通常認為,死亡圣器是指能使人擁有主宰死亡之力的東西。這個詞用意含糊,且根據(jù)上下文的不同也有所改變。伏地魔真正想要的,也就是圣物集合在一起所賜予的,即長生不老——永遠都不會死。可以殺死他人是主宰死亡的另一種方式,就像長老魔杖和阿瓦達索命咒的綠光所展示的那樣。還有另外一種戰(zhàn)勝死亡的方式就是使所愛的死者復生,就像死亡圣器故事中的二哥所做的那樣,就像鄧布利多試圖要做的那樣,就像哈利自己渴望做的那樣。事實上,唯一真正主宰死亡的辦法是永遠敬愛、信任那些死去的人。
【練習鞏固】
1.《海底兩萬里》是一部純虛構的科幻小說,你覺得這部書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書中哪些想象物如今已經(jīng)變成現(xiàn)實?通過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說與科技發(fā)展的某些關系嗎?2
示例:充滿異國風情的海底世界和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__海底潛艇、人類登月、太空飛行都已成為現(xiàn)實。__科幻小說往往也是科學研究基礎上的推理和預言。
2.《海底兩萬里》是法國(國家)作家儒勒·凡爾納的作品,他被譽為“現(xiàn)代科學幻想小說之父”。
3.凡爾納的三部曲分別是:第一部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第二部是《海底兩萬里》,第三部是《神秘島》。
五、課外古詩詞誦讀
(一)泊秦淮
杜 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譯文:浩渺寒江之上彌漫著迷蒙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將小舟泊在秦淮河畔,臨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為亡國之恨、黍離之悲,竟依然在對岸吟唱著淫靡之曲《玉樹后庭花》。
賞析:這首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于六代興亡之地的感嘆中,寓含憂念現(xiàn)世之情懷。
這首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首句寫景,“煙”“水”“月”“沙”由兩個“籠”字聯(lián)系起來,融合成一幅朦朧清冷的水色夜景,渲染氣氛,朦朧中透出憂涼。次句點題,并以“近酒家”的豐富內涵啟動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帶在六朝時是著名的游樂場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種歌舞游宴的無盡繁華實已包含在詩人此時的思緒之中。后兩句由一曲《玉樹后庭花》引發(fā)無限感慨,“不知”抒發(fā)了詩人對“商女”的憤慨,也間接諷刺了不以國事為重、紙醉金迷的達官貴人,即醉生夢死的統(tǒng)治者。“猶唱”二字將歷史、現(xiàn)實巧妙地聯(lián)為一體,傷時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評論家沈德潛推崇此詩為“絕唱”,一個“猶”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憂慮之情。管世銘甚至稱其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詩人深夜泊舟秦淮河畔,隔江傳來商女《玉樹后庭花》的歌聲,聽著這亡國之音,不禁激起時代興衰之感。后兩句對只知征歌征舞、買笑逐歡,而不以歷史為鑒的統(tǒng)治者,給以深深的譴責。本詩情景交融,朦朧的景色與詩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諧統(tǒng)一。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之作,通過寫夜泊秦淮的所見所聞,揭露了晚唐統(tǒng)治者沉溺聲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兩岸是六朝時的繁華之地,是權貴富豪、墨客騷人縱情聲色、尋歡作樂的場所。詩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煙水中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不禁觸景生情,頓生家國興亡之思,將對歷史的詠嘆與對現(xiàn)實的思考緊密結合,從陳的荒淫亡國聯(lián)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運。全詩寓情于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錘煉,故沈德潛稱之為“絕唱”。
容易出現(xiàn)的錯別字:沙(紗)
(二)賈 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譯文:漢文帝求賢,宣示召見被貶臣子。賈誼的才能確實高明,無人能及。只是空談半夜,令人扼腕嘆息。漢文帝盡問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國事民生。
賞析:“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這兩句純粹從正面著筆,絲毫不露貶意。特標“求”“訪”,仿佛熱烈頌揚漢文帝求賢意愿之切、之殷,待賢態(tài)度之誠、之謙。“求賢”而至“訪逐臣”,更可見其網(wǎng)羅賢才已達到“野無遺賢”的程度。次句隱括漢文帝對賈誼的推服贊嘆之詞。“才調”,兼包才能風調,與“更無倫”的贊嘆配合,側面烘托出賈誼少年才俊、議論風發(fā)、華彩照人的精神風貌,詩的形象感和詠嘆的情調也就自然地顯示出來。這兩句,由“求”而“訪”而贊,層層遞進,表現(xiàn)了漢文帝對賈誼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幾乎會誤認為這是一篇圣主求賢頌。
第三句承轉交錯,是全詩樞紐。承,即所謂“夜半前席”,把漢文帝當時那種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狀描繪得惟妙惟肖,使歷史陳跡變成了充滿生活氣息、鮮明可觸的畫面。這種善于選取典型細節(jié),善于“從小物寄慨”的藝術手法,正是李商隱詠史詩的過人之處。通過這個生動的細節(jié)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訪”而贊的那架“重賢”的云梯升到了最高處;而轉,也就在這高潮中開始。不過,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轉逆折,而是用詠嘆之筆輕輕撥轉——在“夜半虛前席”前加上“可憐”兩字。“可憐”,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強烈的“可悲”“可嘆”一類詞語,只說“可憐”,一方面是為末句——一篇之警策預留余地;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這里貌似輕描淡寫的“可憐”,比劍拔弩張的“可悲”“可嘆”更為含蓄,更耐人尋味。仿佛給漢文帝留有余地,其實卻隱含著冷雋的嘲諷,可謂似輕而實重。“可憐”與“虛”連用,增強語氣,雖只輕輕一點,卻使讀者對漢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賢姿態(tài)從根本上產生了懷疑,可謂舉重而若輕。詩人引而不發(fā),并未點出其原因,給讀者留下了懸念,詩也就顯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瀉無余。這一句承轉交錯的藝術處理,精煉自然,渾然無跡。
末句緊承“可憐”與“虛”,射出直中鵠心的一箭——不問蒼生問鬼神。鄭重求賢,虛心垂詢,推重嘆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為了詢求治國安民之道,卻是為了“問鬼神”的本原問題!這究竟是什么樣的求賢,對賢者又究竟意味著什么啊!詩人仍只點破而不說盡——通過“問”與“不問”的對照,讓讀者自己對此得出應有的結論。辭鋒極犀利,諷刺極辛辣,感概極深沉,卻又極抑揚吞吐之妙。由于前幾句圍繞“重賢”逐步升級,節(jié)節(jié)上揚,第三句又盤馬彎弓,引而不發(fā),末句由強烈對照而形成的貶抑便顯得特別有力。這正是通常所謂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詩在正反、揚抑、輕重、隱顯、承轉等方面的藝術處理上,都蘊含著藝術的辯證法,而其新警含蘊、唱嘆有情的藝術風格也就通過這一系列成功的藝術處理,逐步顯示出來。
(三)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
正入萬山圍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譯文:不要說從山嶺上下來就沒有困難,這句話騙得前來爬山的人空歡喜一場。當你進入到崇山峻嶺的深處以后,你剛攀過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將你阻攔。
賞析:本詩樸實平易,生動形象,表現(xiàn)力強,一個“錯”字突出表現(xiàn)了“行人”被“賺”后的失落神態(tài)。“放”“攔”等詞語的運用,賦予了“萬山”以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萬山”活了起來。
第一句當頭喝起,“莫言下嶺便無難”,這是一個富于包孕的詩句。它包含了下嶺前艱難攀登的整個上山過程,以及對所經(jīng)歷困難的種種感受。正因為上山艱難,人們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輕松。開頭一句,正像是對這種普遍心理所發(fā)的棒喝。“莫言”二字,像是自誡,又像是提醒別人,耐人尋味。
第二句補足首句,“賺得行人錯喜歡”,“賺”字富于幽默風趣。行人心目中下嶺的容易,與它實際上的艱難形成鮮明對比,因此說“賺”——行人是被自己對下嶺的主觀想象騙了。詩人在這里點出而不說破,給讀者留下懸念,使下兩句的出現(xiàn)更引人注目。
三、四兩句承接“錯喜歡”,對第二句留下的懸念進行解釋。本來,上山過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嶺,下山過程中也會相應遇到多少道山嶺。山本無知,“一山放出一山攔”的形容卻把山變成了有生命、有靈性的東西。它仿佛給行人布置了一個迷魂陣,設置了層層疊疊的圈套。而行人的種種心情——意外、驚詫、厭煩,直至恍然大悟,也都在這一“攔”一“放”的重復中體現(xiàn)出來了。
詩人借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qū)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做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的成功所陶醉。
容易出現(xiàn)的錯別字:攔(欄)
(四)約 客
趙師秀
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譯文:梅子黃時,家家都被籠罩在雨中;長滿青草的池塘邊上,傳來陣陣蛙聲。
時已過午夜,已約請好的客人還沒有來,詩人(趙師秀)無聊地輕敲棋子,震落了點油燈的燈芯結出的燈花。
賞析:前兩句交代了當時的環(huán)境和時令。“黃梅”“雨”“池塘”“蛙”,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jié)的夏夜之景:雨聲不斷,蛙聲一片。讀來使人如身臨其境,仿佛細雨就在身邊飄,蛙聲就在耳邊響。這看似表現(xiàn)得很“熱鬧”的環(huán)境,實際上詩人要反襯出它的“寂靜”。
后兩句點出了人物和事情。詩人耐心又有幾分焦急地等著,沒事可干,只好“閑敲棋子”,靜靜地看著閃閃的燈花。第三句“有約不來過夜半”,用“有約”點出了詩人曾“約客”來訪,“過夜半”說明等待時間之久,本來期待的是約客的叩門聲,但聽到的卻只是一陣陣的雨聲和蛙聲,比照之下更顯示出詩人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閑敲棋子”是一個細節(jié)描寫,詩人約客久候不到,燈芯很長,詩人百無聊賴之際,下意識地將黑白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打,而篤篤的敲棋聲又將燈花都震落了。這種姿態(tài)貌似閑逸,其實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焦躁。
全詩通過對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及“閑敲棋子”這一動作細節(jié)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一種悵惘心情,可謂形神兼?zhèn)洹H娚顨庀⑤^濃,又擺脫了雕琢之習,清麗可誦。
容易出現(xiàn)的錯別字:蛙(洼)
【練習鞏固】
1.《泊秦淮》反映了官僚貴族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的句子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2.《賈生》一詩中表現(xiàn)當權者表面重視人才、求賢若渴的句子是: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3.《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中富有哲理的句子是:正入萬山圍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4.《約客》一詩中表現(xiàn)暮春時節(jié),江南鮮明的景致特點的句子是: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