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怕清明連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栽秧割麥兩頭忙)
發布時間:2023-12-17閱讀(17)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IT之家6月5日消息今天時值芒種,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p>IT之家 6 月 5 日消息 今天時值芒種,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p><p><img alt="麥怕清明連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栽秧割麥兩頭忙)(1)"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ddabd2f3fa4b4d00b8dff3a8ee879b1f.jpg"/></p><p>在天文歷法上,每年太陽到達黃經 75 度,便為芒種。芒種和“忙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散播播種。</p><p><img alt="麥怕清明連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栽秧割麥兩頭忙)(2)" src="/static/upload/image/20231217/426e18bfbfb84faaa1b54a7878888da5.jpg"/></p><p>▲截圖來自 云日歷</p><h2>芒種傳說</h2><p>和芒種相關的民間傳說不是很多,其中一條和關公磨刀有關。芒種時節,農作物需水量旺盛,農諺說,“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因此芒種時節的“五月十三”又稱為“雨節”。民間傳說中,五月十三這天是關公磨刀的日子,磨刀的聲音化為雷聲,磨刀的水則為雨水。農民們認為,關云長的英靈升天后,時常下凡間察訪,使世上風調雨順。所以民間建有很多關帝廟,香火很旺。</p><p>但農民的行為卻惹起南海惡龍的嫉妒,有一年,惡龍趁關公外出之際,出來作亂,當時正值農作物生長需水之時,惡龍便吸干了江河湖泊的水,導致農作物都干涸枯萎,赤地千里。而關公回來后,發現這一情形,出離憤怒,于農歷的五月十三日,在南天門外將青龍偃月刀磨得非常鋒利,出征降龍。磨刀水灑落人間,形成降雨。最后,關公擒住了惡龍,讓惡龍將吸入的江河湖泊的水盡數吐出,農作物又恢復了生機。因此,關公每年五月十三日都在南天門外磨刀示威并降霖雨。</p><h2>芒種氣候</h2><p>芒種時節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常見的天氣災害有龍卷風、冰雹、大風、暴雨、干旱等。雨水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區,黃淮平原、華南東南季風雨帶會迎來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時節。同時,西南西部的高原地區冰雹天氣開始增多。一般來說,在芒種后期,從我國的長江流域到日本南部會出現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天氣,因正值梅子黃熟,故稱梅雨。古代形容梅雨的詩句數不勝數,這里就不舉例了。</p><p>芒種期間,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龍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區,還沒有真正進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區的人們,一般來說都能夠體驗到夏天的炎熱。位于黑龍江北部的嫩江,在 1971~2000 年 30 年間,最熱的一天 37.1℃,就出現在芒種期間。此外,時到 6 月份,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都有出現 35℃以上高溫天氣的可能,黃淮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可能出現 40℃以上的高溫天氣,但一般不是持續性的高溫。</p><p>在華南的中國臺灣、海南、福建、兩廣等地,6 月的平均氣溫都在 28℃左右,如果是在雷雨之前,空氣濕度大,確實是又悶又熱,有時需要向公眾發布高溫預報。</p><h2>芒種養生</h2><p>此時節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氣溫升高、天氣炎熱,尤其是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空氣非常潮濕,天氣異常悶熱。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公眾在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但要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振奮精神。此外,夏日晝長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p><p>飲食方面,芒種期間的飲食宜以清補為主。從營養學角度看,飲食清淡在養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如蔬菜、豆類可為人體提供所必需的糖類、蛋白質、脂肪和礦物質等營養素及大量的維生素,因此,芒種期間要多食疏菜、豆類、水果,如菠蘿、苦瓜、西瓜、荔枝、芒果、綠豆、赤豆等。這些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脂肪、糖等,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要多吃瓜果疏菜。以攝取足夠的維生素 C,這對血管有一定的修補保養作用,可把血管壁內沉積的膽固醇轉移到肝臟變成膽汁酸,能在一定程度預防和治療動脈硬化。</p><h2>芒種習俗</h2><p><strong>嫁樹</strong></p><p>芒種是農忙季節,在山西榮河開始收獲大、小麥,當地人稱之為“農忙”。有諺語說:“麥黃農忙,秀女出房。”因此在此節氣,婦女也要下地幫助度過“農忙”。而在河北鹽山則是在“忙中”這天有“嫁樹”的習俗。就是用刀子在棗樹上劃幾下,寓意可以多結果實。</p><p><strong>送花神</strong></p><p>芒種時節送花神是一種古老的民間祭祀習俗。人們認為,芒種已過,百花開始凋零,花神退位,故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的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是日,人們要設案供物,焚香祭祀,來為花神餞行。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二十七回寫芒種節道:“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績錦紗羅疊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顆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里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按照古老的說法,芒種過后,各種盛開的鮮花開始凋落,花神退位,人們便會隆重地為她踐行,以表示感激之情,期盼來年再次相會,這就是送花神。</p><p><strong>煮梅</strong></p><p>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于是,古人就發明了各種煮梅的方法。芒種當天動手做,既飽口福,又很有風雅的形式感。</p><p><strong>安苗</strong></p><p>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于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p><h2>關于芒種的詩詞:</h2><p>《時雨》</p><p>【宋】陸游</p><p>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p><p>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p><p>老我成惰農,永日付竹床。</p><p>衰發短不櫛,愛此一雨涼。</p><p>庭木集奇聲,架藤發幽香。</p><p>鶯衣濕不去,勸我持一觴。</p><p>即今幸無事,際海皆農桑;</p><p>野老固不窮,擊壤歌虞唐。</p><p>《梅雨五絕》</p><p>【宋】范成大</p><p>梅雨暫收斜照明,去年無此一日晴。</p><p>忽思城東黃篾舫,臥聽打鼓踏車聲。</p><p>《伊犁記事詩》</p><p>【清】洪亮吉</p><p>芒種才過雪不霽,伊犁河外草初肥。</p><p>生駒步步行難穩,恐有蛇從鼻觀飛。</p><p>《芒種后積雨驟冷三絕?其三》</p><p>【宋】范成大</p><p>一庵濕蟄似龜藏,深夏暄寒未可常。</p><p>昨日蒙絺今挾纊,莫嗔門外有炎涼。</p><p>《觀刈麥》</p><p>【唐】白居易</p><p>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p><p>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p><p>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p><p>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p><p>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p><p>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p><p>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p><p>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p><p>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p><p>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p><p>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p><p>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p><p>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p><p>《北固晚眺》</p><p>【唐】竇常</p><p>水國芒種后,梅天風雨涼。</p><p>露蠶開晚簇,江燕繞危檣。</p><p>山趾北來固,潮頭西去長。</p><p>年年此登眺,人事幾銷亡。</p><p>《詠廿四氣詩?芒種五月節》</p><p>【唐】元稹</p><p>芒種看今日,螳螂應節生。</p><p>彤云高下影,鴳鳥往來聲。</p><p>淥沼蓮花放,炎風暑雨情。</p><p>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p><p>《耕圖二十一首?拔秧》</p><p>【宋】樓璹</p><p>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齊。</p><p>清晨且拔擢,父子爭提攜。</p><p>既沐青滿握,再櫛根無泥。</p><p>及時趁芒種,散著畦東西。</p><p>本文原出自IT之家 2017 版《今日芒種,夏暑菱歌雨漫漫》,有改動。</p><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