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山水煮苦蕎粑粑的特色(峨邊美食2峨邊苦蕎粑)
發布時間:2023-12-17閱讀(18)
<span class="answer">導讀</span>峨邊苦蕎粑歷史從來都是漫長而曲折的,總有苦難的磨礪,人們才會更加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今天的幸福,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涼山水煮苦蕎粑粑的特色?跟著小編一起來看....<p>峨邊苦蕎粑 歷史從來都是漫長而曲折的,總有苦難的磨礪,人們才會更加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今天的幸福,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涼山水煮苦蕎粑粑的特色?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p><img alt="涼山水煮苦蕎粑粑的特色(峨邊美食2峨邊苦蕎粑)" src="http://img.mrbolt.cc/upimg/538199266.jpg"/><p>涼山水煮苦蕎粑粑的特色</p><p>峨邊苦蕎粑</p><p> 歷史從來都是漫長而曲折的,總有苦難的磨礪,人們才會更加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今天的幸福。</p><p> 彝族就是一個歷經千難萬險磨礪出來的堅強民族。在彝族人的記憶中,最常見,印象很深的食品,可能就是蕎麥粑粑了。老一輩彝人,都經過了饑餓的洗禮,無論走多遠,身上總要帶兩個蕎麥粑粑。每一個彝族婦女都有一手做蕎麥靶的手藝,她們能把最貧苦的歲月搓成美味,變著法子讓大人小孩都吃得舒心開胃。</p><p> 蕎麥靶是用苦蕎做的。顧名思義,苦蕎是有苦澀味的。在過去,加工水平有限,基本上都是石磨碾碎成粗粉,甚至都不用過篩子,就直接下鍋做蕎麥靶了。即使是這樣的粗糙,也不能確保天天頓頓有吃的。凡能過篩子,篩出細粉的人家,多半都算富人。</p><p> 《蕎麥的來源》詩中說:“人在社會上,母親位至尊;各類莊稼中,蕎麥位至上。苦蕎位居首,甜蕎位居后”。蕎麥具有不易蟲蝕、食用方法多、可與多種食物配制、制成熟食后不易變質等特點。彝族人民在節慶、婚嫁、喪事及接待賓客時通常將蕎麥作為主食,也可作祭祖供品。</p><p> 關于苦蕎,關于彝族,是有很悠久歷史的。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把奢香夫人認作義女。1368年,朱元璋過生日,奢香夫人就想用苦蕎面精心制作一種壽糕送“干爹”。但是,她連續做了49天也沒有成功。于是她的廚師丁成久就替她制作。經過多次反復試做試吃,最后,做成了每個重達8500克的蕎粑,面上有九龍圍著一個“壽”字,意為“九龍捧壽”。奢香夫人把蕎粑進貢朱元璋。朱元璋嘗后,連聲稱贊之為“南方貴物,南方貴物”。</p><p> 從此以后,蕎粑開始成為彝族的待客佳品。在祭壇上供奉它,在起房、婚嫁時使用它,在待客宴席上總少不了它。彝族人民用火灰(子母灰)燒出的苦蕎粑粑很神奇,擺上十天半月都不會變質。</p><p> 隨著現代科技發展和加工技術的不斷提高,蕎麥粉已經可以出很細很白的精粉了。過去那種帶有苦澀的粗粉,基本消失了。</p><p> 據研究結果表明,蕎麥中富含蛋白質、脂肪和具有保健功能的多種礦物質無素及多種維生素、氨基酸。蕎麥,尤其是苦蕎的特有成份,具有軟化血管、降低血脂的功能,對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壓有較好的預防、治療作用,對控制和治療糖尿病總有效率達93%。另外,它還有健胃、化滯、清熱等功效。近年來,因其籽粒的營養保健和藥用價值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在食療界,苦蕎被譽為“長壽食品”。用苦蕎做的茶,面世已久,并且很受歡迎。而最具代表性的蕎麥靶,還深藏于彝族民間,不為更多人所知曉。</p><p> 峨邊縣地處彝漢交叉拉鋸式爭奪的地帶,由于歷史文化的原因,峨邊彝族融合了很多漢民族的文化與生活元素,而漢族也兼收并蓄了很多彝族的文化與生活元素,兩相交織雜糅,形成了峨邊彝族特有的美食文化。它既保留了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美食精髓,又吸收漢族特色創造了新的美味。</p><p> 比如,峨邊的“千層蕎麥餅"就是借鑒了漢民族千層餅來制作的蕎麥靶。我看覺莫鄉政府的廚師做過,依稀記得。先取兩個干凈的盆,放等量的水,放入等量的蕎麥面,制成相似的糊狀,然后一個盆中加入白糖,另一個盆中加入紅糖,讓它看起來紅白分明。然后先取一大勺白色的蕎麥糊,放入已經備好的大炒鍋中,用勺子熨平,用小火,慢慢的烤,等邊緣變色,再翻個面。然后,另取紅色糊糊一小勺,均勻地鋪在剛烤好的那一面上,接著再翻個面,再取一小勺白色糊糊,均勻的鋪在剛剛烤好的一面上。如此不斷的反復烤制,直至把兩盆糊糊全烤完。最后形成一個大的完整的餅子,這就是千層蕎麥餅了。食用時,用刀切成塊狀,就能看到餅里面呈現的許多層的花紋。這種蕎麥千層餅,吃起來香脆可口,微甜微焦,有略略的酥香。如果佐餐坨坨肉,那是一種沒法形容的美的享受。</p><p> 純彝族做法的蕎麥靶,是“蕎麥火灰餅"。這種餅的做法有點特殊。先取一盆干凈的清水,然后取一大勺火灰放入清水中,然后攪拌成混濁的液體,靜置30分鐘,取上清液。用取出來的清液和蕎麥面,還要一直攪動,并用力捶打面糊。等到面糊水分略干的時候,取一大勺放在已備好燒熱的大鍋中,熨平,讓它越薄越好,等邊緣變硬,整體變顏色時翻個面,繼續烤。一般中火為宜,講究一點的還會置爐堂燜一下。等有香氣溢出時,說明粑粑已熟,可以食用了。這種火灰粑粑,帶有原生態的淡苦味,卻又帶有一股很地道的清香味,透人心脾。據彝族老人講,不累不苦,生活沒路,有苦有甜,家家有錢。他們說帶有苦澀味的火灰蕎粑,才是最正宗的彝族蕎粑,彝族人都愛吃。</p><p> 在彝族風味餐廳,因為它們面對的是口味各不相同的顧客,它們的蕎麥粑的做法就更講究了。有蒸的,有煮的,有烤制的,花樣繁多,味道各自鮮美,主要看客人的需求而定。我們這里只介紹烤制的蕎面粑的制作過程和方法。</p><p> 第一步準備食材。蕎麥面五百克,白面一百克。混合白面,是要讓蕎麥粑更加綿軟有筋,既保留蕎麥的清香和營養成分,又有白面的酥脆爽口。</p><p> 第二步和面。這是白案師傅必做的功課,面和得好壞,可以決定白案師傅手藝的高低。和面時,將準備好的蕎面用開水和成面絮,揉成光滑的面團,放在比較熱的地方,讓它醒發一個小時。發面是讓蕎麥面白面都充分醞釀,發泡發軟,在烤制時才能不塌不結不成死團。</p><p> 第三步揉面。在醒發好的蕎面里面加入100克白面,然后加力揉成光滑的面團,然后繼續放在比較熱的地方繼續醒發半個小時。二次發面,主要是為了增加蕎麥粑的層次感和酥脆感。</p><p> 第四步分攤。將醒發好的面團分成若干個比較均勻的小面團,以便比較規范比較成型。</p><p> 第五步烤制。在石板上,或者鐵板上烤制,更多的是采用鐵鍋烤制,因為鐵鍋上熱快,便于操作。將面團攤平攤薄,反復翻烤,達到兩面黃酥,即可出爐上桌。</p><p> 烤制蕎麥粑,一般是不用油的,全素,原生態,味更足。原生態的蕎麥粑,彝族人通常是要蘸野生蜂蜜來吃的,現在也有蘸紅糖或白糖吃的。我嘗試過的,最正宗最香甜的還是蘸野生蜂蜜吃。吃了以后,感覺身上通泰暢達,口角生津,不喝水也能美美的舒服的過上一天。</p><p> 當然,也有一些餐廳為了滿足外地客人的要求,也有用油烤制的。不瞞大家說,用油烤制的蕎麥粑更加酥香,更加脆爽。我是很喜歡的。</p><span class="copyright">免責聲明:</span>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11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