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知識>語文閱讀摘抄太多怎么辦(語文閱讀雜談刪減替換)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6)
初中語文教學中,對文本展開品讀往往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品讀文本的方法,各位老師自有妙招,我受余映潮老師和王君老師的影響,覺得用“刪減替換法”來咀嚼詞句,往往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初中語文閱讀
下面我著重結合近段在七年級課堂教學中的一些例子來說明。
1.刪減替換,品出詞句中蘊含的情感。
如《散步》(第二單元第六課)一課。
①第三段:
“天氣很好。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p>
把“熬”替換為“度”呢?大家可以讀一讀比較一下:
原文:“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
替換:“我的母親又度過了一個嚴冬”。
學生一讀,馬上就能讀出區別,理解母親由于身體不好過冬的艱難、“我”對母親的關切、擔心及對母親順利過完冬天的慶幸之情。
2.刪減替換,品出更鮮明的人物形象。
①如《散步》中這一段:
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說:“走大路。”
中間有一段對“我”的心理描寫,如果我們把它去掉,來比較一下:
原文: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我說:“走大路。”
刪減: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 我說:“走大路。”
對比閱讀刪減的部分,我們能體會到,“我”這個中年人,一頭是老人,一頭是孩子,在面對分歧的時候,肩頭擔著怎樣的責任、內心經歷了怎樣的掙扎。他最終選擇走大路,不是出于一家之主的權威,而是出自于中年人的責任和使命,是反復思量之后的選擇。而刪減后的文字,這些就無從體現,甚至有些同學還解讀出“ 我”的獨斷專行。
②又如《陳太丘與友期行》(第二單元第八課,《<世說新語>二則》第二篇)中這一句:
原文: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p>
刪減: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已去?!?/p>
替換: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不?!?/p>
有了這樣的比較,從“待君久不至”這句話中,就很容易看出元方的機敏、周到、為父親辯解的良苦用心了。
3.刪減替換,品出作者嚴謹的表達。
如《散步》中這一句:“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比サ簟霸谕饷妗焙貌缓媚兀孔x一讀,比較一下。
原文:“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p>
刪減:“妻子呢,她總是聽我的。”
學生聯系生活經驗進行比較,認為,有了“在外面”這個詞的修飾,妻子賢惠體貼的形象更加符合生活的真實,詞句更有表現力。而刪減后的句子中,妻子則顯得毫無個性。
語文閱讀
教學中,類似這樣的實例很多很多。教師如果能多用心,用“刪減替換法”帶領學生仔細品讀教材,必然會有更多的收獲。
有效閱讀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