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清朝為什么能守皇陵(至今為何還有人守皇陵)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2)
1912年,清朝最后一個皇帝溥儀退位,引起了國內外各界的熱議。
到現在,清朝已經滅亡百年,但在清朝的皇陵,竟然還有一些守陵人沒有離開,甚至留在附近扎根生活下來。

這個消息傳出之后,國內民眾都很震驚,紛紛猜想這些人的目的,是為了金銀財寶?還是有什么奇聞傳說?
一時之間,有許多人暗中上門調查,但都沒什么靠譜的答案,直到守陵人的神秘面紗被揭開,大家才恍然大悟,直呼:要是我有機會,也愿意當守陵人!
那么,守陵人到底為何堅守到現在?他們的真實身份是什么呢?
清朝滅亡,各尋門路1912年1月,孫中山在南京宣布成立中華民國,2月份,溥儀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退位,清朝就此滅亡。
這個消息傳出之后,對于其他人來說也許是件好事,但對旗人來說,就是毀天滅地的災難。

溥儀被趕出紫禁城
就拿當時的滿洲八旗貴族來說,他們之前什么也不需要做,清朝政府就會每年定期分發祿銀、祿米,現在這些全都沒了,只能坐吃山空。
而且最重要的是,當時清朝對旗人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別說八旗貴族不能隨便結交大臣,不能亂串親戚、不能離京。
就是普通旗人也不能丟了“威風”,只能做官或者當兵,別說經商,各種行業都被限制得死死的。
這也就導致,他們要是沒有一官半職,就只能閑一輩子,哪怕窮得一分錢都沒了,也不能去做事,這種觀念深深的刻進了每個旗人的腦子里,包括早期的守陵人。

在清朝滅亡之后,這批守陵人便等于丟了“鐵飯碗”,雖說當時的民國政府答應,即便是清朝覆滅,他們還是會承擔清東陵的守陵人支出,一切可以照舊,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在那樣的亂世里,很快守陵人就沒了固定的收入,但因為曾經的生活方式,他們一開始是不愿意做“下等事”的。
所以年紀大的守陵人除了照舊工作,就是到處喝茶遛鳥,年紀輕的也跟著學,可他們很快就發現,時代真的變了,沒人會向以前一樣捧著他們,再不改變就真的要餓死了。
于是一部分位居高位的守陵人選擇了離開,到新的政權中謀求出路,而剩下的守陵人開始嘗試在附近開荒、做工維持生計。

看到這大家可能會好奇,只是守個陵墓,怎么還有許多官職和人員嗎?難道不是像影視中演的,幾個忠仆守在附近而已?
這樣想的就大錯特錯了,只說一下皇陵的規模和設計,大家就明白,這里儼然就是一個小“王國”。
自從清朝一建立,修建皇陵就是需要首要完成的任務,畢竟這是關乎歷代皇族安葬之地的大事。
就拿清東陵來說,就沉睡著順治帝、康熙帝、乾隆帝等五位皇帝,以及慈禧、慈安等太后,還埋葬著15位皇后,136位妃嬪等人。

要知道這里從順治十八年就開始修建,歷經200多年,面積最大時達2500平方公里,這樣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會是多大的規模,構造會多精美,也就顯而易見了。
而想要守護好皇陵,自然不是簡單的幾個人就可以了,當時清朝政府甚至在陵區內設置了禮部、兵部、內務府等衙署,專門負責陵區的各種事情,還特地在這里修建東西府,讓宗室王公駐扎在此。
拿順治年間的記錄來說,光是兵將就撥了一千名,到了康熙年間,又再次增設六百名,在此之后,人數不斷增加,守陵機制也越來越完善。
看到這里大家可能有些好奇,既然說了那些八旗子弟不能出京,又都是游手好閑的,肯定是不愿意干這種苦差事,難道清朝的守陵人都是普通民眾嗎?

這確實不太可能,前文就說過,當時的旗人跟漢人完全是不一樣的階層,所以怎么會把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外人?
清朝的守陵人其實都是八旗子弟,甚至還多是上三旗的子弟,這也是為什么清朝覆滅后,一部分守陵人始終堅守崗位,因為這就是在守護自己家的“祖宗”。
那么,為什么這些八旗子弟愿意當守陵人呢?當然是因為待遇極其豐厚了!
謠言誤人,福利豐厚我們經常能看到清朝的一些影視劇中,有一些人犯了大錯,受到的懲罰就是“守皇陵思過”,這就導致很多人認為,這個任務是又苦又累又丟人的,但事實并非如此。
首先就拿守陵人的身份來說,因為清朝的統治者認為,只有自家人才會好好守護皇陵,所以肯定是要用八旗子弟去承擔這個重任。

這對他們來說,并不是一個壞名聲,在注重孝道和君主為天的封建時代,當守陵人其實是一些賦閑在家子弟的好選擇。
畢竟像上文所說,他們如果沒能當上官或者兵,就只能在家混日子,靠著家里給的一點祿銀生活,雖說不愁吃喝,但也實在沒什么盼頭。
可只是有件事干,八旗子弟們倒不至于愿意當守陵人,畢竟皇陵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遵化,習慣了京城繁華的他們哪里習慣呢?
可清朝統治者的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就是給守陵人極其豐厚的待遇和發展前途。

先說官職,就拿當時的遵化來說,地方的官員是七品的知縣,到了直隸州之后才升為五品,但在這些守陵人里,七品以上的官員就有400多名。
而且隨著清朝皇陵不斷地擴建,守陵人制度完善之后,不止是官員大臣,甚至王公貝勒也遍地走,康熙年間還有皇子都當過守陵人呢。
在這里不止是自己能謀一份差事,說不定還能結識更多朋友,這對八旗子弟來說實在是一件好事。
再說其他待遇,當時職位最高的守陵人,一年可得祿銀1300兩,祿米500多石,要知道普通百姓幾兩銀子就夠一年的花銷了。

而且他們住的也是公房,衣食住行全有人管,甚至家里有紅白事了,朝廷還要額外賞銀子,這樣的待遇實在讓人羨慕。
也就是說,在這里不僅有錢有權,還沒人管,隨著守陵人的增多,各種娛樂休閑項目也越來越多,儼然就是一個自由國度,這些人自然都心甘情愿呆在這里了。
這也是為什么清朝覆滅后,這些守陵人還愿意留在這里的一個原因,畢竟這項工作早就成了他們的習慣了。
可沒了收入來源是個很大的問題,而且當時軍閥橫行,土匪強盜層出不窮,清東陵再想維持管理就很難了,一段時間里甚至都是癱瘓的狀態。

隨著這種動亂而來的,就是各路的盜墓賊,甚至連守陵人內部也開始出現了分歧......
扎根當地,安穩生活清東陵在新中國成立前曾經遭到過三次大規模的盜掘,其他小型盜墓行動根本無法統計。
只說臭名昭著的孫殿英盜掘慈禧陵、乾隆帝裕陵,就盜走了兩座陵墓所有殉葬珍寶,無數國寶就此遺失,這成了國人心中永遠的傷疤。
這對于守陵人來說,自然也是一個巨大的恥辱,但在一部分守陵人出走之后,他們原本就勢單力薄,面對孫殿英等人的槍口自然無法抵抗,只能眼睜睜看著皇陵被毀。
一些老輩的守陵人自覺失職,無顏去見祖先,郁郁而終,這也就讓守陵人群體更是亂成了一鍋粥。

內憂外困之下,一些守陵人干脆放棄了八旗子弟的堅守和驕傲,他們覺得,與其讓祖先的寶貝都被別人偷走,還不如讓自己人花了!
于是這些守陵人竟然監守自盜,成為了盜墓者,可以說在那段時間,這些人反而對清朝皇陵帶去了難以想象的災難。
畢竟他們相對熟悉各種設計和路線,甚至還有一些相關的資料和圖紙,盜掘起來自然事半功倍。
這部分守陵人靠著偷盜陪葬品生活,一些人帶著錢財出逃,一些人繼續留在這里生活。

但也不是所有守陵人都愿意同流合污,其中有很多人良知未泯,他們自食其力,靠著信仰支撐自己。
在他們的心里,一日不死就一日留在這里,哪怕是還能為祖先燒一炷香呢?等到自己死了,就把這個任務交給子孫后代,這樣皇陵也不會徹底荒廢,總能等到政權穩定下來。
就這樣,這些人守在皇陵周圍,慢慢就在原來的“東陵三鎮九營八圈”基礎上形成了許多村鎮,其中很出名的就是馬蘭裕。
這個馬蘭裕鎮里面都是守陵人的后代,雖然是在遵化,但這里的人全是一口京片子,甚至保留著最早期的滿族文化。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里的總人口早已上萬,各種設施都很完善,即便是不再守陵的后代,也可以在鎮子上做其他的工作,安穩生活。
而在新中國成立后,馬蘭峪和其他村鎮里的一部分守陵人后代便再次派上了用場。
我國政府在發現清東陵的情況后非常痛心,便將這里列為了重點文物保護基地,一邊修繕陵墓,一邊準備招收一些忠誠的守陵人為正式員工。
一些守陵人得知政府準備接管皇陵后很是緊張,擔心自己無法再守護老祖宗,但很快他們就喜笑顏開。

政府設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頒布了許多優惠政策,讓一些守陵人成為了新時代的“皇陵工作人員”。
還有一部分文化水平更高的八旗子弟則加入了專家組,負責皇陵文物的修繕和保護工作,畢竟他們當初有些人就是文物堆里長大的,各個也是身懷絕技。
就拿乾隆陵的第十三代守墓人李志軍來說,他就在清東陵的古建筑隊工作,專門負責油漆彩繪,而這份手藝,就是從他叔父手中傳下來的。
守陵人們正是靠著這樣代代相傳的辦法,才沒有讓這些工藝失傳,清朝皇陵才得以重新恢復光彩。

其實一開始接受這份工作,很多守陵人是不要錢的,他們覺得本來就是該做的事情,但政府還是堅持給他們提供了編制和合理的工資,總算是皆大歡喜。
守陵人們本以為這樣就是最好的結局,但沒想到,還有更大的驚喜等著他們。
到了80年代,國內的旅游業開始發展,清東陵和清西陵便成了景區,隨著大量游客的到來,附近的守陵人村鎮都富了起來,到了2018年,清西陵所在的縣城就邁入了富縣的行列。
而清東陵也成為了歷史博物館,屬于是5A級的旅游景區,也就需要更多接待游客的工作人員,所以一些守陵人的后代當仁不讓的擔起了責任。

這對老一代的守陵人來說實在是意義非凡,畢竟能夠堅守到現在的這批人,之所以沒有去從事其他行業,就是因為在他們的心里,這不僅是一份工作,還是一份傳承。
新一代的守陵人也沒有讓祖輩失望,紛紛利用新的技術和手段來保護皇陵,就比如從小在清東陵長大的謝靜,祖上就是八旗子弟,父輩們也都在這里工作。
她在大學畢業后便回到清東陵成為了一名導游,給許多外國游客講述清朝的歷史和故事,努力宣傳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像她一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守陵人這份傳承成功延續了下去,清朝皇陵的故事不會就此結束,對他們來說也許才是最好的結局......

2021年,清東陵特地舉辦了一場展覽,內容就是關于守陵人滿族風俗文化的,里面的種種記錄讓許多人都贊嘆不已,也讓更多人知道了守陵人這個群體。
距離2022年,清朝已經滅亡了百年,但曾經那段輝煌的歷史不應該淹沒在歷史里,我們清楚封建王朝存在很多問題,但也需要承認,傳統文化中是有著許多閃光點的。
如果我們的歷史是一座巍峨的“皇陵”,那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那個忠誠的“守陵人”,不要讓別人偷走我們的文化,也不要讓歲月淡化了那份傳承。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1654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