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9)
大成和小林畢業后一起進入公司,兩人能力相當,并且都十分上進。過了試用期后,領導為了檢驗他們的學習成果,安排二人一同去見客戶。
兩人都提前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包括了解客戶喜好,設置提問等。
二人約談完畢,回公司匯報工作時,側重點卻不盡相同:
大成落實了一些細節,也發現了很多問題,客戶有疑問,自己卻沒能很好的答復,急需領導的指教。
小林卻覺得收獲頗豐,準備的問題都得到了答案,對拿下這次的項目信心滿滿。
但最后,客戶選擇了大成的設計方案。
領導約談大成和小林后,對這次的情況做如下分析:
大成通過和客戶的交流,抓住了客戶的核心需求,并針對客戶的需要提出了合理的方案。而小林專注于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錯過了有效信息,因而沒有get到客戶的實際需求。
小林的這種情況(無效傾聽)不是個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善于傾聽的人比比皆是,因為比起“聽話”,我們往往更喜歡“說話”。

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說:經營的訣竅,是先要傾聽他人的意見。
北美大公司職員的調查分析顯示:每天60%的工作時間,需要花在傾聽上。
但實際情況是,傾聽作為溝通的重要環節,是最容易被人忽視的。
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我在《溝通的藝術》中找到了答案。

這本書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看人入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間”,書中介紹了大量的案例和影視作品,聚焦于溝通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解析。 本書自出版以來,再版15次,不斷的根據社會變化增添新的內容,以保證與時俱進。
《溝通的藝術》有兩個作者,分別是作家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科特教授,兩人在1990年的一次溝通學會議中相識,因故事片教學法達成共識,并從此一起合作,通過演講、撰文等方式,圍繞溝通的相關問題進行探索。
書中提到,傾聽作為最常使用的溝通方式,本來應該作為首要學習目標,但在現有的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卻是涉及的最少的。并且,我們常常認為,聽到的話,就是得到的信息。

各種溝通活動的比較
《溝通的藝術》中對傾聽的定義是這樣的:
傾聽是指,站在人際溝通的角度,弄懂別人傳達的信息的過程。
簡單的說,傾聽的重點在于:獲取信息。隨著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傾聽也不僅僅局限于聽,除了接收語言信息外,它所涉及的范圍,也包括了文字。
職場中,收集信息的能力會直接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才能在傾聽的過程中,更好地獲取信息呢?《溝通的藝術》給出了幾點建議。
識別并避免無效傾聽生活中,無效傾聽隨處可見:上司問東,你答西;一起開會,同事整理的重點要多好幾條,而你卻沒有聽到;還有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面談客戶卻無法精準掌握其根本需求。
導致這些無效傾聽的原因主要分為兩大類:
- 外部原因:信息量超負荷,噪音,缺乏練習
- 內部原因:先入為主,假設錯誤,走神,聽力問題
在很多情景下,通常是多種原因共同作用。
在小林的案例中,比較明顯的就是他存在先入為主的情況,自己設定了問題,主要精力就集中在找答案上,忽略了客戶主動表達的需求。
次要原因可能是小林存在假設錯誤。根據試用期幾個月約訪客戶的情況,小林總結了客戶的普遍需求,并潛意識認為這次約見的客戶也是差不多的情況。
面談的時候,小林也有可能是走神了。研究表明,人類在一分鐘內能聽到的字數要比能說的字數多四倍,大概是600字和150字的差別,對大腦來說,傾聽時多出的精力,可以抽空想些別的事,也就是走神。而且,由于我們很難長時間的專注,大腦在不經意間跳躍到別的情景,也是經常發生的。
當然,還有可能是信息過多,記錄較慢等情況導致的小林錯失了很多有效信息。
想要擺脫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共同影響完成信息收集,確實不是件容易事,但好在,我們可以通過練習,挺升有效傾聽的能力。
《溝通的藝術》中提到,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出現以下幾種無效傾聽的情況:
- 虛偽地傾聽——表面上很專注,實際上思緒已經飛走了
- 自戀地傾聽——不論對方說什么,都會把話題轉移到自己的身上
- 選擇性傾聽——只挑選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 隔絕性傾聽——對不想聽的話題采用屏蔽措施
- 防衛性傾聽——容易對號入座,認為聽到的話是在攻擊自己
- 愚鈍性傾聽——只看字面意思,忽略語氣、情境等因素
回想一下自己的經歷,每個人都會出現上述的各種問題,以至于錯過一些重要信息。
掌握傾聽5要素
“傾聽”和“聽”的區別在于,大腦在接收到信息后,是否賦予其意義。傾聽的過程,必定有對文字和聲音的加工。
書中總結的傾聽五要素包括:聽到、專注、理解、回應、記憶。五個要素相互鏈接,才能對獲取信息產生一定的助力。
- 聽到是一種生理反應,當聲波震動耳鼓,產生的信息由神經傳送至大腦。
- 專注是一項心理反應,因為我們接收到的信息過于繁雜,因此專注要有選擇性,聚焦于那些重要的信息。
- 理解是信息處理,直接決定信息發送者的表達是否真正的傳遞給了接受者,理解能力影響溝通效果。
- 回應是對信息的反饋,除了語言回應,還有表情、眼神、姿勢等非語言回應。
- 記憶是存儲信息的能力,和理解一樣,記憶也有選擇性。
要想做到有效傾聽,這五個要素缺一不可。
回憶一下我們在溝通時發生的這些情況:聽別人說話時走神了;理解對方表達的意思但事后沒有記住;聽到對方說話沒有回應,對方不知道你是否理解;交流后只能記住部分關鍵內容……
這些情況,都會導致錯失關鍵信息,在傾聽時無法及時了解對方的觀點。
現在回頭看,案例中小林在傾聽環節最明顯的失誤,就是專注環節的選擇上,出現了偏差。主要原因是先入為主,沒有擺脫思維定式的局限,而是專注于自己的關注點。
練習有效傾聽的方法文章開頭提到過,在我們受到的教育中,傾聽能力的培養是最少的。并且,人們通常認為傾聽像呼吸一樣,是我們的本能,故而對傾聽技巧沒有那么重視。
實際上,傾聽能力和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一樣,都是可以通過訓練提升的。作為溝通的重要環節,有效傾聽可以讓溝通事半功倍。
1.少說多聽
在溝通時,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的欲望,甚至有人表達欲望強烈,在對話中習慣性打斷別人,讓對方的話題被迫中斷。
西方有句名言:“上帝賦予人類兩個耳朵一張嘴,是為了讓我們少說多聽?!?/p>
為了更好的弄清對方表達的意思,我們要盡量避免自己的意愿進行干預,最好的辦法是,少說多聽,在對方表達完畢后,再談論自己的觀點。
2.集中注意力
在交流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內在或外在的干擾,如走神、噪音、手機提醒等等。
如果想要搜集到重要信息,就要盡可能的排除干擾因素,例如找一個安靜的環境、保持手機靜音等,都可以為集中注意力提供一些助力。
3.不要過早下定論
先入為主的情況在溝通中經常會發生,原因是大腦在處理問題時,會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預判,并給出習慣性的解決方法。
因此,我們通常會因為第一印象評判一個人,因為對一個事的初步了解就下結論,在網上看到新聞的一角就以為猜測到了事情的全部,這些都是很不成熟的評判。
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傾聽,掌握到足夠的信息之后,再做定論。
4.抓住重點
因為我們的注意力有限,需要在傾聽時抓住重點。
溝通中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對方說話有中心思想,并且有理有據,你可以輕松的掌握重點。
但也有人說話平鋪直敘,并且語速很快,需要你自己去整理。面對這種情況,最好的方式是適當提取對方表達的意思,用自己的話陳述出來,看是否能得到肯定的回應。
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搜集信息能力強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資源。很多時候拉開我們和同事差距的不是做事的能力,而是獲取信息的能力?!稖贤ǖ乃囆g》中理論與案例相結合,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掌握傾聽的技巧。另外,書中關于溝通過程中其他方面的見解,也值得我們學習。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