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職業倦怠有幾種類型(職業倦怠的三個維度是什么)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9)
文 | 有余姐
全文共1420字,閱讀時長約3分鐘
現代職場人對職業倦怠這個詞都不陌生,但對其的了解,大多數應該都停留在說起名字,感覺自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真要讓自己跟別人解釋,又不大說得清楚的狀態。
職業倦怠最早是由紐約大學的心理學教授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根據這位教授的研究發現:

社會服務性職位需要較多的情緒性工作(emotionalwork),面對較多人際壓力源,長年的精力耗損,使得工作熱誠容易消退,進而產生對人漠不關心以及對工作持負面態度的癥候,他稱其為工作倦怠(job burnout)。
在Freudenberger教授提出工作倦怠之后,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aslach等人進而把對工作上長期的情緒及人際應激源作出反應,而產生的心理綜合癥成為職業倦怠。
根據相關研究,這些心理學家們認為,職業倦怠包括三個維度。

01
職業倦怠的三個維度
職業倦怠包括了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以及無力感或低個人成就感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具體是什么意思呢?我們分別來看:
1、情感衰竭
現代職場人的工作,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一種情緒勞動:
每天都面臨各種突發性的狀況或臨時任務,這個時候就需要你及時對此產生應急反應;
每一類工作幾乎都要涉及到跟其他人的溝通協作,溝通協作過程中難免會有很多委屈、不愉快的經歷,會影響情緒;

領導、同事催工作進度,公司定期對我們進行的績效考核,以及在工作過程中我們感受到的自己沒有受到公平對待,這些也會產生情緒和壓力。
人在處理這些情緒和壓力時,都需要耗費一定的情緒能量,情緒能量就像一個蓄水池,如果持續性地只耗費得不到休息,就會面臨情感衰竭,直接表現就是沒熱情、沒活力,情緒處于極度疲勞的狀態。

2、去人格化
去人格化是指把自己和別人都當成完成工作任務的“工具”,而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強調人非常理性、跟工作任務和目標相關的部分,而壓抑和忽略生活、家庭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需求。
比如,如果作為一名領導有職業倦怠里的去人格化傾向,當下屬生病請假或者因家里孩子老人生病請假時,首先想到的不是關心和體諒,而是會不耐煩耽誤了重要的工作任務或拖了工作進度。

3、無力感或低個人成就感
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開始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力量,不認為自己能夠改變什么,工作只是機械地重復一些簡單的任務和操作;
也不能從工作中獲得任何的意義感和成就感。

02
陷入職業倦怠時,應如何自我調節
1、找到讓自己產生職業倦怠的最主要原因,并想辦法改變
職場人之所以會產生職業倦怠,一般來說都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比如說原本非常看重的一個升職機會被別的同事獲得了,又比如跟直屬領導的關系非常緊張,等等。
面對類似的情況,可以嘗試在內部尋找轉崗的機會,或者考慮跳槽,換一個環境,可能就會有所改善。

2、更加客觀深入地認識自我
職場人應該積極探索個人真正擅長的是什么,并找機會發揮所長,也要正視自己的不足,看看是不是可以做改變和提升。
盡量做能夠發揮自己所長和興趣的工作,而遠離自己不擅長和討厭的工作,就會減少發生職業倦怠的機會。
3、增強自己應對職場環境的能力
學習一些應對職場壓力的各種心理調節技巧,學會適當放松和休息;
學習和掌握職場人際溝通方法,該屬于自己的利益就大膽去爭取,心里有想法就選擇有技巧地坦誠溝通,而不是憋在心底,都會讓不滿、委屈、憤懣等情緒大大減輕。
我是有余姐,10多年上市公司HR,專注分享求職面試、職業發展實用干貨,關注@游刃職場有余姐,一起成長為更具選擇權的職場人。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2261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