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2500多人,握手握到最后把我的皮膚都磨破了?!?/p>
這是2006年10月份,劉少奇之子劉寧在回憶王光美媽媽的葬禮時,說的一句話。劉寧是劉少奇前妻之子,但他是在王光美照顧之下長大的。和其他兄弟姐妹一樣,劉寧從小就叫王光美“媽媽”。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因心臟衰竭病逝,享年85歲。
劉家人一貫低調,所以在列參加遺體告別的名單時,兒女們是一刪再刪,希望盡量控制人數。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最后仍然有2500多人來了。
這些人里,有中央領導,亦有普通群眾。他們都走到劉家兒女面前,跟他們握手,對他們說:“節哀、保重?!?/p>
是的!作為當代最偉大的中國女性之一,王光美身上有太多標簽:真正的大家閨秀、中國第一個原子物理女碩士、曾經的主席夫人。

但晚年的她,在兒女們眼里又是怎樣一個形象呢?王光美病逝后,繼子劉寧和繼女劉濤曾接受中央電視臺的采訪。當記者問他們:“我知道你們絕少接受媒體采訪,這一次為什么會愿意呢?”兩個已年過半百的老人,異口同聲地表示:“因為這是為了媽媽”。
接下來,他們跟記者細細地講述了自己眼中的媽媽,特別是媽媽晚年的日子。頗為令人意外的是,在講述中他們都提到這樣一件事:
晚年,家里都不敢讓她拿錢,甚至她的工資都是交給負責照顧她的趙阿姨來掌管,包括子女給她的生活費。
兒女們為何要這樣安排?本期,筆者要跟大家說的就是這些事。
金錢觀,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氣度、性格、秉性。當大家了解完王光美的金錢觀,就會明白:她的美從來都不止在外表。
一:從小不愁吃穿1921年秋天,王光美出生在北平。
在她的家譜上,這樣記錄著其父王治昌的經歷:早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畢業后東渡日本,入讀早稻田大學。回國后考上清科興人,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時,擔任農商部參事,最后官至農商部總長。
很顯然,這在當時是一個高官之家。
而王光美的母親,也同樣不簡單。她叫董潔如,畢業于天津北洋女子師范學院,是中國第一批女大學生。她出身天津富商世家,端莊秀氣,是一名妥妥的大家閨秀。
生在這樣的家庭里,王光美自然是吃穿不愁的。她家共有11個孩子,王光美排行老7,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們學英文、學籃球、學滑冰、學鋼琴,王光美還是學?;@球隊的隊員。
長大后,這些兄弟姐妹們個個都是了不起的:二哥畢業于清華大學,后又得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碩士;三哥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后成享受國務院特殊待遇的著名醫學專家;四哥畢業于清華,是我國著名的電子專家;五哥好動,抗日時期成為“飛虎隊”王牌飛行員。
好一個了不起的家族!
而王光美,卻走了跟他們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她從小就很優秀,上中學時,有一次北平市舉行中學生數理化會考,她名列前三。這是早前沒有任何女娃娃能做到的,因此,從那時候起她就成了北平城里有名的:數學女王。

1939年,18歲的王光美考入輔仁大學物理系。當時這所學校的新生里只有10名女性,她是其中一個。日本人投降后,她從輔仁大學畢業,并很快就拿到了常春藤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準備辦理出國手續。
然而,1946年春節期間,她的人生方向發生了很大改變。當時,中共北平市委的一位地下黨同志,告訴王光美:
我黨和國民黨政府、美國三方為實現停戰協議,成立了軍調部。目前三方代表團已經到達了北平,葉劍英作為代表團首長,代表團需要一個可靠的英文翻譯。
原來,在大學期間王光美就開始接觸地下黨,并成了一名優秀的革命青年。面對這樣的邀請,王光美回復對方:“這件事實在太突然,請組織允許我考慮一下?!?/p>
此時,擺在25歲的王光美面前的,是人生的第一個重大選擇:繼續學業,將來她肯定是一個了不起的女科學,畢竟她的師兄都是這樣的人物;留下來為革命工作,做一個譯員,將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深思熟慮后,她選擇了后者。
此后,王光美成了北平軍調部的一名翻譯。直到1946年年中,蔣介石破壞談判,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軍調處也就漸漸無法再發揮作用。這一年11月份,王光美告別家人,乘坐飛機前往延安。
了解了王光美早年的經歷,至少能說明一點:她從小就不是那種需要擔心吃穿的姑娘,這是她和很多其她優秀的女革命者不一樣的地方。因此這時候的她,對金錢是不太有概念的。
而此時,一個重要人物的出現,讓她的金錢觀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這個人,就是在延安窯洞里住著的解放軍“窮干部”:劉少奇。
二:大家閨秀遇上了“窮干部”或許是受到母親的影響,王光美從小就很注意個人形象。25歲到達延安后,雖然她穿著也已經很樸素了,但她仍然是很注意著裝細節的。她經常穿一件白襯衫,加一條藍色的工裝褲,無論是在延安還是在西柏坡她都是美麗、有學識的女性代表之一。
有一天,王光美和當年在北平軍調部的一位老熟人聊天,那人告訴王光美說:“晚上楊家嶺有場舞會,你要是想去的話也可以去!”
熱情大方的王光美,真的就去了。而在這里,她第一次見到了大名鼎鼎的領導劉少奇。初次見面,劉少奇問王光美:“你是不是黨員?”

王光美覺得自己還不是黨員這件事,是很沒面子的,便壯著膽子對劉少奇說:“不知道您能不能,對我們這些才到解放區的青年給予幫助!”劉少奇聽完后,如實表示:“那要看我有沒有時間!”
這次見面,讓王光美對這個穿著極樸素的領導,有了很深的印象。不過,真正讓她覺得“驚訝”的,是他們不久后的又一次見面。
那是1947年3月份,劉少奇終于得了一點閑,想起當初答應要幫助王光美進步,便把她叫到棗園來作客。
結果,王光美來到棗園一看,著實嚇了一大跳 。窯洞里有一張破舊的辦公桌,兩三個小板凳,旁的家具多一件都沒有。恰好快到吃飯時間了,炊事員不知道劉少奇有客人在,把他一個人的飯菜端了上來。
劉少奇趕緊問王光美:“王同志,你吃了沒有?”王光美看了一眼那個飯菜,一碗少得可憐的米飯,飯上放了一顆大蒜,這就是他的午飯。王光美趕緊說:“我已經吃過了,你慢慢吃!”
劉少奇于是也不再和她客氣,端著飯碗就扒了起來。過了好一會兒,他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趕緊站了起來,走到那張破舊的辦公桌前。他很小心地打開抽屜,拿出一個黑不溜秋的梨子。
他把梨子遞給王光美,跟她說:“只有這個了!”王光美明白這是人家招待客人時,才會舍得拿出來的東西,連連道謝。但看著這梨,看著那碗飯,王光美心里一下子難受了起來。
在解放軍,人人都說劉少奇是領導,是了不起的“大人物”。但看著這一切,作為一個女性,她既欽佩又心疼。
自此次后,王光美和劉少奇的來往也就越來越多了。漸漸地,他們之間互生好感。1948年在西柏坡,劉少奇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但同時他也把自己的“缺點”都一一說清楚了:我年紀比較大,工作很忙,又帶著孩子。
王光美覺得很奇怪,人家找對象都是談優點,他卻只談“缺點”。兩人說著說著,王光美覺得時間不早了,就問:“幾點了,我該回去了?” 劉少奇拿出一塊手表,打算看看時間,卻發現表早已經停了。
王光美看了看那塊手表,表帶早就磨花了,她又一次被觸動:中央領導工作起來沒日沒夜,怎么就連個好的手表都沒有!于是,她趕緊說:“你交給我吧!我幫你去修!”不久,王光美特意找人把表修好,送還給了劉少奇。
在這樣慢慢的接觸下,兩人最終確定了戀愛關系。1948年8月,在毛主席、周總理等人的見證下,他們結婚了。

王光美曾這樣評價她和劉少奇的關系:他不僅僅是我的丈夫,還是戰友,更是老師和導師。
劉少奇出身湖南農民之家,他身上有著那一批革命青年的質樸。跟這樣的“窮干部”生活,王光美注定是要被他改變的。這種改變,體現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先說住。
新中國成立后,劉少奇一家曾一度安排住進了一幢共有3間的舊式房屋,因年久失修已經十分破舊了。平時孩子們在地上跑,時不時就會被滑倒。有一天,管理員實在看不下去了,便趁劉少奇出差在容易滑倒處鋪上了一塊小地毯。
結果劉少奇回到家卻發了火,他說:“用這個太浪費了,太貴了?!焙髞?,這塊地毯被送到需要的部門去了,劉少奇自己拿了一塊木墊條,墊在了地上,算是解決了問題。
再說穿著。
跟著這樣的“窮干部”,王光美早已從不太擅長做飯、做女紅的富家女性,變成了一個烹飪和縫紉高手。有一回,阿富汗國王和王后來華訪問,與劉少奇會面時,王后提出見一見劉家的孩子們。劉少奇一想,這也是為外交做貢獻,想都沒想就答應了下來。
誰知,這可就愁壞了王光美。當時孩子們的褲子上全都有補丁,根本沒有能穿出去見外賓的衣服,孩子們都在想:要是能去借幾條褲子來就好了。后來,王光美琢磨出了到了一個好主意:在補丁的地方繡上一朵小花,蓋一蓋。誰能想到,一個國家領導人的孩子,就是穿著這樣的衣服去會見外賓的。
三:晚年的王光美,卻突然變得“大手大腳”在劉少奇的教育下,劉家的孩子們個個都是穿著補補丁的衣服、吃著粗茶淡飯長大的。劉少奇規定他們每年只能買一雙新鞋,必須自己步行好幾公里去上學。所以他們也早就習慣了母親和他們一樣,忘記了母親其實曾是個家境非常好的“富家千金”。
但到了晚年,痛失丈夫,自己生活的王光美,卻突然“大手大腳”起來。王光美的兒媳艾心琦還記得這樣一件事:
1996年,王光美從一個老箱子里拿出一些老物價來。當她看見一個小茶碗時,手竟顫抖了起來。她對兒女們說:“這是我小時候過生日,父母送我的禮物!”也就是直到這時候,孩子們才知道母親其實是相當“富有的”。這些瓷器是老物件,如果拿到市場上去賣,能賣個不錯的價錢。

王光美準備把這些東西拿出來做慈善拍賣,孩子們都是贊同她做慈善的,但見她那么喜歡那個碗,便勸她:“別的東西您拍賣掉也就算了,這個既然是長輩送的,就留作紀念嘛!” 王光美卻很堅決地表示:“一件不留,全部拍賣掉,能拍多少錢就拍多少錢!”最后,這些東西全部被送走了。
事后,有一位外國友人給王光美打電話,“質問”她:“你怎么就舍得把母親送你的東西賣掉呢!”王光美直接告訴人家:“那么多貧困母親和孩子沒飯吃,我留著這些干什么?!?/p>
原來,在上世紀90年代,在中國8000萬貧困人口中,存在著一個非常特殊的社會群體——貧困母親。因此,1995年2月,一個救助貧困母親的“幸福工程”開始啟動。已是74歲高齡的王光美,成為了這一工程的組委會主任。
后來,家里的東西也拍賣得差不多了,王光美便開始捐自己每個月的離休金。當時,孩子們都已經長大成家了,每次回家來看她,都會給她一些錢。按理來說,這些錢已經夠她生活了。
然而有一回,孩子們回家時,發現媽媽的背心上有好多個破洞。于是他們就去問照顧母親的趙阿姨:“給她的錢呢?”趙阿姨只能嘆氣:“你媽媽最大的愛好就是捐,只要手上有一點兒錢,就會捐出去?!?/p>
后來,孩子們也找王光美商量過了,說這些事情他們一定會替她去做,讓她至少給自己留點生活費。但王光美對這些話,總是“左耳進右耳出”。最后沒辦法,他們只能讓趙阿姨來管家里的錢,不讓媽媽再拿錢了。
2006年5月份,王光美病情加重?!靶腋9こ獭苯M委會的同志們來看她,希望她能給寫個書法,到時候拿去拍賣。但一見到王光美病重的樣子,便又不好意思再開口了。后來這事被王光美知道了,她馬上掙扎著起來,寫了8個字。
字寫好后,孩子們代替她去出席慈善拍賣會,王光美就一直在家待著。期間,家人都催她早點兒睡,她就是不肯。等孩子們一回家,她就趕緊問效果怎么樣。孩子們說:“很好,拍出了20萬!全部都已經捐出去了!”
“20萬?”王光美聽到這個數字興奮極了,非得拖著病體站起來。她問孩子們:“現在還能拍嗎?我還可以再寫,如果行的話我可以再寫!” 那一瞬間,孩子們甚至都認為媽媽的病就要好了。因為在他們眼里,母親一向是穩重和從容的,而這時的她卻表現得如此激動。

不久,王光美的病情又加重。在最后還能清醒著說話時,她反復交代女兒一定要把“幸福工程”的事做下去。女兒點點頭讓她放心,她則說了句:“拜托了!”聽到這3個字,女兒哭著說:“媽,你不要謝我,我承受不起,這是我們應該做的!”
2006年10月13日凌晨,在眾多子女們的陪伴下,這位傳奇女性平靜地走完了一生。她和丈夫劉少奇,都沒有給兒女們留下任何遺產,除了兩個字:家風。
尾聲:很多國際友人認識王光美,是在1963年。當時,她陪著丈夫劉少奇出訪東南亞四國,第一次以主席夫人的身份在國際上亮相。一襲旗袍,讓世人見識了典雅從容的東方之美。
只是鮮有人知道,當不需要面對外賓時,她是一個穿著打補丁衣服的主席夫人。又或許,這才是王光美真正的魅力所在。舉手投足間,她讓我們看到了東方女性身上的善與真、知性與率直。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