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4)

文|楊小米 編輯|小博
來源:遇見小mi(ID:yujianxiaomi2015)
01不久前,微博上一篇“雞湯文”火了,一個博主說她的姐妹,2017年,拿了兩個工作機會。
一個是20k,16薪,準點下班,周末雙休。
一個是12k,12薪,經常加班到十點,周末也要工作。
情理之中,她選了第一個,看起來沒毛病,結果她半年就辭職了,因為覺得沒有安全感,然后去了之前那家12k的公司。
有錢有閑多好呀,為什么要辭職呢?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下這份工作的情況。老板整天帶著員工一起折騰,不是瞎開會就是摸魚,沒人干正經事。
她說,“學得最好的就是怎么摸魚,能用最少的時間,把一個方案應付了事。剛開始還覺得自己挺可以,能把老板給敷衍了,后來才發現,最終敷衍的是自己。”

然后她突然醒悟,“那樣的咸魚生活雖然很輕松,但也就輕松一兩年,一兩年后再出來,會發現自己毫無競爭力。在這份工作里,增長的只有自己的年齡。”
也就是說,到了40歲,她也還是現在這個水平,也依然只值20k。

而她跳槽的那家月薪只有12K的公司,每天的工作很忙,也很累,剛開始的一個月經常加班到12點,周末和朋友約飯,也不忘隨身攜帶一臺電腦加班改方案。
后來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她掌握了工作節奏,提高效率,提高質量,加班變少了,方案通過率也大幅度提高。
在這家公司公司工作的大半年里,她的收獲很大,也學到了很多經驗,她不斷為自己的簡歷鍍金,最后還爭取到一份比這兩家公司都要好的工作,收入非常理想。
博主問她是怎么想的,她說:換工作后,她才感受到,強烈地活著是種什么樣的感受。
這個朋友還說:“你敷衍誰都行,但絕對不要敷衍自己。也不是說領導給你啥破活,你都得吃苦耐勞地做。而是當一個東西,你知道你努力完成它,能讓自己進步、能給簡歷鍍金的時候,就一定不要偷懶。
錢和安全感,就是這么熬出來的,而這兩樣東西,是你行走世間的骨氣。”(來源:微博@姓氏喬)

這是一篇很有爭議性的文章,有人支持博主朋友的做法,覺得一份能讓自己成長的工作才是最有價值的。
也有人表示反對,覺得選擇當一條咸魚,安逸地活著,也挺好。有一批人說“請問第一份工作哪里找”、“我選第一份工作”;也有一批人的想法是,如果在擁有第一份工作的前提下,能把空余時間拿來發展愛好和副業也是很好的,這也不失為一種折中的策略。
還有的人表示質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覺得它是一個雞湯,鼓吹一些虛假的上進理論。
不管怎樣,這個故事引發了很多人對工作的思考。我很贊同博主朋友的做法,因為我和身邊很多朋友曾做過相同的選擇,那就是:沒有在最該奮斗的年紀選擇安逸。

在寫我的看法之前,我想就故事1的工作多說幾句。類似于這樣輕松賺錢的機會,現實中并不少見。
比如前兩天學姐在我們校友群里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一個朋友畢業時通過學姐推薦,進入了一家化學品外貿公司做辦公室助理,每天9-16點上班,雖然月入9K不算太高,但是工作異常輕松,平時坐班就買買零食,發發快遞,發貨了記錄一下excel。
而且做業務的人長期出差,辦公室基本沒人,她想干啥干啥,一天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辦公室摸魚打發時間。
最近這位朋友要結婚了,她和老公打算去日本,停薪留職,公司幫她交五險一金,三個月后回來繼續上班……
穩定倒是穩定了,可這輩子基本也就這樣了。
再說我的朋友七七。有一家公司要上市,缺一個法務,想挖七七過去,薪資待遇特別好,活很輕松,幫著把關一些法律相關的問題,從她的專業來看,比較簡單。
她拒絕了,如果成為一家公司的法務,只關注這家公司的法律問題,不在一線接案子,專業會很快退化。她有同學做法務的,很難轉律師了,工資漲得很慢。

這樣一份工作基本等于混吃等死,的確,對于很多看到自己能力天花板、不想奮斗、只想安穩度日的人來說,也未嘗不是一種幸福快樂的選擇。
問題的關鍵是,現在公司勢頭一片大好,每個崗位的待遇都很好,可萬一碰到行業周期,公司不景氣,裁員呢?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選擇了一份錢多事少的工作,結果被環境影響,失去了斗志,享受完青春的紅利后,逐漸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才后悔當初的選擇。
我不贊同年輕的時候選擇工作只求安穩。相較安穩,我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份有挑戰性的工作,去鍛煉提升自己,不過有一種情況例外。
我有個朋友,剛畢業時就選擇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不過她自己想得很清楚,工作只是為了過度。
朋友英語專業畢業,想出國讀書,就去了一家不要求坐班的輔導機構代課,收入能夠保證她生活,她原來的積蓄夠她的學費,帶學生對她沒什么成長,可有足夠的時間去圖書館自習。最終朋友實現了她的目標。
我們不能孤立地看這樣一份工作,要具有增長思維,梁寧說,“增長能力,就是持續作出正確決定的能力。增長就是作判斷的能力。判斷正確,就增長,判斷錯誤,就損失。這是需要持續一生的練習,這個能力,會呈現在你的財富里,也會呈現在你的眼神里。”

我們選擇一份工作,某種程度上,也是在選擇過怎樣的生活。
同事Karo,95年的姑娘,專科畢業,因為能力太突出,我們把她招了進來。
2017年大學畢業,她開始了第一份工作,因為在校的時候就一邊上學一邊兼職運營新媒體,有了很豐富的行業經驗。
她去面試了四家公司,最后收到了兩家的offer,一家是乙方公司,專門幫甲方爸爸寫寫商品的文章,月薪開價7500。
另一家是餐飲公司,做的是美食編輯,探店、拍攝照片、撰文成稿推送,開價5000。
當時Karo剛畢業,正處于租房急需用錢的狀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進入這家公司后,她發現工作并沒有想象得那么艱難。

因為接的都是小眾冷門的品牌,所以每個同事都挺輕松的。上班時,大家時不時下樓買個咖啡,抽根煙,渾水摸魚度過上午。吃個午飯,又開始瀏覽網頁聊聊天,直到3點大家才開始工作,隨便寫個方案應付甲方。
一開始覺得這樣的工作很好,輕輕松松就可以拿7500,但兩個月后,她發現自己毫無進步,依舊還只是會寫寫簡單的文字,連如何做營銷方案,如何和KOL進行合作,都不懂。
意識到這個問題,她辭去了工作,重新面試,成了一名美食編輯。每天扛著自己的80D單反去和店家一邊溝通,一邊拍攝菜品,辛辛苦苦忙活一天后再回來修圖,半夜撰寫文章。
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也曾被老板罵拍出來的作品都是垃圾,浪費探店的錢,寫出來的文章毫無意義,全是硬邦邦的文字,“再這么下去,你自己辭職吧。”
當時,她也哭過,崩潰過,想過放棄,可是最終沒有選擇這么多。被質疑拍照不行,她就買攝影后期和構圖的書回來學習,被質疑文字不行,她就每天利用上下班的時間多看別人的文字案例。直到學會為止。
她的這些積累沒有白費,大家選擇她,早已忽略了她的學歷。

在公司,我提到一件事情,比如要做什么,她會很積極地說:“我會。”
前幾天,她還問公司小伙伴要不要XX話劇的票,很多活動都有,都是主辦方送的,她曾利用業余時間幫人家拍照、修圖,主辦方對她的工作很滿意。
karo實習加上畢業,也就3年,同學間的差距已經拉開了。她一個朋友,跟她一起外出實習。這個朋友英語專業的,做了一家日企的前臺,理由是,反正只是為了學校的實習蓋章,隨便哪家公司都行。
每天她就幫公司收收快遞,幫同事打印復印,接待面試的新人等這類工作,除此之外,剩下的時間就是玩玩手機,被小領導毫無禮貌地呼來喝去,她逆來順受還不敢多說一個字。
這份工作一直懶得換,畢業也做著,工作的第二年,同學因為做事不夠細心被公司裁員。此時她才發現,自己除了前臺的工作,什么都不會。
去面試找了好多家文職的工作,都被淘汰了,無奈之下,她進了某視頻網站做視頻審核員。
一直到現在,工資5500,可是扣除房租,交通費和生活費,根本存不下錢,偶爾還會出現負債,日子越過越糟。

這個世界很公平。如果你在最該拼搏的年齡,提前透支40歲的安逸,留在舒適區,你會發現:
20歲,你浪費了太多時間享受了原本不該安逸的生活,還覺得歲月靜好,一切值得;
25歲,你原地踏步,卻無所作為,看著別人步步高升,快速崛起,卻感嘆為何大家的差距如此之大;
30歲,你碌碌無為,沒有創新能力,隨時擔心被新來的人替代;
乃至到了40,50歲,60歲,你還是一無所有,只剩下蹉跎歲月。
曾經看過一句話,覺得很對:“你混日子,就是日子混你,最后的輸家是你自己。”
你喜歡歲月靜好,但現實是大江奔流。
在這“大江奔流”的現實世界,那些總是在舒適區中溫水煮青蛙的人,終究會被這個時代淘汰,一切不過是時間問題。

那么究竟該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工作價值呢?我有幾點心得分享給大家。
1
要認清自己的需求,不要根據外界的評判來選擇一份工作。
你可以試著在紙上羅列出自己的短期計劃和中長期規劃,眼下的短期計劃,就是落實到每天的工作中,積少成多,估計一下每天的工作內容長期會給你帶來哪些磨礪。
再設置中長期的目標,即未來1-3年內工作能達成的情況。
比如選擇一份工作時,不可能一開始就賺很多的錢,但每天的工作內容是學有所用的,而工資也是基礎需求,可以在看重工作內容成長的同時,設定工資的成長計劃,這樣在做事的時候也會更加有動力,長此以往,自我增值必然伴隨著待遇的提升。

2
在足夠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展開職業規劃,然后問問那些對你足夠了解、且較為理性的人,請他們幫忙對你職業規劃給出評判和建議,比如“在你看來,我適合這樣做嗎”,或者集思廣益,完善計劃:“我這樣做是否有一些潛在的風險,你幫我一起考慮考慮。”
相信在周圍人的聲音中,不只有批評,也有鼓勵,你只會從這些不同的聲音中更加堅定和完善自己的選擇,這是別人左右不了的。
3
要知道人生并不是一次選擇定成敗的。選擇雖然要慎重,但也不要有太大壓力,給自己“非此即彼”的壓力反而會禁錮了自己。
其實尤其是工作,很多時候職業發展殊途同歸,在一個領域內做到了深耕,到了一個高度以后必然可以跟其他領域互通,你是精英自然會吸引同類。
所以不要以為人生只有幾次重大選擇,人是在無數次大小選擇中潛移默化地進步的。腳踏實地認真做好眼下的事情就好,不要急。
很喜歡茨威格在《斷頭皇后》里一句話:那時候她太年輕,不知道命運贈予的禮物早已標好了價格。不要在該奮斗的年紀選擇安逸,年輕就是要沖呀。
,楊小米:自媒體【遇見小mi】創始人,《行動變現》一書作者,心理學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東人,3年從普通職員到市場總監,并創業,分享職場經驗和成長故事。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32438.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