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避雷針的工作原理(避雷針真的是在避)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1)
避雷針,又名引雷針、接閃桿,是用來保護建筑物、高大樹木等避免雷擊的裝置。它是真的能避雷嗎?首先我們要明確雷擊是加熱的過程。為什么是加熱后續闡述。

一、避雷針的歷史。
唐代《炙轂子》記載:漢朝時柏梁殿遭到火災,一位巫師建議,將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在層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
法國旅行家卡勃里歐別·戴馬甘蘭1688年所著的《中國新事》一書中記有:中國屋脊兩頭,都有一個仰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結一根細的鐵絲,直通地下。
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用一個系著長長金屬導線的風箏放飛進雷雨云中,捕捉到電流。他由此設想,若能在建筑物上安置一種尖端裝置,就有可能把雷電引入地下。于是避雷針就誕生了。
二、避雷針的原理。
發生雷電時,避雷針和高樓頂部都被感應上大量電荷,由于避雷針針頭是尖的,所以靜電感應時,導體尖端總是聚集了最多的電荷。這樣,避雷針就聚集了大部分電荷。避雷針又與這些帶電云層形成了一個電容器,由于它較尖,即這個電容器的兩極板正對面積很小,電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說它所能容納的電荷很少。電容器的原理后續我們會談到。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電荷,所以,當云層上電荷較多時,避雷針與云層之間的空氣就很容易被擊穿,成為導體。這樣,帶電云層與避雷針形成通路,而避雷針又是接地的,避雷針就可以把云層上的電荷導入大地,使其不對高層建筑構成危險,保證了它的安全。
三、避雷針名字的由來。
避雷針剛剛出現在中國時,人們以為它可以避免房屋遭受雷擊,所以稱其為避雷針。但事實上,避雷針保護建筑物的方式并不是避免房屋遭受雷擊,而是引雷上身,然后通過其引下線和接地裝置,將雷電流引入地下,從而起到保護建筑物的作用。正因為這個原因,也有人建議將避雷針改名為引雷針,但總的來說,還是接閃桿這個名稱最為貼切。接閃桿與接閃帶、接閃線、接閃網、用以接閃的金屬屋面、金屬構件等,統稱為接閃器;接閃器和引下線、接地裝置共同組成了建筑物或構筑物的外部防雷裝置,用以避免或減少閃電擊中建筑物(構筑物)上或其附近造成的物理損害和人身傷亡。
如果你有今日頭條app,麻煩順手點一下關注@中學物理知識傳播者,每天都會傾情奉獻一段小干貨,我會繼續努力的!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52156.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