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職場>親人出殯后回來為什么要換紅衣服(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家奔喪)
發(fā)布時間:2024-01-24閱讀(14)
我們經(jīng)常讀一些歷史文學(xué)作品,或者在看歷史題材的影視劇時,常常會看到如有家中親人去世,在外工作的人都要回老家丁憂。很多人不明白丁憂是什么,為什么古人要把回家奔喪叫做丁憂?
其實,丁憂放在古代,在封建社會,它就是回家奔喪的意思,只不過古人卻用一種禮儀的形式規(guī)定下來,起了一個文縐縐的名字,漸漸地形成了一種習(xí)俗,一種流傳至今,成為我們中國喪葬禮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么,什么是丁憂呢?為什么古代人要把回家奔喪這種事情形成禮儀叫丁憂呢?

首先,丁憂成為古人喪葬禮儀的組成部分,也經(jīng)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并不是在很短時間內(nèi)形成的。
據(jù)《爾雅.釋詁》記載:“丁,當(dāng)也”。此后在《日知錄.期功喪去官》里有這樣注釋:“古人凡喪皆謂之憂”。可見古代人把家人親人去世都叫憂,而不像我們現(xiàn)在說的去世或者死去。在家陪伴去世的親人就自然叫做值喪或者居喪。
此后,在《書經(jīng).說命》里有“王宅憂”,這句話的意思是商王的父親死了,他在家居父喪。這里的王宅憂,就是商王父親喪。宅憂也就是丁憂。
丁憂一詞在古代開始逐漸流行起來之后,人們把家中親人去世回家居喪都叫丁憂,不管是父母喪、兄弟喪、姊妹喪,還是從父母喪、從兄弟喪,都稱之為“憂”。

但是到了后來,這種風(fēng)俗有進(jìn)行了變化,主有家中父母或者祖父母、長房長孫等親人死去,才能叫丁憂,把范圍給縮小了。
其次,在五代時期,對于丁憂又有了更細(xì)致的規(guī)范以及叫法。
在《世說新語.仇隙》記載:“(王)藍(lán)天于會籍丁艱,停山陰治喪。”這里又把父喪稱為丁艱,母喪稱為丁內(nèi)艱。
在《舊五代史.李珽傳》里有這樣的記載:“年二十四登進(jìn)士第,……俄丁內(nèi)艱”。這句話的意思是李珽的母親去世。
同樣的說法,我們在《漢學(xué)師承記》也能找到出處:“明年夏,以丁外艱歸”,這里的“丁外艱”指的是錢大聽的父親去世。

搞明白了古人對丁憂的叫法,我們在來了解一下古人對喪期是怎么規(guī)定的。
在《日知錄.奔喪守制》上說:“《記》曰‘奔喪者自齊衰以下。’是古人于期功之喪無有不奔者。”
這里的“期”就是指一年的喪服,也就是說,親人去世之后奔喪者回家要呆一年時間。而“功”可以分為大功、小功,大功是九個月的服喪期,小功是五個月的服喪期。可見古人家中祖父母、伯叔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喪都要奔喪。一直到現(xiàn)在,很多地方都有“五服”說,就是五代以內(nèi)的親屬病故,都要回家守孝。
陶淵明在自己《歸去來辭》里寫道:“尋程氏妹喪于武林,情在駿奔,自免去職”,寫的就是奔喪期功。
后來,古人又把丁憂的服喪期限規(guī)定在一年時間。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感覺這種奔喪期服太過繁瑣,如果一官員連遭數(shù)喪,或者行程道路遙遠(yuǎn),那么就會導(dǎo)致官員工作上班的時間大大減少,增加了國家的負(fù)擔(dān),讓政府很多事情無法順利實施。
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9年4月,朱元璋頒發(fā)法令,廢除了喪服一年的期限,規(guī)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憂外,其余期服不許奔喪。”

自此以后一直到清末民初,這種習(xí)俗一直傳承下來。
可見我們國家的喪葬禮儀文化博大精深,經(jīng)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直到今日都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52984.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