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7)

西部網訊(通訊員 趙婷 馮麗穎)薛忠民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他用10天時間,考察完省內外六個項目。作為韓城西莊鎮柳村“當家人”,這還不是他最忙的狀態。
1961年出生的薛忠民做了大半輩子老板,2015年返鄉,被村民推選為村干部,把開煤礦、金礦時的干勁和經驗都用到村上的工作中,為村里修路、打水井、蓋幸福院、種大球蓋菇,把村民的事兒干的風生水起,用雙手努力奮斗,帶領大家發家致富,贏得村民的贊譽。
2015年,薛忠民多方聯系,想為村里打口水井,解決村民吃水問題。這本來是件好事,但水利部門考察后,認為柳村處于貧水區,在此打井不太現實。不甘心的薛忠民從外地請來專業物探大隊,經探測,柳村地下330米有豐富的水資源。薛忠民高興地拿著報表又去水利部門,軟磨硬泡,爭取到260米水井的鉆探項目,剩下的70米他自掏腰包。薛忠民說:“井打到300米左右,就打不進去,一天得換四個鉆頭。村民天天來圍觀,都說是瞎折騰,我感覺壓力特別大。”直到4月27日,天剛蒙蒙亮,打井師傅操著一口山西話吵醒了正打盹的薛忠民:“大顆粒沙子出來了,有水了,有水了。”他立馬跳起來接住師傅遞來的沙子,拿到燈下仔細看,憑借多年開礦經驗,他知道真的挖出了水。想到全村298戶村民,就要結束祖祖輩輩買水吃的日子,他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了。
新官上任第一把火燒起來后,緊接著他又自掏腰包,把村里四條通往108國道的道路實施硬化。把村委會旁常年積水的澇池填平,蓋起全市第一座多功能幸福院。駐村第一書記楊宇花說,薛忠民的做法,改變了她對村干部的認識,他凡事積極主動,總能先人一步,做村干部這些年,為了村上的發展,他墊付了不少錢。
村級基礎設施完善了,發展村集體經濟成了頭等大事。2016年,薛忠民和村干部、駐村第一書記多次外出考察林下經濟作物,試種香菇、靈芝、平菇、木耳、大球蓋菇等多種菌類,大球蓋菇產量達到畝產4500斤。“種植大球蓋菇,讓我們看到了林下經濟發家致富的希望。次年,我們流轉500畝林地,投資1000多萬元,種植大球蓋菇,2018年收獲120萬斤。”薛忠民說,他們還成立了柳村林下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占地500畝的林下產業種植基地,在基地設立農民培訓學校,專門教授村民種植蘑菇的技術。
大球蓋菇的成功種植,不僅破解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問題,為富余勞動力找到出路,還為全鎮314戶貧困戶帶來每年1000元的分紅。問到為何選擇林下經濟作物時,薛忠民說:“柳村有近千畝林地,國家每年除了要給村民支付一大筆費用外,日常管理、養護也需要支出。”我們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不僅自己賺了錢,還能幫政府節省開支,一舉兩得。
“現在,我只想把自己前半輩子的‘財富’用在村子的發展上,讓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致富奔小康。”薛忠民說。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56019.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