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世界各國為什么要花巨資(曾經國家籌資10個億)
發布時間:2024-09-02閱讀(16)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迎來改革開放的春天,中國開始與世界對話。但面對全球迅猛發展的科技和工業化浪潮,追趕需要幾代人幾十年的奔跑。對每一位奮斗者來說,如何加快中國工業現代化的進程,變得切實而緊迫。
40年前,國家籌資10億,只為了多做兩件新衣服
1954年到1978年,中國人口凈增3.5億,吃飯穿衣都要靠土地種出來,有限的耕地不能滿足人民吃飯、穿衣的需要,況且“以糧為綱”“棉不與糧爭地”。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考慮通過發展石油化工、化纖,來解決人民的穿衣問題。1978年,龔倫興奉命籌建儀征化纖廠,目標是要為全國人民每人每年提供兩件新衣服。

△原儀征化纖公司黨委書記 龔倫興
四十多年前,用十億元人民幣建一座工廠,簡直是個天文數字,貸款建廠更是聞所未聞。這種獨特的投資建設方式當時被稱之為“儀征模式”。

一期工程每天僅債務利息就達32萬元,這相當于一萬多名員工一個月的工資。但壓力也是動力,儀征人鉚足了勁奮力拼搏。

儀征化纖1984年正式建成投產的第一條聚酯生產線,至今還在運行。到1990年,這里已經可以年產50萬噸化纖和化纖原料,能給全國人民每人每年提供5米布料,做一套“的確良”的衣服。

浙江寧波,鎮海煉化,全國最大的原油加工企業。烏黑的原油被煉制成汽油、柴油和乙烯、對二甲苯,其中對二甲苯是“的確良”的重要原料。

1988年,鎮海煉化在國內率先開展國外原油來料加工業務,開啟了國內加工進口原油的先河。如今,每天6萬噸原油在這里加工煉化,中國石化工業奮力追趕,改寫著世界化纖工業的版圖。

曾經的國民時尚“的確良”如今已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中國的化纖產量也已達世界第一,不僅解決了14億人口的穿衣問題,還出口到全世界。
奮斗40年,中國連續12年成為全球汽車產銷第一大國
1978年,中國一年生產的轎車不足5000輛,只占世界總量的0.5%,千人汽車的保有量僅0.5輛,居全球130個國家尾端。這一年,中央研究決定,引進外資,迅速發展中國汽車產業。

中國引進的第一條桑塔納組裝線就建在上汽的總裝車間里。1983年第一臺組裝桑塔納下線,引進技術、加速發展,中國汽車工業的全新格局由此打開。

今天的上汽臨港,國內最現代化的整車生產基地之一,平均76秒就有1輛整車從這里下線,全球每三輛汽車中,就有一輛產自中國。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中國工業的奮起時代。鼓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政策,激發著更多人的創業熱情。1997年,李書福萌生了造車夢。那時候汽車產業還沒有對民營資本放開。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第三天,國家給李書福發出中國第一家民營企業汽車生產、制造、銷售許可證。造出“讓老百姓買得起的汽車”,李書福在這里完成了他的夢想。

2010年,只有13歲的吉利,并購有82年歷史的沃爾沃,曾是轟動一時的新聞。這樁被譽為“農村青年迎娶電影明星”的跨國并購,不僅幫助沃爾沃扭虧為盈,更成為中國汽車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代表。

上海海通汽車碼頭,400輛國產品牌的汽車整裝待發,即將運往比利時,從2009年開始,中國已經連續12年成為全球汽車產銷第一大國。從合資經營到打響自主品牌,中國汽車正在走向世界。

從日產到國產,中國彩電奮力追趕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彩電是緊俏貨,當時中國家庭的電視普及率還不到1%,日本彩電曾占據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

1992年,從惠州起步,TCL進軍彩電,僅僅幾年就做到了家喻戶曉,到1998年,中國的彩電產量已位居世界首位。

今天,惠州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視生產基地之一,每天這里可以生產6萬臺電視。

但是,彩電產量第一也僅僅是趕超的開始。液晶顯示屏迅速取代傳統的真空管電視,液晶顯示技術的主動權卻牢牢掌握在國外企業的手里。

曾經,李東生在液晶顯示屏上的布局曾備受爭議。2020年,中國的液晶面板產量已經占到全球產量的一半。中國企業不甘心只在別人身后做追隨者,幾十年奮起追趕,抓住機遇只爭朝夕。
靠一篇文章,他們造出出口德國的大型裝備
空分設備被稱為“現代工業之肺”,是冶金、化肥、煤化工等行業的重要裝置。

這樣像一匹匹布一樣的波紋狀金屬片就是換熱器上的翅片,它們是空分設備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鋁制翅片組合成的換熱器耐壓等級能達到130公斤,目前全球能生產同類產品的公司只有兩家。

上世紀70年代,杭氧的技術人員在一本國外雜志上偶然發現了滾壓翅片的文章,但一無技術資料,二無設備,大家只能自己動手研制。

1978年德國一家著名的公司,到杭氧來調研的時候,發現杭氧這個板式換熱器的翅片,做得非常出色。

△杭州制氧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韓一松
1979年11月4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杭氧向德國林德公司出口翅片沖床的報道。今天,中國一個月出口海外的機電產品超過萬億元。在當時,30萬馬克的出口合同微不足道,但卻首開中國向發達國家出口工業裝備的先河。

總裝車間里,出口俄羅斯的七萬等級空分設備已進入收尾階段,工人即將進行填料安裝。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矗立起了“中國制造”的空分巨塔。

追趕,不停地追趕,1978年以來,中國的工業增加值增長了近60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浪前行。
從瀕臨倒閉到造出價值幾十億的設備,他們只用了33年
新疆昌吉,天山北麓的一座小城,這座城市的地標性建筑是特變電工的總部大樓,而33年前,這里還只是一家瀕臨倒閉的街道小廠。當時的昌吉變壓器廠入不敷出,工人們半年沒發過工資了。

△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張新
1988年,他們爭取到的第一個訂單來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產農用灌溉變壓器設備,價值34萬,這給了他們走下去的信心和動力。

進入21世紀,中國特高壓輸變電技術的進步,又給他們提供了新一輪發展機遇?,F在的特變電工制造的是價值幾十億的超特高壓輸變電成套設備,這不僅裝備了國內的西電東送電力網絡,還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改革開放,釋放出中國人無盡的活力,每個人都在奔跑中享受著收獲的喜悅。中國已經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工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的歷史性飛躍。中國已經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舉的全部工業門類都能在中國找到。
轉載請注明“央視財經”
記者:李曼為 鄭小木 楊可
來源: 央視財經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9512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