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包嬰兒教程(包寶寶7分鐘的短片)
發(fā)布時間:2024-01-24閱讀(11)
文/記不住正態(tài)分布的薔色
2019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頒給了華裔女導演石之予的作品《包寶寶》。
這部充滿中國元素的短片時長7分鐘,從一個中年媽媽包包子開始,講述了一個典型的中國孩子的成長歷程。片中的包寶寶從承歡膝下的小寶寶,到喜歡足球的叛逆少年,再到帶回自己妻子的青年人,他在努力地成長,在跟家庭分離,在投入更廣闊的外部世界,最終他要離開媽媽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但媽媽從來沒有準備好跟兒子分離,她時刻像老母雞一樣照顧兒子,希望兒子一直像她手里可以搓圓搓扁的包子一樣聽話,這樣的共生關(guān)系最終讓媽媽在兒子要離家的時候,直接像吃掉包子一樣吃掉了兒子包寶寶。

很多人覺得這個情節(jié)太過離奇和恐怖。好在這只是媽媽的一個夢,最后媽媽也跟自己現(xiàn)實中離家的兒子達成了和解,重回親密的母子關(guān)系。
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石之予提到了拍這部短片是因為媽媽的一句話,她說,媽媽甚至到現(xiàn)在還會說,我真想把你放回我肚子里,這樣你就能永遠跟我一起了。這句話被她夸張真實地表現(xiàn)在了影片中。
很明顯,片中這種典型的無法跟孩子分離的母愛并不是好的母愛,那么什么樣的母愛才是好的母愛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1.對于母親來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在你身邊,但不屬于你。他們是屬于明天,是屬于未來的。
但對很多父母來說,孩子最好永遠是一個聽話的孩子,離不開他們的寶寶。就像影片中的包寶寶,剛開始媽媽欣喜地看著他長大,看著他長高,但到了后來,他的個頭就固定了。伙伴們在踢球,他是小孩子。伙伴們在開車,他是小孩子。甚至在他長出了胡子,離家出走,帶著妻子回來的時候,他的樣子還是一個小孩子。在媽媽的眼里,包寶寶只是一個孩子,永遠都是一個孩子。
但媽媽忘記了,在與媽媽分離的那一刻,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人。他有自己的角色,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人生。
2009年11月26日凌晨,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楊元元,以一種非常別扭的姿勢在宿舍洗手間自縊身亡。而導致楊元元如此決絕的自殺,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的母親。縱觀楊元元的一生,基本處于跟母親共生的狀態(tài),更多地只扮演了女兒的角色。

楊元元6歲時,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帶著姐弟倆艱難度日。高考時,楊元元想考法律,母親不希望她離家太遠,最終楊元元上了武漢大學。大二時,母親搬進了楊元元的宿舍,跟女兒擠在一張寬不過1米2的床上,同吃同住,形影不離。楊元元的生活被母親填滿了,下課還要幫媽媽賣茶葉蛋,漸漸地同學們都疏遠了她。
畢業(yè)后楊元元考上了公務(wù)員,母親以工作在小縣城為由不讓她去上班。有機會去西北大學面試,母親以離家更遠為由不許她去。
但楊元元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30歲的她考上上海海事大學的研究生,本以為這會是美好人生的新開始,但這一次她放棄了跟母親的抗爭。入學后,母親直接搬進了楊元元的宿舍,導致其他舍友選擇從宿舍搬走,最終宿舍成了母女倆的私人空間。在母親的步步緊逼之下,楊元元選擇了一種決絕的方式掙脫了母親的禁錮。
楊元元的悲劇在于母親與她的共生關(guān)系,她的人生完全跟母親綁在了一起,沒有自己的自主權(quán),即使她很多次努力地脫離母親的掌控,進入新的環(huán)境,扮演其他的角色,母親都會想方設(shè)法的把她拉回到母女的共生關(guān)系中,最終這種禁錮的所謂的愛讓她失去了活著的意志。
楊元元的故事讓人唏噓,但并不是個例,相似的故事依然能夠看見。
就像紀伯倫說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并不是屬于父母的。為人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讓孩子去學習,去適應其他的身份角色,這樣孩子才有能力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才有可能過好自己的一生。
當孩子離開我們走出家門的時候,讓他去學習做一個合格的小伙伴,自己處理跟同伴之間的關(guān)系,就像包寶寶被足球砸中了頭,依然可以開心的跟伙伴玩耍,這是他需要處理的事情,是他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要處理和面對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才能學會做一個大寫的人。
2.不同的階段滿足孩子不同的成長需求很多家長都會抱怨,孩子越長大越不聽話了,小時候他多聽話多可愛,現(xiàn)在你讓往東他偏要往西。其實這種親子沖突的背后,是孩子變了,但大人依然在用以前的方法跟孩子相處。
就像影片中,小時候的包寶寶可以跟著媽媽去買菜,去蛋糕店,但當他長大了,他需要的是小伙伴的陪伴,而不僅僅是媽媽的陪伴。
曾有心理學家告訴面對孩子叛逆,頭疼不已的父母,你是一個合格的三歲孩子的父母,現(xiàn)在要學習做一個十三歲孩子的父母。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了社會成長八階段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生要經(jīng)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每一個階段都要有完成任務(wù)。所以,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和一個三歲的孩子,他們面臨的問題不同,要完成的成長任務(wù)也不一樣。
在影片中,剛開始的包寶寶,跟著媽媽出去玩,去買菜,去買水果,去買蛋糕。這個階段屬于兒童期,孩子需要的是無微不至的照顧,是無條件的關(guān)注,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安全感。
后來跟著媽媽打太極的包寶寶看到伙伴們在踢球,立馬就加入進去,即使他的腦袋被球砸變形了,他依然很開心地繼續(xù)踢球。這個階段屬于學齡期,一般在6到12歲,這個階段的任務(wù)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

可惜,在影片中,媽媽直接打斷了包寶寶跟伙伴的互動。在回家的車上,包寶寶非常生氣,不坐到媽媽的懷里,也不吃媽媽給的蛋糕。對比之前他在公交車上,跟媽媽一起吃蛋糕的場景,媽媽還是那個媽媽,給孩子提供了同樣的面包,但包寶寶已經(jīng)不是之前的包寶寶,他需要的是跟伙伴的互動,是跟同齡人的碰撞。
再到后來,包寶寶的門上貼著骷髏頭,寫著非請勿入。他的床上放著零食,墻上貼著足球明星的海報,他在電話中聊得非常開心。但一看到推開門的媽媽,包寶寶立馬放下電話,大力關(guān)上了門。
碰了一鼻子灰的媽媽,想到了一個自以為很妙的主意,做了一桌子包寶寶喜歡吃的美食。辛苦了半天的媽媽坐在餐桌邊,看著兒子走出房門,很開心地等著兒子像往常一樣走過來,一起吃飯。但這一次,包寶寶直接打開家門離開了。
這一個階段是屬于青春期,一般在12到18歲,這一階段孩子要解決的是,我是誰的自我同一性問題和自主性。他們需要確立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特別是同齡人,以及在集體中的位置,而不是媽媽的一頓飯。
對于這一階段的孩子,父母能做的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朋友和興趣愛好,在必要的時候給予適當?shù)囊龑А?/p>
影片的后半段,包寶寶帶回來自己的妻子,并且收拾行李要出去住。這一次,媽媽完全無法接受包寶寶的離開,為了阻止包寶寶的離開,無奈之下的媽媽直接一口吞掉了包寶寶,在她看來,這樣可以一勞永逸的把包寶寶留在自己的身邊。

對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這個階段基本從大學畢業(yè)之后開始,任務(wù)是發(fā)展親密關(guān)系,進入自己的小家庭。對于父母來說,面臨的是自己養(yǎng)大的孩子真的要離開家了,這個階段父母能多的大概只有放手和祝福了。
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很多理論都表明,一個人從小到大,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fā)展任務(wù)。所以,在孩子小時候,父母要用無條件的關(guān)注,高質(zhì)量的陪伴幫助孩子培養(yǎng)良好的安全感,剩下的時間就在遠遠的背后關(guān)注和引導,把人生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孩子。
3.給孩子翅膀,讓他自由飛翔,而不是剪斷他們的翅膀德國音樂家歌德曾說:孩子應該從父母那里得到兩樣東西——根和翅膀。有了根,孩子才有底氣走出去,去往未知的世界,去進行未知的奮斗。而有了翅膀,孩子才可以非得更高,走得更遠,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
就像前面說的楊元元,她有很多次機會去奮斗,去看外面的世界,她自己也在努力地掙扎著。但跟母親共生的根,不但給不了她必要的養(yǎng)分,還生生地折斷了她飛翔的翅膀,她看不到命運的光,于是選擇了徹底地墜入到黑暗中。
在影片中,面對媽媽做的一桌子美食,包寶寶選擇了跟朋友出去,去往他自己的世界。在包寶寶帶著妻子回來,拿著行李箱準備走的時候,他抱抱媽媽的腿,跟媽媽告別。他的心里會有內(nèi)疚嗎?會不會有那么一刻他覺得留下媽媽一個人在家吃飯,是不是很不孝順呢?
我想,一定會的。
影片的最后,媽媽從噩夢中醒來。在夢中,她吞掉了想要離開的包寶寶。在現(xiàn)實中,她的兒子的離家估計也不是開開心心的。從兒子站在門口不敢進門需要爸爸推他一把,可以看出,大概當年因為兒子的離開,母親也哭過也鬧過也阻攔過,就像她在包寶寶要離開時一樣,但兒子最終還是離開了。而多年過去了,她依然沒有原諒兒子,這從她看清楚站在門口的兒子,不是迎上去,而是很利索地轉(zhuǎn)身躺下,背對著兒子,看的出來她依然在生兒子離開的氣。
好在影片中,兒子回來了,他依然需要自己的根,同時他也有了自己的翅膀,有了自己要呵護的小家庭。

在經(jīng)歷了很多次的努力掙扎之后,楊元元徹底失去了自己的翅膀。影片中的兒子,在掙脫了母愛的羈絆之后擁有了翅膀,就像我們中的很多人一樣,一邊是母愛,一邊是自由的廣闊天地,在兩者的拉扯中,我們慢慢的讓自己的翅膀變得堅強,變得可以為自己遮風擋雨,也為父母遮風擋雨的翅膀。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是自帶翅膀的,父母要做的是,相信孩子,放開自己的手,不要給孩子的飛翔設(shè)立障礙,而是給他們一雙自由翱翔的翅膀。
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像小鳥在媽媽的身邊一遍一遍地學習飛翔一樣。在影片中,當包寶寶被球砸中腦袋的時候,媽媽直接帥氣的一腳把球踢飛,看似保護了包寶寶,但也讓失去了學習跟伙伴相處的機會。
其實不管是自理能力,還是社交能力,孩子都是在這反反復復的生活小事中鍛煉出來的。所以,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自己去摔跟頭,只有這些事情是自己經(jīng)歷過的,才能變成經(jīng)驗。
看了影片,我在想,包寶寶從小喜歡足球,青春期房間里也貼滿了足球明星的海報,有沒有一種可能,如果當初不是媽媽強勢阻止了他跟小伙伴踢球,他會不會也成為了一個足球明星呢?
真實的人生沒有如果,孩子的人生走過了就走過了。我們不能陪伴孩子一生,孩子總歸是要自己走,要自己飛翔的。

那么,就做一個遠遠的保護者,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自帶翅膀的孩子能夠在父母遠遠的保護下學會飛翔,可以在某一天自由的翱翔。而當他累了的時候,也可以回到父母的身邊,找到自己的根,然后稍作休息,繼續(xù)飛翔。
這部奧斯卡的獲獎短片,生動的展示了中國式的母愛,它太過深沉,沉到會剪斷孩子的翅膀,沉到讓孩子恨不得不顧一切的逃離。
為人父母,擺正心態(tài)很重要。做一個智慧的父母吧,讓我們站遠一點,相信孩子一點,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給孩子適當?shù)膼郏o孩子根和翅膀,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情感點評大賞##皮克斯最近免費播出《包寶寶》##親子關(guān)系#
作者:記不住正態(tài)分布的薔色,愛讀書愛學習的全職媽媽,經(jīng)常又佛又喪,偶爾積極上進的心理咨詢師,世界和我愛著你。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quán)問題請及時與我聯(lián)系處理。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57216.html
上一篇:洪欣的過往情史(洪欣的唏噓情史)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