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漢服小仙女寶寶文案 文藝范的蠶寶寶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9)
記者 張向陽
日前,山西運城上郭遺址出土了一枚距今至少5200年的石雕蠶蛹,它長2.8厘米,最大腹徑1.2厘米。考古發現,五六千年前的史前遺址時常出土各種材質的“蠶寶寶”,這不但體現了共同的桑蠶信仰,也表明農桑文明已經形成;與之相呼應的是,在多處仰韶遺址發現了絲綢;對賈湖遺址檢測發現,8500年前河南人或會養蠶織綢……從中原到江南,都是絲綢的故鄉。
蠶的形象貫穿幾千年歷史
在幾千年前的石器時代,將堅硬的玉、石頭、獸牙雕刻成蠶并非易事。如果認為古人費時費力雕刻這些蠶寶寶只是為了裝飾或者追求“文藝范兒”,那就錯了。這些藝術品是人們膜拜供奉的圖騰形象,是神化的“蠶神”。這些文物足以說明,古人對蠶的崇拜由來已久。
蠶在古代不但被視為神靈的化身,甚至有學者認為蠶就是龍的原形。三門峽市虢國墓地博物館館藏一件青玉馱鳥蠶身龍首玉,此外在諸多先秦墓葬中也出土過蠶身玉龍,這都是先秦思想中“蠶為龍精”觀念的體現。這種觀念形成的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像四川鹽亭的“耍蠶龍”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受萬物有靈思想的影響,千百年來流傳著很多有關嫘祖始蠶、伏羲化蠶、蠶叢教蠶等蠶神信仰神話傳說,先人認為蠶神主宰著桑蠶豐收,祭祀并加以崇拜,祈求保佑風調雨順、桑蠶豐收。古人從化蠶成繭、破繭成蟲的生命形態變化,聯想到了生命的升華與永生,產生了再生信仰。






考古人員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浙江跨湖橋遺址中發現了水平踞織機的痕跡,在該遺址中也出土了骨刀、木刀、木桿、梭子等織布工具,遺址還出土了陶紡輪、線輪等紡織工具。這些出土文物表明,在距今7000至8000年前,跨湖橋人已能用水平式踞織機——腰機進行原始紡織。而在河南賈湖遺址,也出土了一大批紡織工具,如紡輪、骨針、纏線板等,許多陶器上還發現有網紋和繩紋等,這些紡織器具則把紡織技術推進到約9000年前。
浙江河姆渡遺址也出土了紡輪、管狀骨針、打緯木刀和骨刀、繞線棒等紡織工具,這是7000年前已有原始織機的佐證。其中一批腰機零部件,與以前云南、廣東等地民間使用的腰機部件非常相似,其中一件木刀,長430毫米,背部平直,刃部較薄,呈圓弧形,應是打緯刀。另有18根大小不等的硬木圓棒,長的有40厘米,推測是經緯桿、綜桿之類的部件。
此后的浙江良渚文化遺址、江西貴溪春秋戰國墓群中都出土了一些腰機的零部件。在云南晉寧石寨山遺址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的紡織貯貝器蓋上鑄造了一組女子席地而織的形象,類似的紡織場面青銅貯貝器在云南江川李家山也出土過一件。
此外,在西安半坡遺址(距今6700—6000年前)、仰韶文化遺址(距今7000—5000年前)、太湖流域的崧澤文化(距今6000—5300年前)等諸多史前遺址也出土了一批陶制紡輪,可見這種工具當時已經被普遍使用。
這些紡織器具與各地遺址出土的織物遙相呼應,見證了桑麻績織的文化經緯,用絲綢文化展示了錦繡中華的絢麗神奇。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66737.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