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符合真理尺度 基因編輯嬰兒出生
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9)
26日上午,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深圳誕生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天然抵抗艾滋雙胞胎出生據人民網報道,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于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于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引發倫理爭議,相關部門回應網友質疑,該項目進行前是否通過倫理審查?
據新京報報道:記者于26日上午致電深圳市衛生計生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正在開會討論此事,此前并未收到項目的倫理審查報備。
26日18時許深圳衛計委發布通報: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啟動對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倫理問題的調查。
聲明全文如下——
11月26日,有媒體報道《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引發公眾對該項研究的安全性與倫理性的熱議。
原國家衛生計生委于2016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明確規定——
從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的醫療衛生機構是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工作的管理責任主體,應當設立倫理委員會,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倫理委員會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
醫療衛生機構未設立倫理委員會的,不得開展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工作。
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倫理委員會設立之日起3個月內向本機構的執業登記機關備案,并在醫學研究登記備案信息系統登記。
深圳市參照該《辦法》對省級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的相關職責要求,建立了“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并已開展“從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的醫療衛生機構已設立倫理委員會的備案工作”。
根據“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在倫理委員會設立之日起3個月內向本機構的執業登記機關備案”,經查,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這一機構未按要求進行備案。
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于11月26日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對媒體報道的該研究項目的倫理審查書真實性進行核實,有關調查結果將及時向公眾進行公布。
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
2018年11月26日
網友找出涉事醫院,醫院回應據觀察者網報道:網絡上流傳出一份《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
該申請書顯示,該實驗始于2017年3月,截止到2019年3月,研究擬采用CRISPR-Cas9技術對胚胎進行編輯,通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和孕期全方位檢測可以獲得具有CCR5基因編輯的個體,使嬰兒從植入母親子宮之前就獲得了抗擊霍亂、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

據新京報報道:
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醫院正對此事進行進一步的調查,“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孩子的基因編輯并不是在我們醫院做的,孩子也不是在我們醫院出生的。”她表示,此前也并未聽說過該院在進行相關醫學試驗。
據界面新聞報道:
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11月26日下午回應,否認該院和基因編輯嬰兒有關:“這件事不屬實,我們沒有接受過相關信息,不知道這件事為什么會上熱搜,正在調查?!倍劣?strong>賀建奎是否有掛靠深圳和美進行相關研究,深圳和美方面表示“不了解情況”。
南科大回應“基因編輯嬰兒”
媒體報道后,賀建奎供職的南方科技大學在官方網站作出聲明:
賀建奎副教授已離職,南科大對其該研究深表震驚。

全文如下:
今日,有媒體報道賀建奎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職,離職期為2018年2月—2021年1月)對人體胚胎進行了基因編輯研究,南方科技大學深表震驚。
在關注到相關報道后,學校第一時間聯系賀建奎副教授了解情況,賀建奎副教授所在生物系隨即召開學術委員會,對此研究行為進行討論。
根據目前了解到的情況,南方科技大學形成如下意見:
一、此項研究工作為賀建奎副教授在校外開展,未向學校和所在生物系報告,學校和生物系對此不知情。
二、對于賀建奎副教授將基因編輯技術用于人體胚胎研究,生物系學術委員會認為其嚴重違背了學術倫理和學術規范。
三、南方科技大學嚴格要求科學研究遵照國家法律法規,尊重和遵守國際學術倫理、學術規范。我校將立即聘請權威專家成立獨立委員會,進行深入調查,待調查之后公布相關信息。
122位中國科學家發聯合聲明據觀察者網報道:知識分子在微博發布“科學家聯合聲明”,對此項研究表示堅決反對和強烈譴責。
本次聯合聲明由122位科學家共同簽署——
鑒于近日國內外媒體報道中國“科學家”對人胚胎進行基因編輯并且已經受孕(可能已出生)的情況。作為中國普通學者,出于最基本的道義,我們聲明如下:
這項所謂研究的生物醫學倫理審查形同虛設。直接進行人體實驗,只能用瘋狂形容。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脫靶問題不解決,直接進行人胚胎改造并試圖產生嬰兒的任何嘗試都存在巨大風險。
此項技術早就可以做,沒有任何創新,但是全球的生物醫學科學家們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為脫靶的不確定性、其他巨大風險以及更重要的倫理。這些不確定性的可遺傳的遺傳物質改造,一旦作出活人就不可避免的會混入人類的基因池,將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沒有人能預知。確實不排除可能性此次生出來的孩子一段時間內基本健康,但是程序不正義和將來繼續執行帶來的對人類群體的潛在風險和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與此同時這對于中國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在全球的聲譽和發展都是巨大的打擊,對中國絕大多數勤勤懇懇科研創新又堅守科學家道德底線的學者們是極為不公平的。
國家一定要迅速立法嚴格監管,潘多拉魔盒已經打開,我們可能還有一線機會在不可挽回前,關上它。
對于在現階段不經嚴格倫理和安全性審查,貿然嘗試做可遺傳的人體胚胎基因編輯的任何嘗試,我作為一名生物醫學科研工作者,堅決反對?。?!強烈譴責?。。?/p>
2018年11月26日

你怎么看?評論區見!
聲明:本文綜合自人民網、新京報、
界面新聞、觀察者網,在此致謝!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