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5)
最近,很多寶媽在科學育兒微信公眾平臺后臺留言關于寶貝如廁的問題。其中晨晨媽女寶21個月,還不會自己上廁所,媽咪很少給孩子把尿。可晨晨的奶奶老責怪她不好好教,還說自己的兩個孫子都是一歲多就學會了上廁所。
同樣,陽陽媽咨詢,寶寶兩歲多了,大小便還不會說,別人家的孩子很早就會說了,心里也很急,跟寶寶說了很多次也沒用。為此,陽陽媽還特地準備了一根尺子,只要孩子一把便便拉在褲子里,就打一下。原意是想訓練孩子大小便,可效果不怎樣這樣.....類似的問題有很多,寶媽們想問的是到底該怎么辦?如廁問題已不單純是個訓練不訓練的問題,已經大大影響婆媳關系,甚至成為家長們的育兒焦慮了!

小編將以上問題反饋給科學育兒專家胡海默,他表示很不理解,為什么要懲罰小陽陽?拿尺子打他一下也可以稱之為訓練嗎?簡直荒謬之極!
小編一直在弱弱地想一個問題,為什么有那么多的粑粑麻麻無比在乎孩子大小便的訓練問題。這種與大小便有關的焦慮到底來源于何處呢?反正弄不明白這里面的學問,估且把這算啥社會倫理心理學之類,建議專家研究國人過分關注孩子排泄問題的深層次心理原因。
當然,每個寶寶都有個體差異,這種差異也壓根不能說明誰更聰明!所以,在寶寶學習排便這事上,你要有更強大的內心——不管孩子的奶奶怎么嘮叨,你都得堅信,你自己做得沒錯。訓練小兒大小便,不能勉強,要在兒童自愿的前提下進行,這樣才能順利地完成訓練,不至于在以后產生大小便失禁的現象。只要孩子大小便不在褲子和被褥上,就應當適當地表揚。
小編想說的是,粑粑麻麻尊重孩子自主大小便的權利,并不代表在如廁訓練上無所作為,2歲左右的寶寶已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作為媽咪受不了焦慮,進行必要的如廁訓練也不是完全不可以。首要教會寶寶了解去便便、去廁所是什么意思與動作,并且能聽懂你的指示。當寶寶認知能力到了解某些單字或語匯之后,才能聽得懂對他所提出的口語指令,如"便便"、"噓噓"等日常生活中所必須的行為。在尚未學會表達前,當寶寶尿濕或弄臟褲子時,要清楚地告訴他"寶寶尿尿了"、"寶寶大便了"。

記住,媽媽耐心溫和的指導要遠比尺子有效,而你營造出來的充滿尊重和鼓勵的氛圍,也會讓寶寶在人格成長的諸多方面受益,這比如廁訓練本身要重要得多。媽媽們要耐心地找一本指導寶寶排便的小小故事書,準備一個漂亮的坐便器,跟寶寶一起按照圖畫書的樣子玩游戲,向他示范有尿意的時候怎么告訴爸爸媽媽,如何正確使用便器。她的小腦袋里漸漸會形成排便與廁所的固定聯系,而隨著神經系統逐步發育,她就更容易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神經系統的發育有一個過程,大多數的寶寶都要經歷“尿了也不知道說——尿完才知道說——說了才去尿”的階段。兩歲多的寶寶往往會處于第二個階段,也常會因此被大人無端責備。小編提醒,寶寶生理、心理未做好準備之前,進行如廁訓練毫無意義,寶寶有自己的如廁自理時間表,家長懷著輕松平靜的心態引導幫助孩子即可,多正向鼓勵少負面批評。
無論你是娃他媽還是造人中,推薦你加微信公眾號【科學育兒】,和胡海默老師微信970286一起了解寶寶喂養營養護理早教那些事兒。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6765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