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1歲多就能得到一枚自主進食的娃,可能嗎?完全可以。關鍵是正確的方法和穩定的心態。
目前大多數家庭寶寶嬰幼兒時期吃飯都是家長喂一口,寶寶吃一口,再擺弄一下餐桌上的玩具,或者吃飯時還要看個電視,發個脾氣,扔個碗,有些爺爺奶奶輩再溺愛一點,邊哄邊追著喂,結果祖宗哭鬧一陣直接不吃了,真正是廚房忙成狗,寶寶吃兩口。

為什么要進行自主進食?很顯然,除了解決以上問題,自主進食可以鍛煉寶寶的手部精細動作,專注力,咀嚼能力,培養獨立性和發展語言。
嬰兒自主進食法(Baby-LedWeaning)也稱為“寶寶主導式斷奶法”是一種源自于英國的輔食添加方法。強調從最初引入輔食開始,喂養者就可以選擇完全跳過泥狀食物,用手指食物,自主進食的方法引入輔食。”
——JennaHelwigSonia《父母世界》

很多寶媽說我也想讓寶寶自主進食啊,無奈總是以失敗告終,方法不對,事倍功半。
正確的自主進食方法:不單要給予娃獨立吃飯的機會,還要根據娃不同的月齡和精細動作的發展來給到他合適的食物和餐具,然后堅持堅持再堅持。
下面我將從以下4方面來進行討論:
1.激發自主的吃飯欲望
讓寶寶自己去決定吃不吃,吃什么,吃多少。那問題是怎么放心的讓寶寶自己決定既讓娃覺得是自主選擇,又不會讓他餓到或吃的不對?那就是:在有限制的前提下讓娃自主選擇,并創造客觀條件讓娃做正確的選擇。

這里我要引入與吃飯相關聯的4件事:喝奶,運動,零食,三分饑。
通常來講,3歲內嬰幼兒一般除了吃飯(輔食),還有配方奶,有些孩子甚至喝到學齡前,那么對他們來說,配方奶(牛奶)是另一種形式的“飯”,同樣有飽腹感,如果奶喝多了,飯自然吃少,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根據月齡需要平衡兩者之間至關重要。
比如:1歲內的寶寶以奶為主,正是訓練自主進食的黃金時期,因為這時就算寶寶剛剛學習吃飯吃不進多少輔食,也會有配方奶或母乳補充,完全不用擔心寶寶會餓著,可以放心的練本領。

你健完身游完泳餓不餓?寶寶也一樣啊,但是既然訓練自主進食的敏感期是從6個月添加輔食開始的,低幼的嬰兒期吃飯還和運動有關,那么嬰兒早期運動至關重要,哪些是我們可以選擇的運動方式呢?
按摩做操,主被動運動,爬上爬下,翻東翻西,拉腕懸垂等等都可以。
比如:大龍球的感統訓練。

運動后對寶寶的其他早教益處促進大腦發育自不贅述,餓狼撲食是一定會出現的,因為餓了要吃飯是一種動物本能,物資豐沛的年代讓我們去保護好這份本能。
零食,不說各種添加劑,單就超量的糖份一項就足以讓娃有很強的飽腹感,談何吃飯,1歲內的寶寶是不建議吃任何零食的,零食一般口味很重,此時寶寶的正餐一般尚未加鹽,過早破壞了寶寶的味覺,對食物原味的感知,也就間接的破壞了他體驗原味的興趣,保護早期味覺對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非常重要。

中醫說:“若想小兒安,三分饑與寒。”而我想說的是:“三分饑”同樣適用于訓練自主進食,道理很簡單,始終不喂到很飽,讓娃在“欠一口”的飯量中意猶未盡,吃到好吃的千萬別一次性讓他吃飽,在他還想吃一口的時候就拿走,那這個菜就是“真香”系列。這樣既保護了他的吃飯本能,又避免積食保護脾胃少生病,帶娃需要套路,更要懂娃,懂人性。
2.給予合適的食物餐具
經常聽寶媽們抱怨說我忍著臟讓娃訓練自主進食,通常是連人帶椅都需要去淋浴!

問題在于大多數情況我們提供的食物形態并不合適當下精細動作和月齡的寶寶,并且大部分家長都搞錯了吃飯順序。
6~8月齡左右:坐餐椅,以大人喂糊狀食物為主,自己吃手指食物為輔。
手指食物顧名思義就是手指粗細大小,寶寶可以抓或捏著吃的食物,比如:煮熟的胡蘿卜條,南瓜條等。
這個月齡寶寶正處在口欲期,喜歡對外界事物好奇探索,什么東西都往嘴里塞,那么我們就給他充分的機會。

具體操作方法:每頓飯,先給寶寶喂糊狀食物(如:米粉類),吃完后給予他手指食物玩,對,是玩!不是吃的!此時的寶寶能偶爾送進嘴里吃到一點點已經不錯了,不能指望他吃進多少。
8~18月齡左右:坐餐椅,備訓練叉勺,以自己吃手指食物為主,用叉勺吃糊狀 固體顆粒食物為輔。
“咀嚼吞咽動作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在出生后4~12個月左右,如果這個時期在輔食烹飪方法上不恰當,提供過于精細的飯菜,會讓寶寶失去練習咀嚼和吞咽的機會,只能習慣于吃流質或爛乎乎的飯菜。”
——《寶寶心語》茅紅美

經過前兩個月對手指食物的熟悉和練習,現在手指食物已經能很好的吃到嘴里了,而且吃到嘴里的量也越來越多,前兩個月的堅持已初見成效,手指食物已然能自己吃進去了。
此時,具體操作方法:每頓飯,先給寶寶自己吃手指食物(請把營養密度高的主餐做成手指食物(比如蝦丸,三文魚香腸條等),然后再示范給寶寶看如何使用叉勺。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對叉勺感興趣了,可以在手指食物旁邊放上訓練叉勺,當經常出現寶寶搶勺子的現象,那么請允許他搶玩勺子,其實他在探索和學習用勺,給寶寶機會,也許剛開始只是用來敲敲打打甚至扔在地上的,宛如玩具一般,那都是非常正常的,不要怕麻煩,繼續給予嘗試的機會,提供正確的勺子比如訓練叉勺,一遍遍示范,最后靜待花開。
訓練叉勺就是方便寶寶抓握,可以凹各種造型的叉勺,根據寶寶自身精細動作的能力來適應完成吃飯。

關于寶寶使用叉勺又分兩個階段:
用叉勺“粘”食物送進嘴里。在經過前兩個月的探索后,這個階段就可以在他面前示范如何使用叉勺吃飯,他們也開始模仿你的吃飯行為了,所以當娃看見叉勺不是扔在地上玩的,探索夠了他就開始正式開工了,此時,請準備類似玉米糊,芋泥之類這種可以粘在勺子上不容易輕易掉落的食物。

用叉勺“舀”食物送進嘴里。此時一般已經1周歲多,經過之前的系統訓練,娃的精細動作已發育的更加完美,自如吃飯就完全沒問題了。
3.保持穩定心態和鼓勵
吃飯是早教嗎?
根據蒙臺梭利(Montessori)的理論,0~1歲的寶寶正處于口嘗敏感期。寶寶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其中寶寶的咀嚼能力不像吸允能力那樣天生具備,需要后天刺激和培養才能學會,需要舌頭,口腔,牙齒,臉頰肌肉,嘴唇的綜合配合并長時間練習,才能順利將口腔里的食物咬碎,咽下,完成整個吃飯活動,如果面部咬合肌得不到鍛煉,就容易形成開口晚,口齒不清等現象。

結論不言而喻,既然我們知道吃飯是早教,是不是瞬間感覺節省一個億~!
何必外面上萬早教課,手眼協調,開發大腦,培養專注力,語言發展,養成良好的習慣,原來都融入了一日三餐。這樣想你的心態是不是穩了一半,就當娃在吃飯中學習,一舉兩得,那么保持穩定心態便水到渠成,當你有了穩定的心態,那么娃一邊吃一邊扔,即使一片狼藉你也能堅持,不再焦慮和精神內耗,因為你知道這都有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還收獲滿滿。

另外,請在寶寶得到任何一個微小的進步時,給到正向的反饋和鼓勵,一定要表情夸張,情緒飽滿的,明確的鼓勵寶寶,比如:“哇,寶寶自己能把土豆條放到嘴里啦~”,切記彩虹屁一定要描述到位準確,不要敷衍簡單的“好棒!”。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寶寶會非常有成就感和自信心,便更愿意下一次的嘗試。
4.配合一致的家庭成員


你好不容易訓練初見成效,奶奶外婆一來喂飯就回到解放前,這樣的家庭比比皆是,所以家庭成員的意見一致性非常重要,不僅體現在培養飲食習慣,還有其他早教學習中,小朋友們都是很會看眼色的。
那么我們需要做的:日常跟老人溝通,灌輸科學育兒。

搬出醫生:醫生說了,大人喂飯寶寶容易積食,一積食就會感冒發燒,而娃自己吃是不太會出現這種情況的。
金錢誘導:明確告訴老人,讓娃學習自己吃飯是早教的過程,如果為了寶寶好,就請堅持一段時間,好好吃飯等于省了大幾萬的早教費!老人一般節約,聽到經濟價值,就會執行的更好。
訓練自主進食是一個一勞永逸的途徑,吃飯是年年月月日日的事,堅持大半年,忍住最初最難的幾個月,寶寶低幼期解決好,1歲多就能自己吃飯,這不僅對飲食習慣,生活習慣乃至將來的學習習慣都有深遠影響。

行動起來吧~,享受和娃各自吃飯的快樂,然后走出去,接受周圍艷羨的目光和對娃的表揚,寶寶自然會吃的更好!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向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干貨。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7124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