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母嬰>街頭挑戰(zhàn)垃圾分類(高手在民間從天線寶寶)
發(fā)布時間:2024-01-24閱讀(7)
鋸弓改造的破袋“神器”,帶水龍頭、可以洗手的“茶桶”,還有“天線寶寶”觸角……在垃圾分類方面,星都嘉苑小區(qū)總有層出不窮的“金點子”,想居民所想、解居民之難。
從前兩年開始,星都嘉苑小區(qū)40多個垃圾桶一個個都綁上了扎帶,左邊扶手一個、右邊扶手一個,就像“天線寶寶”的觸角一樣。乍一看,笨重的垃圾桶都顯得乖巧可愛了起來。

造型可愛倒是其次,京都苑社區(qū)衛(wèi)生主任周濤告訴記者,最主要的還是為了干凈衛(wèi)生。
“以前打開垃圾桶都得用手去提那個扶手,有時候垃圾漏出來會沾到垃圾桶蓋和扶手上,大家都嫌臟,每次都是飛快地拉起扶手然后‘咻’地丟進(jìn)去。”周濤說。
后來社區(qū)想了個辦法,在垃圾桶扶手上綁個塑料扎帶,“這樣扔垃圾的時候只要拽著扎帶就能行了,不用直接接觸到桶蓋。”周濤說。
綁上扎帶以后,星都嘉苑小區(qū)的居民都說好,“以后丟垃圾再也不會把手弄得臟兮兮的了!”
“天線寶寶”雖好,但時間長了以后,星都嘉苑小區(qū)的居民發(fā)現(xiàn),“有時候丟完垃圾以后,手指頭上還是會黏黏的,不舒服。”“現(xiàn)在又是疫情期間,大家丟垃圾都要摸到扎帶,也擔(dān)心會有交叉感染的風(fēng)險。”“要是丟完垃圾以后能洗個手就好了。”……
“有的點位有水龍頭,可以直接放水洗手,但有的點位沒有水龍頭,這可怎么辦呢?”周濤又開始認(rèn)真思考起了這個問題。
最近,志愿者陶善德解決了這一難題。
陶師傅今年74歲,退休前是個水電工,退休后跟68歲的老伴兒徐崎流一起做志愿服務(wù),現(xiàn)在都在社區(qū)做垃圾分類志愿者。他想到了一個解決方案:用帶水龍頭的“茶桶”給大家洗手。

所謂的“茶桶”,其實就是個閑置的塑料桶,可以裝18公斤的水。陶師傅用沖擊鉆打了一個孔,然后花了15塊錢買了一個水龍頭,組裝在一起就成了“茶桶”。
把“茶桶”放在塑料凳上,下面再放個桶裝臟水,這樣扔垃圾的居民就有地方可以洗手了,一桶水差不多夠20個人洗手,水用完了再接。
周濤說,目前小區(qū)里還只有這一個“茶桶”,流動著用,“我們和陶師傅正在發(fā)動居民收集閑置的塑料桶呢,想再多做幾個。”
還沒退休的時候,陶師傅經(jīng)常在家做點手工。“家里的鍋鏟、刨刀、鋼絲床、木質(zhì)沙發(fā)、衣架等等都是我自己做的,老伴兒也會自己做衣服鞋子,穿的都是她做的,用的都是我做的。”說這話時,陶師傅的語氣里是滿滿的驕傲。
10多年前退休后,陶師傅覺得自己一身功夫全沒了用處,總是閑不下來,鄰居下水道堵了、水龍頭壞了、燈泡不亮了,他都會幫著修一修。陶師傅還有個隱藏技能——理發(fā),他是理發(fā)屋的志愿者,經(jīng)常幫社區(qū)居民免費理發(fā)。
這不,DIY了“茶桶”出來之后,陶師傅又“閑不住”了,“現(xiàn)在易腐垃圾要破袋扔了,居民又嫌會弄臟手,我就想著能不能做一個破袋工具。”
陶師傅把家里鋸弓上的鋸條拆下來,加上以前做衣架剩下的鐵絲條,一起改裝成了現(xiàn)在的破袋“神器”。


破袋“神器”怎么用?陶師傅現(xiàn)場演示給記者看:把它卡在垃圾桶邊沿上,投放易腐垃圾時,把垃圾袋貼在鋸條上一扯,鋸齒就會劃破垃圾袋,將袋子里的垃圾散落在桶里。
不過陶師傅覺得,現(xiàn)在的破袋“神器”尚有些不足:“鋸條太窄,鋸齒最好也要再鋒利點。”“鐵絲條太輕,固定得不牢,破袋的時候一用力就容易掉下來。”
陶師傅已經(jīng)找好了木條,要把它改造得更牢固,相信破袋“神器”2.0版本不久就會跟大家見面了。
周濤也表示,“茶桶”和破袋“神器”未來都會逐步推廣到整個社區(qū)。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7659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