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1-24閱讀(13)
相聲的發(fā)源地是北京。不過老北京人聽過相聲的絕少,因為相聲從前常演于天橋、廟會、鼓樓與鐘樓之間那片地段上,聽相聲的不過幾十人。又因露天造成“刮風減半,下雨全完”,相聲最早的聽眾絕對超不過幾十人。
李濱聲口述 王曉寧整理

相聲聽眾什么時候開始超越百人了呢?是自1932年“啟明茶社”開始的。因為演出改在室內(nèi)了,不受風雨的影響了;又因聽相聲的條件改善了,以往聽眾都是站著,而現(xiàn)在有了座位,上座兒不但總滿堂而且經(jīng)常過百。
1943年,因一部電影的影響,相聲的觀眾越來越多。那部電影名為《錦繡歌城》,講了兩個農(nóng)村小孩進城看京戲的趣事。這兩個孩子誤闖入科班“鳴春社”院里,觀摩到了學員的練功場景,聽到了李萬春與學生們的講解。這兩人又買了一張票觀看了奚嘯伯與魏連芳演出的《坐宮》。其實該影片主要是宣揚北平京劇盛況的。影片中那兩個小孩分別是由相聲演員“三蘑菇”“四蘑菇”扮演的,劇中笑料百出堪稱滑稽絕頂。這部影片一經(jīng)上映便引起了觀眾的濃厚興趣。隆福寺街的一家電影院在放映該片后,又加演了這兩位小演員與觀眾見面及說相聲的環(huán)節(jié),結(jié)果更是連演連滿,從而使得聽相聲的觀眾常超越百人。
更有甚者,聽一場相聲竟然達到數(shù)千人之眾。那是1945年“八一五”抗戰(zhàn)勝利普天同慶之時。北京當時舉辦了諸多慶祝“光復”的演出,啟明茶社的“相聲大會”在中山公園的“音樂堂”舉辦,從而使得那個露天劇場呈現(xiàn)出人山人海的盛況。如今八九十歲的老年人在回憶當年情景時,仍覺記憶猶新。
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劉松巖老先生當年是北平藝專的學生,他與老師們常舉辦慶祝勝利的勞軍書畫義賣,地點就設在中山公園的中山堂內(nèi)。劉老記得,那次“相聲大會”作為啟明茶社的專場,也臨時安排侯寶林參加了那次演出。幾位老人每每談起當時的情景仍覺歷歷在目。有一位老人還記得在那場“相聲大會”中演出的雖多為傳統(tǒng)段子,但也有現(xiàn)掛的小段,特別還有一段抗戰(zhàn)勝利后的趣聞。那小段大致如下:
甲:勝利了。我們胡同里都在打日本人。
乙:該打!
甲:也不是都打,只打那幾個禍害中國人、民憤最大的。
乙:應該!
甲:有一次正圍打著一個日本鬼子,聽圍外有人大聲喊“八嘎”(日語)。大家都氣得也把那人摁倒痛打。那人喊道:“別打我呀!我是中國人。”大家問:“你是中國人為什么說日本話?”那人說:“我若說中國話,怕他聽不懂。”
另外還有一個專說抗日故事的段子。講的是“大刀隊”專砍日本兵的脖子。
甲:日本駐屯司令官香月想出一個辦法,就是給日本兵每人打了一個“鐵圍脖”。
乙:鐵圍脖怎么圍呀?
甲:說是鐵圍脖其實就是兩片鐵瓦分左右一邊一塊,把脖子圍起后再用繃帶捆牢,就不怕大刀砍了。這個辦法倒真有效,沒再遭大刀砍,左也砍不動右也砍不動。我們的戰(zhàn)士一翻腕子把大刀由正中往下一劈,大刀順利而過。那個日本駐屯香月司令官聞報急忙趕到一看,哈哈大笑起來。
乙:他怎么還笑了呀?
甲:香月司令官說:“我派出五百人,現(xiàn)在變成一千了。”
這個段子后來在啟明茶社也說過多次。據(jù)相聲演員王長友說,這個段子是由一位相聲愛好者為慶祝抗戰(zhàn)勝利而作的。
1951年北京市成立了“相聲改進小組”,曾有人提建議該相聲段子可考慮保留,但終因“大刀隊”是二十九軍的,就放棄了。這個“相聲改進小組”對相聲后來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文藝處和老舍先生的指導下,孫玉奎(原啟明茶社的演員,曾當過印刷校對)創(chuàng)作并主演了《一貫害人道》,這部作品為相聲新生奠定了基礎。
(原標題:相聲與北京)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77628.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