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母嬰>楊開慧寫給丈夫毛澤東最后的(楊開慧寫給丈夫毛澤東最后的)
發(fā)布時間:2024-01-25閱讀(15)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佳俊 李征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備?孤眠誰愛護(hù),是否亦凄苦?”
“我的心挑了一個重?fù)?dān),一頭是他,一頭是小孩,誰都拿不開。”
這是楊開慧生前最后的手稿中的文字。手稿中,記述著楊開慧對毛澤東的無盡思念,字字情真意切,令人感懷動容。
遺憾的是,這些飽含深情的文字始終未能傳遞出去,毛澤東一生都沒能收到妻子楊開慧最后的“情書”。
楊開慧1901年出生于長沙縣清泰鄉(xiāng)板倉(今開慧鎮(zhèn)開慧村),父親楊昌濟(jì)是一位思想進(jìn)步的學(xué)者、教育家。
楊開慧與毛澤東相識相愛,并于1920年結(jié)為革命伴侶。此后,楊開慧一直跟著毛澤東從事革命工作,成為毛澤東的得力助手。
革命的愛情總是聚少離多。1927年八七會議后,中共中央決定發(fā)動秋收起義,為了妻兒的安全,毛澤東讓楊開慧帶著3個兒子回長沙老家暫住,自己只身前往湘贛邊界。留在老家的楊開慧按毛澤東行前的囑托,在長沙周邊繼續(xù)開展地下革命斗爭,壯大黨的組織。
面對嚴(yán)重白色恐怖,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lián)系的情況下,楊開慧積極與板倉一帶的地下黨員取得聯(lián)系,組織地下黨員、農(nóng)會骨干建立地方武裝,懲治惡霸,救濟(jì)貧民,堅持斗爭整整3年。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楊開慧承受著丈夫遠(yuǎn)離、音訊隔絕的孤獨與痛苦,這些痛苦卻不能和任何人傾訴,只能寫在紙上。
1929年以后,楊開慧在板倉的處境越來越危險。她把與毛澤東聯(lián)系上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堂弟楊開明身上,寫下一封托孤信。信中,她流露出作為女人柔軟的一面,同時,她又表現(xiàn)出不同于一般女子的堅定和勇敢。她寫道:“說到死,我并不懼怕。”感到死神接近時,她最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三個孩子。
1930年10月,楊開慧在長沙板倉不幸被捕。敵人提出,只要宣布同毛澤東脫離關(guān)系即可自由。楊開慧勇敢而堅決地拒絕了這個可以給她帶來生路的選擇,她毅然回答道,“我死不足惜,惟愿潤之革命早日成功”“犧牲我小,成功我大”。
在煉獄般的大牢中,楊開慧完成了她心靈的最后一次涅槃。1930年11月14日,年僅29歲的楊開慧就義于長沙郊外識字嶺。
[責(zé)編:楊佳俊]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8772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