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親愛的小孩是紀錄片嗎(收視率全國第一)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8)
開著彈幕看劇,往往能夠看到觀眾們最真實的反饋。
看《親愛的小孩》,光是滾滾彈幕,就令人窒息了:感覺畫面好壓抑、氣到破防、我恐婚了怎么辦?

這些觸目驚心的字眼,盡管可能是網友們的“片面之詞”,但不可否認的是,有些觀眾的確“入戲太深”。
比如,有一位寶媽這樣評論:把我一年前演了一遍!

比如,有一位觀眾這樣感慨:看得我都不敢生(孩子)了!

再比如,扒姐看的過程中也是忍不住和網友們互動:我去,真的太窒息了!

這些“虎狼之詞”看似是對該劇的揶揄和吐槽,實則是對其的認可和褒獎,因為它太真實了,真實地戳痛了我們。
所以,連人民網也忍不住發文怒批:現實題材作品“販賣焦慮”要適可而止!

有趣的是,該劇在開播首日拿下全國收視率第一的佳績之后,盡管因為人民網的怒批短暫跌到了第二的位置,但是三天之后,《親愛的小孩》卻牢牢坐在全國收視率第一的位置上,雷打不動。

更有趣的是,這個數據是人民日報旗下融媒體“人民新影視”統計出來的。

那么,收視率全國第一,人民網發文怒批,《親愛的小孩》當真令人窒息嗎?
搞清楚這個大問題之前,我們得搞清楚幾個小問題,然后,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

任素汐飾演的方一諾和秦昊飾演的肖路,是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妻。
丈夫是個普通的公司職員,妻子是個普通的人民教師。
老公想著升職加薪,不想生孩子;老婆則是想著好好工作,也不想生孩子。
可是婆婆卻告訴你:懷了你就得生,不生也得生!

既然如此,那就生唄。畢竟,婆媳矛盾激化,遭殃的還是自己。
于是,方一諾一邊繼續工作,一邊硬著頭皮準備生產。
不成想,在講臺上她的羊水破了。于是,方一諾跟學生們說:“你們自覺點,我回去先生個孩子!”

像大多數的普通女性一樣,從姑娘到人妻,從崗位到家庭,在面對工作和婚育沖突的時候,方一諾這種不情愿、沒有準備好,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是窒息感的根源。
生孩子、養孩子是一件苦差事,一旦親人和外人不理解產婦,就極容易導致其焦慮、抑郁。
方一諾去醫院準備生產了,肖路還覺得漫不經心,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準備好做一名父親。
妻子口干舌燥,想要喝水,丈夫卻無動于衷。這種巨大的心理落差,直接導致方一諾崩潰大哭。

她需要陪伴和安慰的時候,丈夫借口跑回家,在家中看了一夜的球賽。
即便是肖路良心發現,給妻子削蘋果,動作上也能看出他的敷衍和不耐煩。

簡單點來說,這個家庭根本就沒有準備好迎接這個孩子的到來。
可一個孩子的出生,通常會牽涉到三個家庭:女方家庭、男方家庭,以及夫妻構成的這個小家庭。
但遺憾的是,方一諾被這“三個家庭”孤立了:女方家庭愛莫能助,畢竟“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男方家庭婆婆強勢,總是要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節奏對待母子;同時,由于丈夫的“馬大哈”,小家庭也沒了溫馨,再加上外人的不理解,窒息感撲面而來!

孩子剛出生,婆婆找了很多舊衣服給寶寶穿,方一諾心生不滿——她想用自己學到的育兒知識帶孩子!
每當方一諾想用自己的方式照顧孩子時,得到的要么是婆婆的指手劃腳,要么是大聲斥責。
孩子坐在小推車里意外摔倒,方一諾又是慌張,又是心疼。

可她等到的卻不是安慰和鼓勵,而是斥責和怒罵。

在對待育兒上,老一輩人和年輕人由于觀念不同、方式不同,成為了一組矛盾。一旦這組矛盾激化,就極容易導致產后抑郁,甚至釀成悲劇。
現實中,類似的例子還少嗎?
實際上,早在懷孕時方一諾就有了挫敗感。
飆升的體重、肚子上的紋、臉上的斑,工作上的壓力和生活中的不如意,這些已導致她開始自我懷疑和否定——生孩子果真是每個女人的必須嗎?為生孩子付出這么大的代價值得嗎?女人只能淪為生育的工具嗎?

令人更難受的是,即便在方一諾遭受巨大精神壓力和身體壓力的時候,肖路的“選擇性忽視”、生理需求、出軌等諸多“騷操作”,再加上兒子患病,讓這個年輕的母親墜入深淵。
表面上看,觀眾的窒息感是由昏黃的色調、真實的情節和戲劇化的沖突中而來;而實際上,這種窒息感則是被我們代入了現實——方一諾的困境,就是現實中很多普通女性的困境。人生如戲,現實中這種橋段每天都在上演;戲如人生,演員們演的其實都是屏幕前的你我!

電視劇《親愛的小孩》至少有一大半的情節,是聽不到歡聲笑語的。
它沒有討論幸福的問題,探討的是“柴米油鹽”。
對于方一諾來說,幸福可能是事業有成,躺在大房子里喝著啤酒看球賽;
對于肖路而言,幸福可能是保持身材和顏值,做自己,尋找詩和遠方。

對于肖母來說,幸福可能是抱上孫子,打麻將手氣好;
對于謝天華而言,幸福可能就是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不管等到什么時候。

這種幸福如果放進偶像劇和唯美文學作品之中,關于愛情,花前月下、你儂我儂、海誓山盟;關于友情,兩肋插刀、雪中送炭、雨天撐傘;關于親情,感人至深、發人深省、潸然淚下,可它卻偏偏放進了一部現實作品之中。
“現實”地每一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備孕生產的疼痛、育兒帶娃的辛苦,我們經歷過;
婆婆的抓狂、丈夫的背叛、朋友的反目,我們看到過;
理想的遙遙無期、生存和生活的壓力,我們品嘗過。
壓抑嗎?當然壓抑!因為生存和生活本就是如此!
窒息嗎?當然窒息!因為一張看不見的網早就將你我牢牢捆住,逃無可逃!

換言之,《親愛的小孩》不是在“造夢”,而是在戳破“泡沫”,讓觀眾看到生活的真相:生孩子是痛苦的、帶娃是辛苦的,丈夫是會背叛的、朋友是會反目的,初心是會丟失的,現實是殘酷的。
這些你不拍、我不看,它們就不存在嗎?
可需要知道的是,人們的悲歡并不相同,把幸福換成柴米油鹽終究只是個人的選擇,一旦放入群體之中,引起爭議是必然的。因為生活本已讓人很累了,何苦還要去看劇添堵呢?

編劇和導演將很多現實問題“揉進”這部劇中,初心是要引起人們對這些問題的關注。
因為,關注也是一種態度!
《門鎖》喚起了人們對獨居女性安全的關注;《熔爐》喚起了人們對聾啞兒童受害者的關注;《我不是藥神》喚起了人們對白血病患者的關注;《雨人》喚起了人們對智障兒童的關注。而《親愛的小孩》的選題,同樣具有社會意義,讓更多的人關注到女性面臨的很多現實問題......關注,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但關注問題不是制造問題,也不是解決問題。
孩子你能替她生嗎?娃你能替她帶嗎?婆婆“作妖”你能沖上前去理論嗎?每一個女性的境遇當真如女主角那般悲慘嗎?
入戲太深的我們,往往很容易代入自己,而忽視了活出自己!
咱們生娃的時候盡管也很痛苦,但幸福甜蜜的時光也不少;
咱家的婆婆雖然也是個“老古董”,但畢竟比肖母開明多了;
咱家的男人雖然也志大才疏、好高騖遠,但依舊是個好父親。
咱們的感情和婚姻或許也會面臨諸多問題,但咱們依舊相信愛情;咱們的生活和生產或許也經常一地雞毛,但咱們依舊對未來充滿信心!

這不才是正確的看劇方式和生活態度嗎?
生活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電視劇只是生活的“調料”,當不得“主菜”。觀眾們結合著自身的情況去看看,看到了現實、看清了自身,然后去過好自己的生活,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它有沒有販賣焦慮、是否讓人壓抑、令人窒息,一部劇而已,它哪有那么大的威力?
真正令人窒息的東西,那是拍不出來、寫不出來,你也看不到的......
我是圈外扒姐,愿你幸福!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9145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