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19閱讀(10)
提起理想的職業選擇,大多數人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一些俯拾皆是的常規答案,它們無非是眾人皆知、人人稱羨的高薪工作,但對于一部分人來說,他們正在從事并熱愛的職業,十分小眾,甚至十分神秘,許多人可能聽都沒有聽過。
提起這些“小眾”職業,大家往往會一頭霧水:真的有人在做這種職業嗎?這些職業的價值在哪里?他們的工作有趣嗎?
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找到了五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小眾職業“從業者。通過他們的故事,我們發現,理想與事業不一定需要涇渭分明,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他們也可以有一個精彩的交叉點。
為成年人提供一個學畫的可能
@蟲蟲

作為藝術社群“尼諾藝術”的聯合創始人,蟲蟲也承擔著老師的工作。十年來,她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告訴任何一個人:你可以畫畫。
無論年齡大小,不需要專業基礎,只要你想畫畫,就可以在尼諾學習。尼諾提供了各種各樣與藝術相關的課程,速寫、水彩、插畫、手帳、詩歌、黏土、書法、篆刻、橡皮圖章……上千人在這里玩得不亦樂乎。

而蟲蟲自己,也在這十年創業中完成了自己的“蛻變”。
蟲蟲原本是一所公立小學的美術老師,后來轉行做了多年編輯。但其實從很多年前起,她就飽受焦慮與抑郁情緒的困擾,直至確診了焦慮癥。于是蟲蟲辭掉了當時的工作,開始了長達數年的精神分析與自我療愈之路。
在這段走出陰霾的路上,藝術成為了蟲蟲最重要的支柱,她用畫作與詩歌宣泄著內心的情緒,直面它們、刻畫它們、釋放它們。而在蟲蟲“獲得新生”后,她在這一時期的作品成功出版為一本書,叫《我心里有個小小人》。這是她的自我見證,也是她為其他正在飽受情緒困擾的人們修建的一座渡橋。

這本書的出版,也成為了蟲蟲幫助他人、與他人產生連接的開端。她的熱情、耐心、積極,讓許多沒有繪畫基礎的人放下了羞澀與疑慮,加入了尼諾藝術的大家庭。大家親切地叫蟲蟲為“班主任”。
蟲蟲和我們分享了她在尼諾的“神奇”見聞。有同學從零基礎畫成了插畫師,有本來打算自娛自樂一下的同學出版了繪本。更有意思的是,同學們還把父母都“忽悠”來學習繪畫書法,讓他們的退休生活有滋有味。
“每個人都會畫畫”,這是蟲蟲一直相信的。本次直播,她會用短短時間,帶著大家動起筆來,畫出一個未知的自己。
讓孩子走向大自然的領路人
@林毅
在鱗次櫛比的城市中忘記自己與大自然的連結,儼然成為了當代社會的一種“流行病”,于是在電子屏幕與鋼筋叢林之外,林毅開始了他的治愈之旅。
除了自然探索親子機構“山原貓探索”的聯合創始人這一身份,林毅還是WWF(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年度注冊環境教育講師,雖然聽起來稍有些復雜,但不難理解林毅的核心使命,即用教育與行動,在大人與孩子們的心中埋下一顆名為“自然”的種子。
林毅在碳交易領域工作多年,對氣候變化的洞察讓他感受到了大自然與生態環境的寶貴與脆弱,隨后,他又在深度旅行行業深耕多年,出于專業知識的儲備以及對于旅行興趣的熱愛,林毅與他的伙伴找到了這之中的交叉點,做起了這家以親子生態旅行為主要業務的國際旅行社。
從山原貓成立以來,林毅便持續地感受到了這份職業帶給他的意義與收獲。在帶領小朋友與大朋友們走進野外、走進自然的過程中,轉變悄然發生了。參與活動的大家開始好奇自然、關心自然,一次,一位媽媽拍下了在小區里發現的野生猛禽,并詢問林毅如何救助,這樣的經歷都讓林毅意識到,自己的工作已經取得了當初期望的成果。
林毅說,他更希望,自己是那個可以幫助大小朋友走進自然邁出第一步的人。

在危機四伏的夜晚撫慰人心
@余珍
在成都的一間小小的辦公室里,余珍和她團隊的成員們正在用信號串聯起生命的希望,這條名為“希望24”的自殺危機干預的電話咨詢熱線,讓她們無時無刻不保持著神經的高度緊繃。
在2015年上大學期間,余珍成為了“希望24熱線“在天津分部的一名志愿者,畢業回到四川老家后,她便開始著手籌辦希望24熱線的四川分部。

危機干預熱線,是個比較微妙的存在,它是許多人在脆弱崩潰的最后關頭唯一的希望,但放眼整個社會,卻往往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在四川分部成立的初期,一切只能用拮據兩個字形容,志愿者的招募、培訓,日常的開銷,乃至電話費,都由余珍一個人承擔,靠著做心理咨詢的收入,她步履維艱地維持著這里的運營。
所幸當地的社區對他們表示了支持,將閑置的警務室改造成了現在的接線室,自此,余珍和她的團隊開始了不分晝夜的守望,實現了一個個讓人欣慰的奇跡。
在這個十米見方的空間里,生命的脆弱與頑強一直在上演著一些拉扯,也正是因為余珍等人的堅持,后者總是占據了上風。求助的熱線往往在深夜打來,來電者的身份與訴求也各不相同,但無論如何,余珍和她的團隊始終在幫助電話線那頭的人堅持下去,而其實,這也是在幫自己堅持下去。團隊中的接線員張蓉說:“通過他們,我相當于‘預習’了一遍生活中的難題,既幫助別人找到答案,也讓自己知道如何面對困境?!?/p>
讓每一場離別都變成值得珍藏的記憶
@王馨欣
在北京的郊區,王馨欣守護著一片屬于毛孩子的“寂靜家園”,這里是寵物的殯儀館,但同樣也是主人與寵物之間美好記憶的“收藏館”。
2015年離開公關行業后,她開始從事寵物殯葬服務,并于2018年底創辦了“翡翠森林”北京寵物殯葬服務中心。在過去的7年時間里,她每年為上千名寵物送行,也親自為數百名寵物舉行過葬禮。
王馨欣希望,她所提供的服務能夠還寵物生命一個美麗的句點,讓主人與它們可以認真相遇、認真告別。
除了寵物殯葬服務外,“翡翠森林”還提供寵物生命文創紀念,為不同的毛孩子提供專屬的定制紀念品,王馨欣說她期望這生命不可承受之痛可以轉化為美好的事物和值得珍藏的記憶。同時,“翡翠森林”有著一個特別的“圖書館”,這里短期寄放著很多寶貝的骨灰,也存放著寵物與主人之間充滿溫情的回憶。
親眼目睹如此多的離別與淚水,王馨欣并沒有因習以為常而變得麻木,相反,她開始用文字來記錄這些刻骨銘心的人寵情故事。她還創作了《你在心里,從未離去》一書,這本書不僅記錄了她工作中的所見所聞,她的感悟,同時也記錄了面對毛孩子的生老病死作為主人可以如何照護,以及如何幫助毛孩子度過這最后一程。
王馨欣說,雖然沒有能力解決每位主人的苦惱或是緩解動物們的病痛,但她希望能讓更多人對死亡、對生命有嶄新的認識: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生命卻是可以超越肉體生死無限延伸下去的。

汝瓷傳承人
@李可明
從事一份離群索居的小眾職業,收獲的不一定是田園牧歌式的詩意生活,也有可能是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的匠心傳承。在瓷窯披星戴月的李可明深知,傳承與發揚汝瓷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也。
出身汝瓷世家,長大后接受專業的設計教育,李可明在成長的路上早已和汝瓷產生了不可磨滅的羈絆。從對汝瓷最開始的不以為然,到現在的如癡如醉,李可明用十年的時間領悟了祖輩傳承下的技藝與精神,將汝瓷打造成了獨一無二的品牌。

要想走進大眾的視野,則必須要擁抱現代、實用與大眾,李可明深知這一點,但同時,汝瓷的氣韻與內涵絕不可以被磨滅,于是李可明踏上了一條探索之路。
即便走上了鮮有人踏上的小路,只要認準方向,就依然可以到達,李可明用汗水和榮譽做出了證明。結合了當下科技與設計理念,李可明的汝瓷也成功地走向了市場與大眾,項目成功眾籌,入選國家級展會,獲得紅點獎,對李可明而言,僅僅是一個開始。

一個完美的職業選擇,究竟需要哪些要素?
也許每個人的維度都不盡相同,但總有像蟲蟲、林毅、余珍、王馨欣、李可明一樣熱愛工作、熱愛理想、熱愛社會的人,正在用汗水踐行著自己的價值,他們的工作也許無法被大眾熟知,也許無法為自己博得至高的榮譽,甚至無法獲得豐厚的收入,但他們依然選擇了堅持,并用這一份自己熱愛的職業打造著理想的生活。
作者 | mp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953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