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天天做夢的小孩(愛做夢的小孩兒都是上天的禮物)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8)

最近一個多月,最熱門的手機游戲大概就是《哈利波特:魔法覺醒》了吧?!我就常常被朋友和朋友家的孩子邀請一起玩兒。
小朋友言辭正義地對我說“小姨!我帶你一起去保衛霍格沃茲!”,殊不知他麻麻卻在一旁高喊著阿達瓦索命咒,試圖給自己送上一張直通阿茲卡班的單程票。
這一副全家人抱著手機人喊馬嘶般尋求各自內心幻想與樂趣的景象,讓人不禁莞爾。
前些日子,北京的環球影城開了,聽朋友說,哈利波特主題園區簡直是一片樂土。高度還原了國王十字列車、奧利凡德魔杖店、耳屎味兒的多味豆,還有哭唧唧的桃金娘等等。大人小孩兒,無不樂在其中。我至今沒去,但不難想見那副彷若身處幻想世界中的熱鬧場面。
眼瞅著哈利波特20周年剛剛過去(11月16日),回憶第一本《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首版剛剛出版時(1997),我還未及十歲。隨著后續一部部系列小說的問世,我讀了中文全套,又收集了英版和美版的全套來讀,后來更是在某位小姑娘的癡迷中再次重讀,有時想來很是感慨。


《小王子》的序言中,作者說: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這是一句讓人無法反駁,卻又覺得傷感的話。幸好,我們還有一些好看的兒童文學和動畫片。當然,真正優秀的那些,大多也都「跨界」了,從不只以一種形態存活、流傳。它們既能讓你翻閱感受,也能讓你直觀地從影音中看到他人對書中文字的解讀與呈現,就比如開篇時我提到的哈利波特。
其實,類似的好書、好電影還有很多。
想著從喂豆兒開始緩慢運轉后,除了哪吒鬧海,我還從未介紹或推薦過其他什么自己喜歡的書籍影音。今天倒是不妨小費筆墨,說上幾個。只不過這可推薦的內容也太多了吧!今天我們只來聊聊兒童文學的部分,下次再來說電影動畫,如何?!

雖然近年來沒什么像樣的兒童文學,但其實兒童文學的文體樣式很是豐富。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兒童小說、兒童故事、兒童散文、兒童科學文藝等等。其中,兒童幻想小說就是今天想要著重來聊的一個小小類別。
這種文體很是有趣,西方將其命名為「Fantasy」。它非常鮮明地區別于同樣具有幻想性的民間童話。在繼承童話幻想傳統的同時,完美融合了現實世界與幻想世界兩個截然不同的次元。亦真亦幻、包羅萬象,又能輕松打破年齡與地域、國籍間的界限,幾乎不受任何社會文化差異的束縛。在很長一段時間,幾乎占據了兒童讀物的大半個市場。
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這類兒童文學興起。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下,被工業革命拉開的貧富差距震蕩了人們傳統的思想,乃至信仰。也正是從那時開始,越來越多的作家開始關注「童年」、「兒童」,試圖利用一支禿筆實現「重返童年」的愿望。
自此,人們長期以來所經受的理性說教和道德訓誡被逐漸打破,開始慣于利用閱讀這類內容來達到暫時遺忘社會動蕩的作用。可以說,那是個既動蕩又不失小美好的時代。
也許很多人至今分不清它與「童話」的區別,其實兩者截然不同。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文章的開篇。
大家都知道,童話的開篇慣用一句話:很久很久以前|once upon a time,一句話把時間和空間都拉遠,讀者也就知道,那是另一個想象中的世界。那里的公主可以沉睡一百年,那里的青蛙會變成王子,那里的貓會穿靴子… 在那里,你可以摒棄一切現實生活的邏輯,因為,那是「很久很久以前」。

而兒童幻想小說則是大大的不同。它會引發你進入一個猶疑的過程,現實與幻想兩個世界交相呼應,虛實結合。以前文說過的哈利波特為例,你會不會只是一個還沒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麻瓜呢?你身邊的某某某會不會是某個不在麻瓜世界施法的巫師呢?你身邊的某只花斑貓會不會就是麥格教授呢?誰知道!說不定嘞!

好啦,說了這么多,我想我已經簡要又啰嗦地給大家介紹清楚今天要聊的這類兒童文學的特點了。那么,終于要言歸正傳,推薦一些我喜歡的「舊書」了。

01
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J.R.R.Tolkien - (1954-1955)

故事本質仍然十分簡單,無非是各個種族的人民為了追求自由而聯合起來,反抗黑暗魔君索倫的故事。
這個故事世界觀龐大,各種族、人物之間的關系略顯復雜,卻絲毫不會讓人覺得難懂或乏味。它創作于二戰時期,以故事影射了當時的戰爭和環境保護的主張。粗看好像只是個光怪陸離的冒險故事,實則故事里卻對善惡、人性、社會、自然環境都下了濃墨重彩。同《納尼亞傳奇》相似,其中有著不少宗教色彩,卻更多汲取了北歐神話中的營養。用引人入勝的故事形式探討了生與死、光明與黑暗,以及人類出路等等略顯艱深的課題。
02
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C.S.Lewis - (1950-1956)

故事同樣從二戰時期開始,幾個逃難的學生意外發現一個衣柜能通往一個叫作「納尼亞」的神奇王國。正邪斗爭是核心線索,白女巫、獅王、銀椅、騾子… 交錯其中。
孩子能從里面看到奇怪又生動的人物、動物和故事,大人卻能讀出濃烈的宗教隱喻。但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能各取所需地從書中的的細節、意味、語言和情境中,找到自己的樂趣,并被深深打動。
03
愛麗絲夢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Lewis Carroll - (1865)

故事從一個叫愛麗絲的小女孩兒追逐一只揣著懷表、會說話的兔子開始。因為追逐,她不慎掉進了兔子洞,從而進入了一個奇幻的國度,并在其中認識了無數小伙伴,開展了一系列奇幻無比的冒險。
這部小說的影響力很是巨大,也許是因為在那個年代,這樣一部奇幻又荒誕的作品太過新奇了吧。沈從文先生還曾因為這部作品,撰寫過一部名為《阿麗思中國游記》的小說。他在文中竭力模仿了這部作品的寫作技法和風格,讓小女孩兒和白兔先生一同穿越到中國來,暗戳戳地諷刺了當時的民國社會。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一并找來閱讀。
btw,也許大家都喜歡瘋帽子,喜歡白兔先生,可我實在喜歡那只柴郡貓的笑容…
04
彼得·潘|Peter and Wendy
James Matthew Barrie - (1911)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會飛的淘氣小男孩兒——彼得潘,他和小伙伴們,在他的永無島上的經歷成了故事的主線。
相較于彼得潘,也許很多人更有印象的是他的另外一個名字吧:「小飛俠」。邁克爾杰克遜的莊園,也正是以小飛俠的島嶼命名:Neverland,永無島。
在這里,孩子們脫離了成人,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在彼得潘的帶領下盡情玩耍、自己處理一切事情。直到有一天,孩子們想家了,就會離開永無島回家去。可只有彼得潘,他永遠都不長大,也永遠都不回家。他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帶離家庭,讓他們來到永無島上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歡樂。
尤記得這部書的最后,作者寫了這樣一句話:
只要孩子們是歡樂的、天真的、無憂無慮的,它們就可以飛向永無島去…

以上,加上開篇提到的哈利波特,是五部已經被改編動畫,甚至拍攝了電影的作品。二次創作的作品質量參差,但若是有興趣的話,可以按需選擇閱讀或者觀看。
反正已經寫到這兒了,那就再簡單介紹兩個不太熱門主流的作品吧。
01
湯姆的午夜花園|Toms Midnight Garden
Philippa Pearce - (1958)

這本書,以一個看似平平無奇的,總是敲錯時間的老式落地大座鐘作為觸發魔法的鑰匙。它創造了「午夜十三點」,這樣一個隱藏在縫隙中的時間。借由這個不存在的時間和夢境,主人公湯姆得以和另一個人的「過去」交叉、纏繞。
這樣對于時間的想象和構建,讓我很是向往。能與某個人的過去發生關聯,即便只是夢境,也足夠讓我無比向往了…
02
鬼媽媽|Coraline
Neil Gaiman - (2002)

難得,和前面推薦的那些相比,這算是一本近年來的「新書」了。
這個故事也與其他那些有所不同。
主人公Coraline是個小女孩兒,有一天,她無意中發現了一扇緊鎖的門后的秘密:那扇門后面,有她的另一個「媽媽」。這個「媽媽」有雙縫著黑紐扣的眼睛,她想要把小女孩兒永遠地留下來。而她,為了逃出魔爪回到自己真正的媽媽身邊,不得不運用自己的勇氣與智慧,從而開展了一連串的故事…
這本書的作者在一次采訪中曾說,這個故事源于自己幼時的恐懼,害怕失去父母的那種恐懼。可這故事卻還有著另一種神奇的魔力:小孩子們讀它,會覺著那是一場有趣的冒險,而大人讀了,卻會不禁脊背發涼,做個噩夢。
Btw,這本書也改編了一部動畫電影,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

一不留神,寫了好多。可好看的兒童幻想小說還有很多很多,遠遠沒有介紹完。
再簡單羅列幾本書的名字吧,若是誰有興趣,可以自行查閱。
《失物之書》The Book of Lost Things
《北風的背后》At the Back of the North Wind
《五個孩子與沙精》Five children and it
或者干脆還有一本在前些年出版的書,幾乎匯集了世界各國幻想文學的前沿力作,想讀來過癮的人也不妨找來看看。只是需要提醒一下,這本書中所匯集的,可就不只是「兒童版本」了,若是有給自家孩子找書看的朋友,還望謹慎。
我不確定這本書的中文譯名,更不清楚它是否有中文譯本,在這里附上書籍原名吧,若是有人知道中文譯本的詳情,也可以留言告訴我。
原書的名字是:《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Fantasy Literature》
另附上原書封面圖片,供有興趣的朋友查找。

end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9777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