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嬰兒嘴里起奶泡和鵝口瘡(寶寶嘴里的奶塊)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2)
原本熱愛吃奶的小嬰兒果果,最近總是一吃奶就哭,漸漸地竟然拒絕進食。媽媽掀開他的嘴巴發現,果果的口腔內有一大片白色“奶塊”,可是,無論用紗布還是棉簽,都無法將“奶塊”擦掉。帶到醫院檢查才知道,原來果果感染了白色念珠菌,患上了鵝口瘡。
啥是鵝口瘡?得了鵝口瘡該咋辦?河南省兒童醫院口腔科主任裴蓉、新生兒內科護士長盧瑞存一起帶您了解鵝口瘡,并教給您正確的護理常識。
幾大癥狀讓你認清鵝口瘡

“鵝口瘡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好發于寶寶口腔黏膜,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屬霉菌感染。”裴蓉主任介紹,小寶寶很容易長鵝口瘡,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尤以新生兒、早產兒、營養不良兒最易中招。
鵝口瘡的幾大癥狀有:
1.口腔黏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與奶塊很像。
2.好發于頰、舌、軟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濕紗布擦掉。
3.在感染輕微時,白斑不易發現,沒有明顯痛感。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哭鬧、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4.受損的黏膜治療不及時會不斷擴大,嚴重的會蔓延到支氣管,引起食管炎或肺念。
小寶寶咋會感染念珠菌?
很多家長會奇怪,這么小的寶寶,咋會感染念珠菌呢,其實,白色念珠菌是許多微生物中的一種,它在健康兒童的口腔里也常可發現,但并不致病。但對于口腔不清潔、營養不良的嬰兒中,常過量繁殖致病。
以下幾種情形,常導致鵝口瘡:
1.寶媽孕前陰道存有念珠菌,未經治療而懷孕,分娩時胎兒經產道遭受感染,約99%的新生兒鵝口瘡出于此。
2.寶媽乳頭不潔,或者手指觸摸寶寶口腔、寶寶玩具、毛巾、奶瓶、奶嘴等,均會將霉菌帶入寶寶口中引發鵝口瘡。
3.嬰幼兒在6~7個月時開始長牙,牙床有輕度脹痛感,嬰幼兒便愛咬手指,咬玩具,這樣就易把細菌、霉菌帶入口腔,引起感染。
4.營養不良,慢性腹瀉病或長時間盲目使用廣譜抗生素、激素類藥物等都,容易讓鵝口瘡有機可乘。
預防鵝口瘡,做好這些
家庭護理很重要

盧瑞存護士長提醒家長,寶媽們一定要注意自身衛生,重視乳房清潔,每次喂奶前都要清洗雙手和乳頭,但是不要用消毒巾;同時要做好寶寶口腔衛生,喂食后再喂些溫開水。奶具、水杯、餐具等用完要及時清洗,做好嚴格消毒,煮沸5分鐘;不要用不潔的東西擦洗寶寶口腔,更不可用嘴給寶寶喂水和食物。
另外,寶寶體弱或患有消化不良、慢性腹瀉等疾病,應及時進行正規治療。不要濫用抗生素和激素類藥物,以防造成體內菌群失調,反倒讓真菌趁虛而入。
馬一禾/文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298082.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