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寶寶會翻身會是腦癱嗎(寶寶太早會翻身)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2)
豆豆剛滿月就會翻身了,這讓豆豆媽驚喜不已,可驚喜之余她又有點疑惑:俗話不是說“三翻六坐九爬”嗎?正常的寶寶三個月才會翻身,為什么自己的寶寶剛滿月就會了呢?到醫院檢查后,才知道豆豆患了腦癱。由于發現的早,經過一年多的各種功能訓練等康復治療,豆豆已經能夠獨立緩慢行走,康復得基本接近正常寶寶了。
豆豆的案例說明了小兒腦癱患兒可出現過早翻身,但是一種突然的反射性翻身,全身翻身如滾木樣,而不是有意識的節段性翻身。痙攣性雙癱的嬰兒,坐穩前可出現雙下肢僵硬,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的足尖站立。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統計,全球每10萬人中有7人發病,每年有0.5%新生兒發生腦癱。據統計,中國現有600多萬腦癱患者,其中12歲以下 的腦癱兒童有178萬人,每年新增腦癱病例4~5萬人,而70%的腦癱患兒生活在貧困地區。江西省約有15萬患者,其中14歲以下兒童約4萬人。
腦癱患兒往往給家庭及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腦癱專家通過對腦癱患兒0~6歲的康復-治療-康復干預及終身醫療,經濟成本高達50萬人民幣;一名 腦癱患兒一生對家庭與社會造成的經濟壓力高達50多萬元;1~6歲在康復-治療-康復過程需投入8~10萬元,父母誤工6年達7.2萬元,25歲~55歲 30年間少為家庭創造36萬元的經濟收入。據調查,在導致貧困的諸多因素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占30%,個別地區高達60%左右。

故而早發現、早治療對于小兒腦癱患兒康復有著巨大的意義,一是因為寶寶早期發育快,腦可塑性強,受到損傷的神經細胞還有機會修復;二是趁著因神經損傷將要“跑偏”的功能還沒表現出來,或者是剛剛表現出來但是沒有固化,提前進行干預和訓練比較容易糾正,并且可以避免關節攣縮、肢體變形等繼發損害。
一般3個月內診斷叫超早期診斷,4~6個月內診斷叫早期診斷。越早進行干預越好,6個月以后進行干預,康復效果不如在早期和超早期干預。李女士的寶寶之所以康復效果比較好,就是因為發現早,治療措施得力。西南兒童醫院發育科主任顏澤明提醒“新手”父母在寶寶出生后,日常生活要注意觀察觀察寶寶行為是否有以下癥狀。一旦出現異常,要多留個心眼,盡早到醫院檢查,就診。

具有早期癥狀可能是腦癱兒
易驚:新生兒或3月嬰兒易驚、啼哭不止、厭乳和睡眠困難。
進食困難:早期喂養、進食咀嚼、飲水、吞咽困難,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礙。
感覺閾值低:表現為對噪聲或體位改變易驚,擁抱反射增強伴哭鬧。
兩腳交互邁步動作:生后不久的正常嬰兒,因踏步反射影響,當直立時可見兩腳交互邁步動作。3月齡時雖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個月仍無站立表示或邁步者,既要懷疑小兒腦癱。
不能抬頭:過“百天”的嬰兒尚不能抬頭,4~5月挺腰時頭仍搖擺不定。

握拳:一般生后3月內嬰兒可握拳不張開,如4個月仍有拇指內收,手不張開應懷疑小兒腦癱。
5月后不能伸手抓:正常嬰兒應在3~5月時看見物體會伸手抓,若5月后還不能者疑為小兒腦癱。
表情淡漠:一般生后4~6周會笑,以后認人。痙攣型小兒腦癱患兒表情淡漠,手足徐動型常呈愁眉苦臉的樣子。
動作徐緩:肌肉松軟不能翻身,動作徐緩。觸摸小兒大腿內側,或讓小兒腳著床或上下跳動時,出現下肢伸展交叉。
僵硬:尤其在穿衣時,上肢難穿進袖口;換尿布清洗時,大腿不易外展;擦手掌時,以及洗澡時出現四肢僵硬。嬰兒不喜歡洗澡。
早期的腦癱兒可以從以上癥狀進行鑒別,趕緊收藏備用還有轉給需要的人吧!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0756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