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寶寶肛欲期有什么變化(寶寶肛欲期的惡心行為)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8)

就拿寶寶的“大小便”來說吧,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好不容易學會了自己上廁所,寶媽不再需要整天和尿不濕打交道了。
結果有的孩子卻突然又開始“一言不合拉褲子”了,甚至有時候還會在家里找個角落,憋紅臉努力地拉粑粑,拉出來后還不讓家長靠近、不讓看,只能自己在哪研究,否則就會大哭,簡直讓人崩潰。

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你是否也曾感到欲哭無淚?是不是也會恨不得對孩子破口大罵,最后只能默念“這娃是親生的,要怪也只能怪自己”。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做出如此“惡心”的行為,很可能是他們正在經歷人生中的一個特殊時期——肛欲期,固然場面確實很惡心,但我們一定要忍住,切忌用責罵破壞了孩子“肛欲期”的正常心理發展。
什么是“肛欲期”?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把人格發展分為了5個階段,其中0-1歲為口欲期,1-3歲為肛欲期,3-6歲為性蕾期,6-12歲為潛伏期,12歲后為生殖期。
而“肛欲期”就是孩子人格發展的第2個階段,它不僅是孩子養成健康排便習慣的關鍵時期,對孩子人格健康發展也至關重要。

事實上,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逐步對世界認知的過程,在1歲前,孩子會主要通過“口”來認知世界,喜歡把任何東西都放到嘴邊,通過用嘴巴感知形狀、味道、觸覺,來對世界產生最基本的認識。
而與“口欲期”類似,當孩子來到“肛欲期”后,他們急需一個新的“刺激方式”,來獲得更大的“快感”。
所以此時孩子會熱衷于憋尿、憋屎,然后進行突然的釋放,通過這樣控制排便來產生新的“刺激感”,而在家長眼中,孩子就好像忽然多了一些“怪癖”。
比如有的孩子不僅會“隨地大小便”,還會去觸摸便便,乃至是聞便便的味道,展開“研究”,還有的孩子會變得“尿頻”,每次去廁所都只排便一部分,來體驗小便的“快感”,這些都是孩子進入“肛欲期”的典型表現。

1.不利于孩子養成健康的排便習慣
一般情況下,“肛欲期”的典型表現只會持續2個月左右,此階段是孩子養成健康排便習慣的關鍵時期。
如果孩子的“肛欲期”被破壞,很可能會使其對排便產生恐懼心理,進而改變肛欲期的進程,乃至是因此而便秘,不利于養成健康的排便習慣。
2.破壞孩子的人格完善
作為人格發展的第2階段,肛欲期的發展障礙會對孩子的精神發育產生廣泛影響。
比如強迫性人格又被稱為“肛欲性格”,常表現為吝嗇、頑固、有潔癖等等,一旦孩子的“肛欲期”被破壞,孩子的人格完善也會受到影響。

3.可能影響孩子的學習生活
由于“肛欲期”被破壞,會導致孩子的排便系統發育遲滯,所以當孩子到了入學年齡時,很可能無法像同齡人一樣獨立完成大小便。
而一旦踏入校園后,如果不能及時修復的話,很容易會影響幼兒園,乃至是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
孩子來到“肛欲期”,父母如何應對?1.接納孩子的“怪異”表現
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其實孩子在“肛欲期”的一些表現是非常正常的。
對于孩子的“怪異”表現,我們一定要做到接納和尊重,尤其不要調笑孩子拉褲子,或者是對孩子排便表現出明顯的厭惡情緒,否則很容易會讓孩子感到焦慮,反而使得“肛欲期”時間被延長。

2.避免強行改變孩子的排便節律
孩子來到“肛欲期”,排便節律有所改變是正常的表現,家長切忌采用一些強硬的措施來“解決問題”。
當孩子感到害怕、擔心時,他們會將這種恐懼心理與排便行為聯系在一起,不利于其順利地度過“肛欲期”。
3.不打斷孩子的憋屎憋尿行為
當我們發現孩子小臉憋得通紅,正在“憋屎憋尿”時,千萬不要打斷他們。
這不僅無法提前解決問題,反而會破壞孩子“肛欲期”的體驗,順其自然才是最好的應對方式。

歪媽結語: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有其固有的自然規律,我們最應該做的,是順從、接納孩子的發展規律,而非用強硬的方式去抵抗。
尤其當孩子處于“肛欲期”時,或許暫時情況下,確實很讓人崩潰,但即便寶媽再惡心,也一定要正確引導,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肛欲期”有哪些表現?
我是@歪媽,家有萌寶一枚,專注于孕期、育兒方面的知識研究,更多的干貨內容,請關注我。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17498.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