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母嬰>讀經過程中可以喝水嗎(到底要了誰的命)
發布時間:2024-01-25閱讀(15)
哈佛家訓(havard888)
給你最輕松、實用、有效育兒策略
◆ ◆ ◆ ◆ ◆

1994年,“讀經教主”王財貴在臺灣發起“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運動,隨后在臺灣、美國、東南亞及大陸演講1000多場,掀起了全球華人地區“兒童讀經”風潮。20年間,他一手締造了“老實大量讀經”思想體系,被大量擁躉追捧。
在他的演講中,王財貴描述了許多一直夢寐以求的愿景——教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只要通過簡單的讀經,能幫孩子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造就大才,甚至圣賢。這與不少家長們逃離體制教育、追捧傳統文化的熱忱不謀而合。
2008年,正是“讀經運動”勃興之時,光深圳一座山上就開起了上百家讀經學堂。相當數量的少年離開體制教育,進入讀經學堂求學。
背誦,不認字、不釋義地背誦,就是學堂課程的全部。在一本經典背誦教材的序言中,編者明言:最好的讀經老師不是人,而是復讀機,或者會按下復讀機開關按鈕的人。
2016年8月,新京報以一篇《讀經少年圣賢夢碎:反體制教育的殘酷試驗》報道,揭秘較早一批讀經如今成人的孩子的全日制學經生活和現狀--孩子們不僅沒有成為君子、大才、圣賢,而且連書都不愛讀了。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柯小剛發現,這群學生的功底太差,識字量不行、錯字連篇、英語更是處在小學入門水平。一篇八百字的作文他們寫得吃力,他也改得吃力,要從標點符號改起。不僅如此,學生們都處于一種相當不安的狀態,沒有學習興趣,沒有自覺能力。他們性情很亂,既自我邊緣化、又摻雜著傲嬌和自卑。”
從狂熱、受挫、困惑到反思,這批家長和孩子卻從“從狂熱支持者到堅定反對者”,推翻了自己曾真誠信仰并奉獻了全部生活的東西。用讀經界一位人士的話總結是:現在回過頭去看,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場殘酷的實驗。
然而,這股讀經風潮卻并沒有消退,還帶著宗教般的狂熱一路席卷到低齡孩童甚至嬰幼兒圈。我們先來看看武志紅老師為什么反對!
給嬰兒讀經?這是在要嬰兒的命! 作者:武志紅
昨天,和一位資深心理咨詢師聊天,第一次知道了“讀經寶寶”這回事。頓覺三觀盡毀。
這位咨詢師也說,她第一次聽到時,也震驚至極,乃至開始懷疑人生。
所謂讀經寶寶,就是從嬰兒一出生,就給嬰兒讀各種經書,如國學經典,還包括各種經典的中國畫配上詩文,目的是,從生命一開始,就給孩子灌輸最經典的知識。
給嬰兒讀經,這是真實版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也可以說是精神病版的。用這種方式對待嬰兒,未來我們的精神病院會有源源不斷的客源。
這位朋友給我看了一個視頻,一位表情僵硬的媽媽,在給自己幾個月大嬰兒在讀經。我看著時,不寒而栗,覺得宛如恐怖片:一個無表情的僵尸媽媽在給癱軟成一團的嬰兒,讀對嬰兒來說毫無意義的古文,嬰兒多次轉臉,幾次轉身,試著從這種可怕的吞沒中逃走,但這超出了他的能力,而媽媽也一次次將他的身子扶正,然后繼續讀經。
對嬰兒來講,和活生生的媽媽,建立生動的互動與鏈接,是第一位的,經文是什么狗屁玩意!
雖然我現在脾氣越來越大,但這樣忍不住屢屢爆粗口,并不多見。
我們是一個特別的國度,所以我常用到“中國式的**”這樣的詞匯,給嬰兒讀經,以我有限的視野,也是中國式的現象。
嬰兒觀察課,是精神分析流派發展出的一個項目,顧名思義,即對小嬰兒進行系統的觀察,特別是母嬰關系。
在嬰兒觀察課上,我看過很多國外媽媽與嬰兒互動的視頻,也看過一些中國學員遞交的,發現,國外媽媽就算是極有問題,但都還是人,在用人的方式和孩子打交道,哪怕是帶著對孩子的憎恨,哪怕是有虐待。唯獨一些中國媽媽們,太急著給孩子灌輸文字性質的教育,結果她們的神情與身體,常如僵尸,而其嬰兒,也常無力如面條,也無比孤獨。

有咨詢師朋友,深入了解了一些讀經寶寶的媽媽們,發現她們多是自己嬰幼兒時,沒與父母等養育者建立起豐富互動的關系,所以不知道該如何和自己不會說話的嬰兒互動,而讀經,算是一個救命稻草,一個和孩子互動的辦法。
當然,這個辦法,其實不叫互動,因為只是媽媽們給孩子灌輸,灌輸也就罷了,讓事情更糟糕的是,灌輸的這些經文,對嬰兒來講毫無意義。甚至,如果嬰兒真這么早地就活在這些經文中,他將碰觸不到真實的世界,而陷入到一個非真實的詭異虛幻中。
語言是身體的末梢,法國精神分析大師拉康如是說。語言雖然很重要,但相比起身體,相比起體驗,語言是細枝末節,而且語言是體驗的抽象表達,語言不及體驗之萬一。而嬰兒,則是身心靈最敞開的時候,感受力無比敏感,這么早就給孩子灌輸哪怕是最經典的經文,也是舍本求末。
我曾嘗試打坐、深度催眠的方式,讓自己的頭腦盡可能地安靜下來,結果感受力拔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這時才明白,語言真不及體驗之萬一。
可以這樣說,體驗的波動,如果是以萬為單位,而語言的波動,其實只是以個位數為單位。
語言很重要,人類一個重要的學習,是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體驗,但仍然得知道,體驗是第一位的,而語言學習是第二位的,并且兩者的份量完全不是一個級數的。作為文明古國,中國特別重視語言的學習,而在各個層面上都忽視了體驗。
給嬰兒讀經,是這個中國式現象的極致。
嬰兒沒有語言能力,這會讓一些難以和人建立鏈接的媽媽們焦慮,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互動。但,哪怕再焦慮,拿掉經文,試著和孩子直接相處,都是更好的選擇。
再好的經文,對嬰兒來說,也只是干癟的僵尸。讓嬰兒整天和干癟的僵尸在一起,就是在要孩子的命。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經文再經典,也無回應嬰兒的能力,所以給嬰兒讀經,就是陷嬰兒于絕境。
網友馨文胡說:現在好流行這個,各種胎教,真不如媽媽的一個溫柔對待。
這是至理。
給嬰兒讀經,是中國式灌輸教育的極致。嬰兒的精神胚胎還未展開,他還沒來得及用自己的心、身與靈魂,來感受這個世界,與這個世界建立生動飽滿的鏈接,就已被灌輸了一堆僵死的東西,他的感受與思考,由此被鎖住了。
必須得說,對嬰兒來講,任何經,都是狗屁,哪怕是《金剛經》《心經》與《道德經》。
其實老子在道德經都說了:復歸于嬰兒。結果我們反而去拿僵死的經文,去給嬰兒灌輸。
國際依戀研究協會創始人Patricia McKinsey Crittenden都反對玩具,覺得玩具破壞了孩子與父母的直接互動。她說:
對孩子來說,世界上最好的玩具,就是媽媽的臉。
網友“冬冬大美妞妞”發現了這一點,她說:
我家孩子現在很喜歡看豬小妹,但是只要是說有爸爸媽媽跟她一起玩,她馬上就不看動畫片了!孩子很渴望跟家長一起玩,哪怕是你跑我追她們都會很開心。
切記這一點:媽媽、爸爸與孩子豐富的互動,勝過一切教育。孩子越小,這一點就越是重要。
讀經到底好不好?兼聽則明,本文分享來自心理專業人士張偉先生,他認為讀經本無錯,武志紅不過是從雞血的讀經極端走到另一個批判的極端。推薦閱讀,歡迎在文末留言討論。
惟有溫暖御風寒--駁武志紅《讀經無用,這是在要嬰兒命》 作者:曾奇峰
(1)
昨日,朋友在群里推送了武志紅的文章《給嬰兒讀經,這是在要嬰兒的命》。
武志紅文中的著眼點似乎是針對近來讀經傳銷式的傳播和夸張的描述以及癲狂地迷戀。然而,文中未見對父母焦躁心態的客觀分析,未見對父母成長的善意提醒,未見對問題解決的有效建議。有的,只是無邊的嘲諷指責和對讀經的鄙夷和誣蔑。
更重要的是,行文中看不到對父母拳拳愛心的悲憫與默默溫情的善意。
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難道這就是你寫這篇文字的初衷?
文中歷數幾十年目睹國人讀經之怪狀,進而引申到讀經是國人填鴨式教育的變種,強調要關注感受和體驗,并反復用“僵尸、神經病、癱軟、麻木”等詞匯來形容讀經的父母和孩子。最后提出,對于孩子而言,父母與孩子的溫情互動是最為重要的,對把孩子成長與讀經連結的父母大加鞭撻。
看完文章,感覺很別扭。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
誠然,當下國人讀經現象確實顯得偏頗,對某些讀經父母打雞血式的熱情和組織者傳銷式的推廣,我個人也心生反感。但這畢竟是少數,大多數父母還是本著拳拳愛心和殷切期望給孩子選擇了一條他們自己認為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武老師的這篇文章,顯得偏頗了。
孩子出生后,確實需要與父母的生命進行連結。這包括感覺上的共生,情感上的依附,身體上的接觸,目光上的對視,愛意上的融---國人對感受的漠視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是千百年教育習慣所致;父母對孩子成長的焦慮和恐懼,不應該成為父母教育的原罪,這和社會環境,國情體制及接受的教育息息相關。把這些問題一句話歸咎于讀經身上,這鍋未免太重了些。
而武老師文中諸如“精神病、要命、干癟、癱軟、灌輸教育、狗屁---”等極端詞匯就顯得刻意為之,有些用力過猛。不得不說:武老師,您的非典型投射,已經昭然若揭了。

(2)
讀經和其他教育一樣,無非是對孩子成長而選擇的手段和措施而已。沒必要夸大其成效,也不必貶低地一無是處,更無需對其進行妖魔化描述和蛇蝎化定性。若是還原事實,讀經,不過是一種教育方式而已。如果導致孩子的情感麻木、人性泯滅、感覺干癟、個性壓制,顯然不是讀經的罪過。
我們看到,當代社會網絡信息無孔不入,媒體喧擾見縫插針,吃瓜群眾自娛自樂。出個藥家鑫,彈鋼琴成了罪孽;出個貧困生自殺,教師有償家教成了罪孽;出個李玫謹,心理學專家被口誅筆伐;出個馬諾,女性自由擇偶的價值要素被大加鞭撻;出個師生戀,全國教授都成了禽獸;出個馬蓉,防火防盜防經濟人;出個張靚穎,父母越界被口誅筆伐,孝順被拿出來極端討論,長期被權威和體制擠壓茍延殘喘的呢喃終于找到了出口;出個渣男,全中國都成了巨嬰---
這世界究竟腫么了?
但凡學過心理學的都會了解: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糟糕至極是不合理信念的三大典型表現。一個事件,固然有其系統原因需要深挖,但回歸到事件本身,它無非只是一個事件而已。
在孩子學習互動的過程中,我發現,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時,搞教育的非常喜歡丟鍋,丟給變態的教育體制,丟給教師這個只剩下道德光環的職業,丟給社會對人性的擠壓,丟給國內落后的文化和科學---總之一句話:都是他們的錯。既然都是他們的錯,那么我就可以為自己的懶惰找到借口而心安理得。
而事實是什么?事實就是:孩子學習這件事,把你難住了,你搞不定了,你不想費事了,你不愿付出了,你逃避責任了,你丟鍋給旁人自己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躲開了。
(3)
回到讀經。
讀經、國學和其他教育一樣,無非是一種教育手段而已。效果如何,和家長的自身的素質、層次、性情以及心態均有關系。如心態僵尸,不讀經也未必會和孩子深情互動;如心態愉悅,讀經也能讀得聲情并茂。
因為這里忽略了一個核心要素:關系。
關系好,練琴即便苦累,也是成材的磨礪;關系差,即便愛與自由,也是紈绔子弟。
父母如愛經典,帶著生命熱情,帶著愛與喜悅,讀經必能手舞足蹈,眉目傳情,孩子得到滋養,豐足人性;父母天性寂靜,木訥僵硬,讀童話也必味同嚼蠟,索然無味,但并不影響孩子從中學會敏行訥言,持重恬淡;父母如內懷焦慮與恐懼,希冀讀經可以替代成長,綁架童心,那么即便學習nvc和pet,也會走入誤區。
讀經者言:武老師,關系這鍋,我們不背。
另外,武志紅在文中還若隱若現欲迎還羞地宣揚自己靜坐冥想催眠之類法門,并按捺不住內心的優越感,明示通過靜坐冥想,自己的感受力得到極大提升,頓悟到體驗和感受要重于語言萬萬倍之說。
在我看來,能寫出這種語言的,本身就已經墮入魔障(家族系統排列大師海靈格嘗言:我不相信靜坐是可以達到頓悟的修行。但人家也沒有說:但凡靜坐,皆入魔道之類的話啊)。心理學學習走入誤區的比讀經有過之而無不及吧,難道這是心理學的罪過?
這里既然談到體驗和感受的重要性,我想問:武老師,您婚了么?您有孩子么?您能體驗父母對孩子的那顆慈悲之心和拳拳愛意么?您能體驗到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有多少父母每夜起床兩三次給孩子喂奶把尿哄睡的艱辛和慈愛么?您能感受到父母竭盡所能來支持孩子健康成長的悲憫之心么?
這期間必有越界,然而,為人子女,是把這種越界當作生命過程去經歷,當作人生體驗去豐足人性,從而覺察并滋養自己把中國式越界停留在這一代,還是說揪住父母人性的局限絕不放手,并當作自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借口來埋怨人生。
“你老公是巨嬰,他童年有傷痕,家會傷人,你婆婆沒界限,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是永久的---”能淡然說出這些話,不是您學識有多深,只能證明您沒養過孩子,不知道父母為孩子成長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精氣。對父母缺乏感恩,只愿意接納父母帶給自己的生命與幸福,而對父母時代知識性情所帶來的局限性表示鄙夷和不懈。
曾奇峰說:惟有溫暖可御風寒。
國人為人父母已是不易,為孩子成長而作出種種努力的父母已是竭盡所能,父母需要的是培訓而非指責,他們需要的是支持而非鄙夷,一股子恨鐵不成鋼的敗家相,仗著自己一知半解的心理學專業知識,對含辛茹苦日夜辛勞的母親們橫加指責,推卸自我成長的責任。我不得不說:武老師,您的心理學專業,學到狗肚子里了。
您寫一篇文章,是為了讓父母看清真相,還是在增添父母愧疚的業障;是讓父母內心更有力量,還是讓他們在育兒之路上更加迷惘。

(4)
最后,讓我們收回投射,談談簡單的事實。
親子間溝通互動與成長,著實不易。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沒有別人的經驗可以借鑒,沒有現成的套路可以模仿,一切學習與成長皆須摸索探尋,甚至一切真相和頓悟可能只會在孩子長大之后才能豁然(我們真的能理解老人帶孩子究竟是無原則地寵溺,還是經歷了養育我們所有愧疚自責后的隔代償還?),但這并不影響父母執著而努力地追問之路。
或許,學習過程中我們更在意看見彼此的艱辛與溫暖,相互扶持,彼此信任,共同成長。在成長的間歇,或許我們可以覺察到:
父母在做某個行為時,問問我們的心:
我是否相信這個行為是對孩子有益的?
在做這件事時,我是否愿意帶著愛去做?
如果兩個回答都是肯定的,對于父母,就足夠了。
在寫這篇文字時,我敢說,我內心是有愛的,對父母的感恩,和多廣大家長的同理心。
武志紅,你敢么?
惟有溫暖,可御風寒。
好了,看到這,相比對于讀經這事,智慧如你,肯定心里已經有了答案吧!接下來關于讀經的話題,我們將會繼續報道,請依舊鎖定,父母最愛的的育兒平臺:哈佛家訓(harvard8888)我們不見不散!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1937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