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職場>魏征做事原則(魏征直諫的藝術)
發布時間:2024-01-19閱讀(14)
說起古代敢犯言直諫的“諫臣”,有許許多多,但是大多都沒有一個好的下場。
司馬遷替李凌辯護,勸諫漢武帝,被腐刑,比干直諫商紂王被掏心,歷史上第一個諫臣關龍逄,曾經做過做了發、桀兩代夏王的相,最后再93歲的時候也因為直諫而被殺。
因為伴君如伴虎,一句話稍有不慎,輕則皮肉之苦,重則滿門抄斬引來殺生之禍。在古代,和君王談話,是一件頗具膽識和技巧的工作。
而作為諫臣,善終而流芳千古的,最著名的就數魏征了。
很多人都說,魏征直言敢諫,是因為遇到了唐太宗這樣的明君。當然,這有一定的原因,那么為什么太宗在位期間,就只出了一個直言敢諫的魏征呢?
想要知道魏征作為諫臣,而能善終的秘密,就要學習魏征說話的藝術了,這套方法,在現在,也是可以使用的,想讓領導乖乖聽你的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魏征怎么做的吧。

魏征相
魏征是誰?想知道魏征說話的藝術,首先來認識下這個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的魏征。
魏征又叫魏徵,字玄成。是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事跡和文章。
而他最為讓人稱贊的,就是他和唐太宗李世民17年的君臣關系。在君臣互相輔助的17年里,魏征一共提了264條建議,結果被唐太宗全部采納。在提出很多建議的時候,魏征都是犯言直諫,和太宗爭得臉紅脖子粗,一點也不給太宗留面子,留下了許許多多直諫的故事。

電視劇中的魏征
一個人讓皇帝“又愛又懼”的大臣魏征直諫,可以說達到了古代臣子的巔峰,能讓皇帝都“畏懼”起來。
據說太宗皇帝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鷂鷹,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見魏征前來,藏到懷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鷂鷹最終悶死在皇上懷中。
魏征曾請假回家上墳,回來后對太宗說:“聽別人說,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經安排妥當、整裝待發。但現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
太宗笑答:“起初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但是擔心愛卿你責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
還有一次,唐太宗怒氣沖沖地回到后宮對皇后長孫氏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忙問殺誰,太宗說,魏征常常在朝堂上當眾刁難他,使他下不了臺。皇后聽了,連忙向太宗道喜說,魏征之所以敢當面直言,是因為陛下乃賢明之君啊。明君有賢臣,歡喜還來不及,怎能妄開殺戒呢。

長孫皇后
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勵精政道”,虛心納諫,對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進諫故,“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從不畏龍顏之怒。于是,終于開創了大唐“貞觀之治”的輝煌盛世。
魏征死后,太宗如喪考妣,慟哭長嘆,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他還令公卿大臣們把魏征遺表中的一段話寫在朝笏上,作為座右銘,以魏征為榜樣,做到“知而即諫”。
魏征直諫
魏征的成功是什么?整個歷史上,諫臣之最,就是魏征。
魏征的成功是什么呢?除開太宗李世民的英名,更多的是魏征的說話技巧。
和魏征學說話,老板也會乖乖聽你的話!
- 據理力爭的前提是:觀點準確,條理清晰,先打好基礎
要是魏征只會嘟囔著吵吵,那么太宗皇帝是肯定不會聽魏征的。
有一次,太宗問魏征,什么是明君?什么又是昏君?魏征回答:“明君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廣開言路,聽取不同意見;而昏君的共同特點則是閉塞言路,偏聽偏信。即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這句話從根本上,就告訴了太宗,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昏君,做法是什么。
魏征還說過,良臣和忠臣的區別:“良臣既能使君主贏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獲益,福祿雙全;而忠臣卻只能以忠君為名,讓君主背負昏君的惡名,自己也身首異處,空有一腔熱血,卻讓國和家都同歸于盡。所以,陛下一定要讓我成為良臣,而不是忠臣。”
打好這些基礎,給太宗一個明君的框架,讓太宗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在這個框架內,再條理清晰的闡述自己的觀點,即使有一些意見不相同,太宗想做個明君,也不至于和魏征鬧得太過僵持。
- 變相“拍馬屁”,實則說“重點”
如果一味的,和領導上司對著干,不會柔性說話的技巧,那么這個人一定不是一個會提建議的人。
魏征雖然以直諫著名,但是說話非常有技巧。
有一次太宗實在被魏征惹煩了,就指責他說:“以后我說話的時候你能不能別老插嘴?有問題不能下來再說嗎?我好歹也是個皇帝,當著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給我點面子嗎?”
魏征嬉笑著說:“當年圣君大舜曾對群臣說:‘你們有什么意見要當面說,不要開會的時候都不說,下來又亂說。’陛下您想做堯、舜那樣的圣君,卻不讓我們做堯、舜的臣子,這也太自私了吧!”
太宗聽了這個話,自然也發不了什么火,自己是堯舜那樣的圣君,也要有堯舜那樣的氣度。
魏征在變相“拍馬屁”的同時,把自己想表達的重點給講述了出來,讓太宗既高興,又能聽取建議,這才是說話的技巧。
- 實事求是,不說大話,有理有據
其實任何時候,說話都是要實事求是,有理有據,這樣才會讓人覺得說話有可信度。
魏征能讓太宗都聽進去自己的諫言,肯定是做到了實事求是,有理有據,不說大話,不說空洞的話題。
比如:
貞觀六年,太宗想去泰山封禪。消息一出,群臣紛紛表示祝賀,有想反對的人卻又想不出合適的理由,大家都想看看魏征怎么說
魏征沒有用什么勞民傷財這些陳詞濫調,而是說:“皇上,我覺得還不到封禪的時候。”
太宗早就料到魏征會反對,所以早就準備好了說辭:“你覺得還沒到封禪的時候,是認為我功勞不夠高、德行不夠尊、中國還未安、四夷還未服、年谷還未豐、祥瑞還未至嗎?”
這是所謂的“六德”。
太宗心里在想,魏征總不可能說自己沒有“六德”,那就是對自己的否定。
這時,魏征說道:“陛下有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禪完全沒問題。不過,去泰山的沿途,因隋煬帝無道,連年兵火不斷,千里無人煙,雖然這幾年陛下治國有方,民生逐漸恢復,但仍然很蕭條。陛下如果去封禪,周圍很多國家的國王和使者也都要跟隨,要是讓他們看到這沿途的蕭條景象,他們會怎么想?我大唐真的就是那么的破敗嗎?”
這一番話下來,太宗仔細想想,魏征說的都是事實。本來想借封禪揚威,卻沒想到反而起了反作用,于是取消了封禪的想法。
魏征的聰明,就是在于,能夠實事求是的發現問題的所在,而不是說一些陳詞濫調或者無用的反對話語。
一切都從事實出發,直擊問題的關鍵,是魏征諫言成功的重要原因。
魏征這面鏡子,到現在還實用,是你和上司交談的技巧太宗說過,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太宗把魏征比喻成一面鏡子。然而這面鏡子,我們現在也可以用。
很多人總怕和上次交談,或者總是不會和上司老板說好,要么就只會阿諛奉承,要么就只會一直反對,導致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不能充分的得到認可和接受。
學學魏征。
首先,給你老板一個框架,讓你老板認為自己是英名的,那么英名的老板是肯定能聽取大家意見的,不是閉塞視聽的。在這個框架內再條理清晰的闡述自己的觀點。
再次,學會正確的“拍馬屁”,在拍馬屁當中表明自己的觀點,讓老板和上司能夠開心的接受你的意見。
最后,實事求是,有理有據,是表明觀點的最重要一點。一切的觀點都是以事實說話,不說空話,不說大話,才能讓自己的意見被正確的接受。
怎么樣,魏征這面鏡子,你學會了照了嗎?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2257.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