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19閱讀(17)
第一,編外工作的本質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再往深了說,就是馬克思說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員工的工作的意義就是為老板創造價值,一旦無法創造價值,這份雇傭關系就得不到保障,這也就是很多人擔心的“中年危機”的來源。疫情期間,多少打工者一覺起來“被辭退”就是現實的寫照。

第二、編內工作的本質是服務人民。不管是公務員編制還是事業單位編制,體制內的工作者在本質上都是行使國家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在中國,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意義是服務人民,而不是為政府創造營利價值。編制內以集體為價值單位,員工服從于集體,既然無法用創造價值來衡量單個員工工作價值,那自然也就不存在KPI考核的說法。換句話說,只要老實完成本分工作,自己不作死,不想著打擦邊球轉灰色錢,就能一路做到退休,不存在被辭退的丁點風險,這就是“鐵飯碗”。

有個一起公考的學員曾經分享過他的故事,“我的父親是一名在體制內工作了快30年的公務員。高考的時候,父母想要我考軍校、考老師、考醫生,我拒絕了,因為不想這么無趣的過一輩子。畢業了,在獨資外企成為一名工程師,開始獨自闖蕩。幾年的工作,好像也并不是那么開心,發現在企業里自己能力并不是那么突出,抬頭看見的未來也就是那么遠。后來我覺得父母說的公務員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就算不能飛黃騰達,至少穩定不愁。考公上岸后,覺得父母說的話不全是老古董,有的東西只有經歷過才知道好。以后如果讓我告訴孩子未來干些什么,我還是把考公作為最基本的推薦”。
現在考公、考編的主力軍都是90后,而這部分考生的父母大多是六七十年代出生。他們成長于改革開放時期,見過計劃經濟的尾巴,看過市場經濟的繁榮,但是不管世道怎么變,他們始終堅信單位才是最好的!。記得我的父親說,“那個時候,好多人都下海去闖蕩了,有的成功當上了大老板,有的灰溜溜的回了家。有能力的人當然有,更多的還是淹沒在海里,下海哪有那么容易。”過了這么多年,我的父親始終這樣認為“在單位工作才叫工作,在企業工作就是打工,哪怕工作的是個世界五百強”,而今年疫情報道的各種失去收入來源的工作更是給父親的觀念加上了強有力的論據。
知乎有個著名的梗,“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似乎每一個知乎人都是精英人士,年薪不過百萬都不好意思在知乎說話。但是事實上,90%的人都是普通人,而普通人來說,中國特色的編制內工作永遠是最好的工作。為什么父母總是認為“編制”好,本質上說是源于對孩子最基本的了解和愛。對大部分的父母而言,孩子能夠飛黃騰達、日進百萬,成為高大上的科學家又或是敲響納斯達克上市鐘的CEO固然是值得期望的,但是能夠安安穩穩、不愁吃穿、有份經濟來源更是最基本的期待。而恰恰,編制內的工作能夠滿足父母對孩子最基本的要求。
“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父母對孩子的認同永遠是最真實的,多聽聽父母的話,不是一件壞事。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342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