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三月三民俗手工繡球(繡球圓糖虎頭鞋)
發布時間:2024-06-30閱讀(19)
再過兩天就要過年了,縱使世事變遷,時光流逝,有的年貨,依然固守著它本來的模樣,讓人一看到它,就想起了童年的味道。
它可能是米花糖在手里黏黏的感覺、也可能是桌上蜜餞香甜味道,或者是和小伙伴們在爆米花機旁等著那一聲巨響的激動……
最浪漫年貨彌渡繡荷包

秦蒙琳 攝
“小小荷包,雙絲雙帶飄,妹繡荷包嘛掛在郎腰;小是小親哥,等是等著我,不等情妹嘛,要等哪一個;荷包繡給小哥戴,妹繡荷包有來由。哥戴荷包街前走,妹有心來哥有求。”這段歌詞,對于熱愛花燈民歌的人一定不會陌生,這就是誕生在《小河淌水》的故鄉、花燈之鄉——彌渡的經典花燈民歌《繡荷包》,這首歌曲在云南乃至全國樂壇都享有盛名。歌詞里唱到“情妹”繡出的“彌渡款荷包”是什么樣的?

秦蒙琳 攝
近日,記者走訪了彌渡縣十大民間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走進合作社理事長成平家的小院,家里人正在忙碌著繡制荷包。“大多數人都從我家領材料回去,自己在家中繡,繡好后又交到合作社統一銷售。馬上要過年了,不少人家都喜歡買上一對荷包或繡球掛在客廳,為家里帶來一份喜慶。有的買了送給親朋好友,表示新年的祝福。”成平說,彌渡縣十大民間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繡的荷包有大小兩種,大的每個50元,小的每個30元。
最特別年貨富源魔芋

蔣瓊波 攝
今年曲靖市民的家里,有一樣年貨很特別,那就是魔芋系列美食。富源,是全國最大的魔芋基地。在這里,魔芋做的美食那就多了去,是曲靖人逢年過節不可缺少的零食。
今年,昆明至深圳G2924次“曲靖號”高鐵文化旅游列車開通,動車上,“魔樂多”魔芋膳食纖維即食零食,采用魔芋精粉精制而成,麻辣、泡椒、五香等多種口味,讓廣大乘客吃過難忘。“我們準備在高鐵上長期投放,讓云南人出去也能吃到家鄉的味道。” 生產商負責人趙有能說。
最可愛年貨彌渡圓糖

秦蒙琳 攝
圓糖其實是米花糖的一種,是把米花和糖融合后做成圓形,故而叫圓糖。距離春節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家住彌城鎮吳家營的孫家祿一家就為圓糖的制作忙碌起來。

秦蒙琳 攝
在彌渡,制作圓糖已有上百年歷史,其中吳家營村制作的圓糖在彌渡最負盛名。據老孫介紹,吳家營自古以來就有做米花糖的傳統,最多時全村少說也有50多家做米花糖,春節前的一個多月更是全村家家戶戶都做圓糖。做米花糖是祖傳的老手藝,他的父親就做米花糖,他的爺爺也做。
“現在彌渡市場上賣的大多數圓糖都是我家做的。”老孫說,最近幾年,還有商販把圓糖賣到了北京、廣州等大城市,很受大家的歡迎,銷量還在年年增加。
最甜蜜年貨麗江蜜餞

木曉雯 攝
一個納西四合院,一口放在火爐上的大鍋,兩位納西老人不急不慢地站在鍋邊攪動著棍子,特有的蜜制果香味隨風穿過房門,飄出院子,順著古城的小巷飄去……
位于麗江古城普賢寺旁邊的麗江傳統蜜餞店,日復一日地進行著這項關于果蔬的甜蜜事業。20余種麗江納西傳統蜜餞,在這里成了麗江特有的味道。年關將至,不少本地人來店里挑選著自己喜愛的蜜餞。
傳統納西人家一直都有做蜜餞的習俗,在春節期間用自家做的蜜餞招待親朋好友,在堂屋前的四方桌上,年節里都會擺上由蜜餞、瓜子、水果等拼成的糖桌,吃完了繼續添上。不少80后的記憶中,春節拜年除了能拿壓歲錢,每家桌上的蜜餞儼然也是徒步走村拜年的動力。

木曉雯 攝
明崇禎十二年早春的一天,土司木增在解脫林設宴款待遠道而來的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宴席上,徐霞客對這異鄉的饕餮盛宴倍感驚異的同時,尤其是對迎賓禮“三疊水”中那一盤香味撲鼻、色澤鮮滑、酸甜可口的蜜餞贊不絕口。
在麗江當地習俗中,每當結婚、蓋新房、擺滿月酒等喜事時,主人家都會親自采摘最新鮮的水果蔬菜,用麥芽糖精心制作美味可口傳統的蜜餞,招待前來道賀的親朋好友。
最響亮年貨沾益爆米花

網絡截圖
在沾益,過年時老人們總喜歡去老式的爆米花機面前轉悠。如今雖然已經有微波爐等各種炸爆米花的技術和機器,但沾益小河底農貿市場內,還是有老式爆米花機。
只見爐火上架著黑乎乎像大炮一樣的爆米花機,師傅一邊拉著風箱一邊搖動著,隨著“嘭”的一聲巨響,一團白煙升騰而起,熱騰騰香噴噴的爆米花便裝滿了口袋,誘人的香氣讓口水噴涌而出——這是很多80后兒時美好而有趣的記憶。

網絡截圖
這種傳統的爆米花機就是“大炮手搖爆米花機”,而用老式爆米花機制作爆米花也被形象地稱為“崩爆米花”。 “給我炒一鍋!”一聲令下,師傅搖動著漆黑的爆米花機,“嘭!”的一聲巨響,“崩爆米花”就炸出來了。帶著濃濃的兒時味道,很多人家都要來一鍋,用塑料袋密封后帶回家慢慢享用。
最有愛年貨昆明虎頭鞋

作為離昆明呈貢新區最近的一條鄉街子,年前的龍街,無論是對周邊的村民還是主城區的居民,都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趙芝芳坐了近一個鐘頭的公交車,才從王家營村來到龍街。她是來擺攤的,售賣手工縫制的“虎頭鞋”“小魚帽”“小白兔鞋”“虎頭帽”。所有花樣、縫制的手法都是從奶奶輩兒傳下來的,或許更早。“過年要給娃娃買新衣新鞋,穿虎頭帽虎頭鞋,寓意讓小娃娃平安長大,小白兔鞋嘛,主要是有了盼娃娃乖乖聽話的意思。”說到“小魚帽”,趙芝芳抖了抖帽子后沿像是魚擺的部分,“我們都是生活在滇池邊的人,祖上都是漁民,做這種小魚帽,是為了能年年有魚(余)。”
耍龍耍獅、扮八仙踩高蹺,這些民俗活動一個都不能少

踩街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誕生于中國隋唐時期,最早是春節期間百姓自發聚在一起,載歌載舞相互慶祝,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多種形式的踩街風俗。“在元代與明代,昆明曾有兩次大的人口遷移活動,大量屯軍的到來,將下江文化帶來了。這種文化一直影響到現在,最直接的一個民俗活動,就是踩街。現在在昆明城區不多見,但在晉寧、安寧等縣(市)區,踩街是春節期間一項非常熱鬧的民俗活動。” 昆明民俗文化研究者葉鑄介紹,“踩街,越熱鬧越好,這樣才會將越多的福氣帶回家。”
在這場盛大的民俗活動中,要耍龍耍獅,要扮八仙踩高蹺,要劃“旱船”、顛毛驢、扮大頭娃娃……“踩街過程中還穿插著故事情節,而這些劇本,都是早年昆明兩次大的移民潮中,從中原、江南傳來的。”
徐仁安,徐家第五代彩扎龍獅傳人,踩街用到的龍獅、毛驢、旱船他都會制作,每年過年前幾個月,他都會收到大量訂單。這些訂單不僅來自于昆明周邊縣區,也來自云南各州市,也來自河南等省份,甚至還有來自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的訂單。
除了彩扎龍獅,徐仁安也有一直屬于自己的花燈隊,眼下盡管由于隊員居住分散而暫時停止演出,但在以前,徐仁安的花燈隊在官渡甚至周邊縣區都非常出名,“過了初三,先在自己村里唱春臺,也就是花燈,都是傳下來的本子,比如《踩連廂》《三星賀壽》等,如果其他村子有需要,他們要提前跟我定好時間,我領著隊伍過去,有時候一唱就是好幾個鐘頭。累,但是看著臺下村民樂樂呵呵的,特別滿足。”
在昆明,像徐仁安所帶領的這樣的業余花燈隊伍,不完全統計,有1200支左右。春節期間,他們將在昆明各個縣區、村落,搭臺唱“花燈”,一種融合了昆明本地民歌小調、吹腔、京劇的地方戲曲,它起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時候的民間“社火”活動。
整合:翟芯冉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48763.html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