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6-30閱讀(14)
電影《美麗人生》解讀
導演:羅貝爾托-貝尼尼
主演:羅伯托·貝尼尼/尼可萊塔·布拉斯基/喬治·坎塔里尼/瑪麗莎·佩雷德斯
地區(qū):意大利
上映時間:1997

美麗人生
一、主題
片子歌頌了美好生活、美好的愛情,甚至在逆境中,人們都不失幽默的本色。這讓每一個悲觀厭世的人從中受到了鼓舞,增添了生活的信心;讓不懂世事的孩子永遠只知道人生無處不美麗,所有的厄運不過是一場必來的游戲?;噙@樣做,讓灰色的人生發(fā)出了美麗的光彩。整部影片就像是一個回味雋永的人生寓言富含著感人的主題、深刻的哲理。

二、風格
本片是喜劇風格與黑色幽默手法的完整統(tǒng)一與絕妙應用。他充分探究了電影藝術風格的多樣性,為繁榮電影手法做出了自己獨到的貢獻。

本片的前半部分是喜劇,充分運用了喜劇的假定因素,一些細節(jié)和情節(jié)的編織讓人忍俊不禁,幾乎每一個場景都有著貝尼尼風格獨特的戲劇演出。而這種喜劇的場面所延伸、發(fā)展之處則是影片中最為出色的童話式場面。

他首先是一個個出人意料的細節(jié)——在劇院里,甚多不看舞臺,而是緊盯著坐在高處包廂里的朵拉,嘴里念念有詞,結(jié)果仿佛是意念的感應,朵拉果然轉(zhuǎn)過頭來,使基多看了個夠;在雨中,基多從劇院“劫走”了朵拉,汽車又一次壞了,基多把朵拉帶下汽車,接著像變戲法一樣在朵拉腳下鋪出一條長長的紅地毯;在一幢房子門前,門鎖著,基多雙手合十,嘴里念著“圣母瑪利亞”,結(jié)果上天果然掉下一把鑰匙……還有那頂召之即來揮之即走的帽子等,很快就讓基多與朵拉一見鐘情、心心相同。在基多最后帶走朵拉那場戲中,童話似的場面和童話式的結(jié)局完美地結(jié)合成為一個美麗的高潮:基多騎著那匹綠色的大馬走進了飯店大廳,而在頃刻之間,朵拉也已躍上了馬背,這種“白馬王子”式的場面使在場的賓客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

后半部分描繪的似乎是一個“不可能發(fā)生的故事”,同時也極有可能破壞本片在風格上的完整性。因為他要講述的是一個與“二戰(zhàn):時期納粹大屠殺相關聯(lián)的故事,而這種故事往往與黑暗、恐懼還有死亡的陰影相伴隨。但貝尼尼卻以出色的喜劇天才,以喜劇、童話和寓言式的風格將兩個部分統(tǒng)一于一個整體。

首先,它確立了影片的主旨——不講“二戰(zhàn)”猶太人的命運而是在講人生的態(tài)度;其次,為了不使同被關入集中營的兒子感受到恐懼和死亡的陰影,他讓劇中的這位猶太人父親編出一個關于游戲的故事,就像是一個美麗的神話,保護著小主人公約舒亞的童心在這個世界最殘忍的地帶始終充滿著歡樂。這神奇的一筆在升華了本片主題的同時也保持了本片在本片在風格上的完整,仍然是喜劇,仍然是幽默,只不過前面加了兩個字“黑色”。

何為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重要的文學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編出來一本短篇小說集,收入12個作家的作品,提名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詞即由此而來。它是60年代美國小說創(chuàng)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進入70年代后,“黑色幽默”的聲勢大減,但不時也有新作出現(xiàn),在美國文學中至今仍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它的主要作家有約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馬斯·平欽、約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魯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納德·巴塞爾姆等。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4981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