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24-06-30閱讀(13)
“藍天白云祥,
綠蔭鶯歌亮。
溪水吻柳影,
田園栽種忙。”
2020年5月15日,應仿古體新詩研究會河南分會潘全堂、趙春然二位會長和鳳凰新聞平臺澠池生活吧主編上官英敏的邀請,我縣作家韓青等文學愛好者一行11人,參加了他們聯(lián)合組織的初夏采風活動。
采風團按既定路線,奔赴澠池縣西部,一日之內(nèi),先后走進蘇秦故里—九龍山莊—周家山村。
蘇秦故里澠池縣張村鎮(zhèn)蘇秦村,2018年被國家住建部等五部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分別命名為“中國傳統(tǒng)村落”和“河南省歷史文化名村”。該村是我國戰(zhàn)國時代“縱橫家”蘇秦的故里,具有1000多年的歷史。該村文化積蘊厚重,素有“雪泥鴻爪龍耳寺,崤函古道蘇秦村”之稱。
蘇秦書院是代表該村古代文化的標志性建筑。小院內(nèi)共有四座房舍:文武閣、菩薩堂(這兩座建筑建于清代,距今288年)文武閣上下兩層,下層為過街樓,上層民國前供奉孔子和關公。故有“文武閣”之稱。
菩薩堂,供奉的是觀音,則稱菩薩堂。面西的大禮堂,和西廈房是民國時蓋的,距今也100余年。書院是民國初年開始做學堂的,可以說這里是蘇秦村走向文明的搖籃。我們置身其中,不僅為它雕梁畫柱的古色古香所嘆服,更仿佛沉浸在一代代蘇秦學子“錐刺股”的瑯瑯書聲之中。
李氏宗祠和另一處四合院也是按照原來的建筑風格恢復的。房脊上的五脊六獸,栩栩如生;鏤花窗戶,明柱長廊,氣宇軒昂。我們無不為祖國古代建筑藝術水平的高超贊嘆!
我們還在這個村子里看到了十幾處老宅,透過它們破舊的外表,體味其中歷久歲月的滄桑……
然今日蘇秦村,屋舍儼然,綠樹掩映,紅燈高掛,村民安居,欣逢盛世,毫無疑問,這里一天天都在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因為下一站,我們只得懷揣著希望和期待離開。















【仿古體新詩】
初夏訪蘇秦故里
潘全堂
碧水映藍天
綠樹掩古村
巨石笑迎客
喜鵲接友人
過街樓閣話文武
昔日書院談蘇秦
明清老宅
風骨猶存
盛世祥光
戶戶盈春
鶯歌燕舞新時代
躍馬揚鞭闊步奔







澠池縣九龍家庭農(nóng)莊位于張村鎮(zhèn)荊村九龍觀小山村,占地380畝,隨著時間,慢慢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現(xiàn)今人們感受田園生活的自駕游景點。這里800米海拔, 氣候溫潤,土質肥沃, 石頭縫里長出來水果,味道純正,口感極好。桑葚、水蜜桃、白蟠桃、黑桃、秋桃、冬桃、珍珠杏,等等, 一年四季,四季不斷,幾乎月月有。
在我國,桑葚古已有之。先秦《泮水》:“食我桑葚,懷我好音。”《本草新編》有“紫者為第一,紅者次之,青則不可用”的記載。據(jù)介紹,桑椹中含有多種功能性成分,如蘆丁、花青素、白黎蘆醇等,具有良好的防癌、抗衰老、抗?jié)儭⒖共《镜茸饔谩?/p>
“參差紅紫熟方好,一縷清甜心底溶。”在九龍山莊,初夏時節(jié)的桑葚給我們留下了一串串甜蜜的回憶。


張村九龍桑葚甜
文/韓青
風吻碧樹長天藍
張村九龍桑滿園
果實累累枝頭彎
入嘴即化比蜜甜
采摘園里親體驗
賽過天堂活神仙
嫦娥若到此處游
留戀人間不思返




九龍山農(nóng)場采風行
文/趙春然
九龍騰飛藍天高,
樹木蓊郁艷陽照。
驅車緩行盤山路,
五月鄉(xiāng)村風光好。
桑椹甜,任品嘗,
男女老少樂陶陶。
社會主義新農(nóng)場,
致富喜奔康莊道!













九龍山農(nóng)莊之歌
文/李樹云
九龍山上九龍飛,
霄降五彩鳥成群。
石縫長出搖錢樹,
荒坡變成聚寶盆。
云起峰巒虎嘯月,
霧籠溝壑鳳鳴晨。
窮富二字非天命,
事在人為卻是真。




九龍山農(nóng)莊之歌
文/李樹云
石頭開花草唱歌,
黃土變金金滿坡。
錦魚嬉水荒山頂,
鳳凰起舞蔓溝壑。
熟讀春秋月如冰,
勤唸富經(jīng)日似火。
窮富自古非天命,政策才是真彌陀。



初春時節(jié),從各新媒體公眾號看到,澠池縣城鄉(xiāng)接合部環(huán)境衛(wèi)生集中攻堅暨農(nóng)村人居環(huán)境集中整治月活動蓬勃開展 ,各鄉(xiāng)鎮(zhèn)村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掀起了人居環(huán)境整治的熱潮。
澠池縣英豪鎮(zhèn)周家山村,走在前列,抓得實,做得好。今天,我們慕名而來,來到神往已久的周家山。
村村通,縮短了村與村之間的距離,水泥大道,平整如砥。一路走過,大路兩旁,本鄉(xiāng)本土的瓦片、磚塊、碎石塊或拆除的舊建筑材料,經(jīng)村民巧妙構圖,建成花墻,鏤空圖案令人耳目一新!土屋民房、山墻上有的鑲嵌了一個 “家”字,有的用金黃的玉米穗做底,中間嵌入“豐”字,有的花墻,嵌入“五谷豐登”,有多座民房連接的,設置了一道文化墻《建設新農(nóng)村 倡導新生活》,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村民建設新農(nóng)村的美好愿望。
村子中央,建起了小游園,小橋、水車古樸典雅,陶罐、磨盤、石滾點綴其間,圍墻上一溜“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大字,鏗鏘有聲,耐人尋味。
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普通鄉(xiāng)村,名聲遠揚。成了全縣矚目的亮點,也成了周末舉家參觀的新農(nóng)村景點。周家山村,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找得到回憶、記得住鄉(xiāng)愁”,給人留下無盡的思念與回想。
























參觀周家山
潘全堂
(一)
龍騰盛世仙境孕
濃蔭深處桃花源
雞犬相聞無喧囂
汗?jié)蔡飯@樂怡然
(二)
一溝三圪塔
諸姓親一家
漢回脈相連
同心栽富花
(三)
昔日周家山
亂石溝壑連
崎嶇羊腸道
草瘦低炊煙
而今周家山
地覆又翻天
公路盤旋上
美名不虛傳
濃蔭掩屋舍
農(nóng)家樂神仙
喜逢政策好
富路走得寬
鳥雀歌嘹亮
繁花逼人眼
游客頻頻訪
留戀不思還
注:澠池縣英豪鎮(zhèn)周家山行政村,由周家圪塔、崔家圪塔、趙家圪塔和東溝四個自然村組成。東溝自然村為該鎮(zhèn)回民聚居區(qū)。

陳旭,河南澠池人。1949年4月生。1969年元月參加教育工作。原澠池高中黨支部副書記、河南省特級教師。1983年4月評為部級勞模。篤信“以教為職業(yè),僅是教書;以教為事業(yè),方為教師” 。從教期間,寫了100多篇教育隨筆、教學論文。其撰寫的《燭之武退秦師》教學設計,被人教社選入全國高中語文教師教學參考用書。退休后筆耕不輟,熱心公益事業(yè),用腳步、文字、圖片記錄山川、城市與人,用鏡頭記錄“仰韶圣地,醉美澠池”。在各級自媒體平臺和紙質媒體發(fā)表文章200余篇,攝影澠池環(huán)衛(wèi)凈化車《誰持彩練當空舞》刊發(fā)在新華社“尋找中國之美”。
責編:王曉亮
供稿:陳旭
審核:上官英敏
編輯:王菲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0300.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