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為什么漢代不能穿鞋(為何走路不摔跟斗)
發布時間:2024-07-17閱讀(23)
古人一直崇尚“寬袍大袖”的著裝,但長袍卻一直拖到了地上,卻對走路造成困擾。古人走路時為何不會摔跟頭?難道他們有自己獨特的“防摔神器”?沒錯,今天小編就來為您揭秘古代最有趣的“防摔神器”。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子曰:“君子正其衣冠”,孔子對服飾穿著配套上是頗為重視的,他將一個人服飾穿著方式作為標準,用于標定一個人能否立足于上流社會。正是因為如此,飽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古人也會對衣冠穿著十分重視,甚至將其視作君子與小人的分界線。漢朝奉行儒家之術,對于衣冠服飾的講究更是如此,故此在春秋戰國時期衣冠的基礎上,漢代人的衣服更加奢華艷麗。但問題也隨之出現,衣冠的花樣性增加,其厚重程度也必然增加,寬袍大袖的衣服樣式令人感覺到了“美”的代價。

漢代貴族的服飾皆為拖地的長袍,因此一旦走起路來,必然會踩踏到袍服的邊緣,造成身體重心不穩摔倒,想必不少穿過長裙的女孩子應該有過同樣的經歷。在影視劇演繹中,我們能夠發現,皇帝與貴族在出行時,往往需要被宮女、太監攙扶,以免摔倒后威儀盡失。但另一個問題是,攙扶貴族的宮女、太監們也都是寬袍大袖,她們為何不會摔倒呢?由此可以推斷,漢代人一定擁有自己特殊的防摔辦法。

考古專家們雖然推斷出該結論,但是漢代人防摔的辦法究竟是什么?他們卻無從得知,甚至沒有辦法加以推測。究竟該從何處入手研究?考古專家們在查閱史籍資料后莫衷一是,并未形成統一的意見,因此該問題也一直被擱置,想要破解謎團,很顯然是不可能。凡事都存在真相,只是真相的到來可能會遲到,一次著名的考古活動,為解決古人防摔的問題帶來了曙光。

1971年底,湖南省軍區醫院在當地一個叫馬王堆山坡地附近進行施工,準備于此處地下建造小型醫院,卻在意外之中發現了一座古墓。湖南省博物館的考古學家立即來到馬王堆現場,對該古墓展開搶救性發掘工作。經過數個月的發掘,考古專家們發現該墓葬為西漢時期的貴族墓葬,因其出土于馬王堆,故此命名為“馬王堆墓葬”。馬王堆古墓中珍寶無數,包括大量的金器、銀器、玉器、漆器、絲織品等,竹簡的數量也尤為可觀。尤其是一具名為“辛追夫人”的濕尸,更是令世界考古學專家們震驚。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馬王堆古墓進行清理時,考古專家們發現了一件特殊的文物,它就是一雙鞋子。如果從常理來看,在古墓中發現一雙古代鞋子,的確不算是稀奇事件,然而考古專家們卻并不這樣認為,相反,他們還細心發現了鞋子的怪異之處。此次在馬王堆出土的怪鞋,出土于馬王堆一號漢墓內,根據款式劃分來看,它就是就是雙尖翹頭的歧頭履。

岐頭履在古代亦被稱為"分歧履",其外形有別于其他鞋子,其前段增設一種特殊的“鞋翹”。鞋翹的設計方式絕非中國獨有,卻是我國古鞋的代表性特征。古代男鞋與女鞋都存在翹頭,相互以“男方女圓”為區別。鞋翹的出現,不僅僅是美觀的問題,更擁有實用功能。眾所周知,尖銳的鞋尖在觸碰袍服時,往往很難將其向上撩起,相反,擁有鞋翹的鞋子卻完全不同,它可以大面積遮擋袍服,令其與地面產生一定距離,從而杜絕摔倒現象的發生。

談到這里,我們不得不承認古人的智慧,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祖先為我們積累了生活的經驗與啟示,值得我們后人尊重與崇敬。
參考資料:《祖先的智慧》陜西出版社出版 黃正著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310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