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7-17閱讀(22)

各位小伙伴們有沒有想過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日常所穿的鞋子在歷史上是如何一步步轉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呢?
或者也可以說,現代鞋子的老祖先們到底長啥樣?
作為一個興趣廣泛的不正經小編,今天就為大家聊聊。
鞋履在古代被叫做“足衣”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形態,實際上也是每個時期生產力的代表。
所以鞋履不僅僅是一個生活用品,也成為了研究古代生產力和社會文化的一個典型。
遠古時期
在遠古部落時期是沒有鞋子這個概念的,那時候大家都是光著腳,唱著歌,傻呵呵地去追野獸。
經常因為不小心踩到一些尖銳的東西或者毒蛇之類的,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后來一些聰明的原始人就把一些野獸皮用細條綁在腳上來護腳,大伙一看這個方法不錯,于是也紛紛開始模仿。
當然那時候因為野獸皮很珍貴,能穿的起這種“真皮鞋”的人也是寥寥無幾。
但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舉動,在歷史學家眼里,可是代表著一個文明的開始。
就像前些年一些鄉村“殺馬特”造型代表著“非主流”文化一樣,你的一言一行說不定就是一個另類“文化”的開端。
據歷史學家考證,我國最早出現的一雙鞋子(也是世界上最早)是距今4000年左右在新疆樓蘭孔雀河出土的羊皮女靴。

之所以說是最早的鞋子是因為,這雙鞋子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這已經接近于現代意義上的鞋子了,所以也被稱為世界第一靴。
商周時期
商周時期鞋子也被稱為屨(jù),由于當時人們已經普遍掌握了一些絲織技術,絲織物和紡織物也比較流行,所以鞋子的做工和樣式也比較講究了。
據《周禮天宮》記載,有一種官職叫“屨人”就是專門負責管理宮廷人員的鞋子穿著事宜。可見那時候的衣冠文化已經很成熟了。

到了戰國時期“屨”也逐漸被“履”所替代。戰國時期中國已經開始種植棉花,履一般都是棉布和絲織品做成的。
最著名的就是我們小時候學過的寓言故事“鄭人買履”
這也從側面驗證了戰國時期的手工業已經相對很發達了,不然也不會出現專門賣鞋子的商鋪。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
這一時期鞋子的制造工藝也更加的豐富多彩了,不僅有皮鞋,絲綢鞋,還有木鞋,草鞋等。
那時候的木鞋和草鞋可一點都不低端,還成為了一些當時上層人士的最愛。
比如當時的游俠,隱士都愛好穿草鞋,“竹杖芝鞋輕勝馬,一蓑風雨任平生。”這里面的“芝鞋”就是草鞋的意思。
還有那著名的“謝公屐”因為李白的《夢留天姥吟留別》中寫到“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也是廣為人知。

那時候的“謝公屐”就有點像如今的人字拖了。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時期是中國鞋服文化發展的頂峰,鞋這個稱呼才真正開始出現。
隋唐由于文化的開放性,一些北方胡人的打扮也開始在社會上流行。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胡人穿的鞋子“烏皮六合靴”當時在整個朝廷風靡一時,后來官方正式宣布,納入為官員的標配。

這跟現代正式場合大家都要穿黑色的皮鞋頗為相識,那時候的烏皮靴長的跟現在的皮鞋也有點像,可以說是現代皮鞋的始祖吧。
宋,元,明,清時期
宋,元對于鞋子的穿著延續了前朝的風格,官員穿靴,一般的人穿布鞋,草鞋等。
到了明清時期,開始對鞋子的穿著有了非常嚴格的規定了,什么樣的場合要穿什么樣的鞋子,都有明文規定。
文武各官及士可以著靴,而平民、伶人、仆從等不能穿靴。
官員穿的鞋子必須染成黑色,俗稱“皂履”。
這一時期女性鞋子出現了著名的“三寸金蓮鞋”,這也是舊時“纏足”這一對女性迫害的文化陋習表現。

另外清朝時滿族也出現了一種“花盆鞋”也就是我們日常看清宮劇里面出現的那種。

民國到現在
民國時期底層人民大部分都是穿布鞋,還有一些貧窮的人則是草鞋。
這一時期一重要的標識就是西方的制鞋技術開始傳入國內,在上海等一些發達地區開始有了手工皮鞋的制作,當時很多達官貴人,時尚男女都喜歡穿這種皮鞋出入各種交際場合。
女性鞋這塊,隨著纏足這一陋習的廢除,很多女性開始穿起了一種皮底,綢緞面的繡花鞋。

到了現代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制鞋技術也越來越多樣化,各種工藝和新型材料的運用讓鞋子也越來越有個性了。
也就是現在大家腳上穿的這些樣子了。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