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路易十四紅色高跟鞋(路易十四最愛穿紅色高跟鞋)
發(fā)布時間:2024-07-17閱讀(29)

說起鞋子,沒有人會覺得陌生。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來它。就在不遠的之前,臨行的游子,行囊里也總會有媽媽給納的千層底布鞋。它就像一艘船,載著我們走向遠方。



成語中也有“削足適履”“鄭人買履”等許多與鞋子有關(guān)的故事。似乎,鞋子除了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之外,還蘊含著許多與文化相關(guān)的情感。
1
清明節(jié)和一雙柳樹做的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shè)下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也受到連累,流亡出走。重耳在流亡危難之時,有一次餓得沒飯吃,都快餓死了,介子推把自己腿上肉割下來煮熟給重耳吃,救重耳一命,據(jù)傳重耳感動地要好好報答介子推,但介子推并不求任何報答,只希望重耳日后成為一位‘清明’的國君。


有人給晉文公出主意放火燒山,留一條路出來逼他出來,結(jié)果他還是不出來,大火過了以后,搜山去找,結(jié)果找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背靠著一棵大柳樹燒焦了,在他身后的大柳樹里面有一個洞,從那個洞里面找出一封血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臨走,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jù)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lǐng)著群臣登山祭奠,只見那棵柳樹死樹復活,他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而這一天,也就成了清明節(jié)的起源。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



2
長筒靴曾是英美船員
走私的標配
生活在氣候溫和的地區(qū),人們穿著單鞋、草鞋甚至拖鞋都不影響生存,可在寒冷的地區(qū)和戰(zhàn)場上,為了活命,鞋子就“長個”變成了高筒且暖和的靴子。
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士兵一直用皮靴保護他們的腳和腿。在一幅有二千七百多年歷史的壁畫上能見到這種鞋具,此畫捕捉了薩根王二世(公元前721年至公元前705年)兇猛的武士乘著戰(zhàn)車,擴充亞述帝國版圖的場面。畫面上所有的人都足登飾有花邊的皮靴。



幾百年后,古希臘的斯巴達戰(zhàn)士的鞋具更加富于想象——紅得耀眼的皮靴配著紅色短袖束腰外衣,其目的旨在遮掩傷口流出來的血液。這種紅皮靴很快在瘋狂的斯巴達青年中流行開來。
除了戰(zhàn)場上,這種皮靴在北亞也被大量發(fā)現(xiàn)。專家認為,早期皮靴中有許多被攜帶著越過白令海峽,進入阿拉斯加和北美地區(qū),被因紐特人和美國土著部落加以改造。



皮靴與其他鞋子一樣,其設(shè)計也隨著制靴者和穿靴者的需要和可供利用的資源在變化。生活在北極圈以上的因紐特人注意到,北極熊皮即使在最嚴寒的氣候下也不會凍結(jié)時,他們就用巨熊腿皮和熊掌制作皮靴。日本北海道的土著人曾用鹿皮做皮靴。而北美馴鹿和海豹的皮革則成了阿拉斯加近海土著居民制作冬用皮靴的最佳材料。為了制作最好的防水皮靴,薩莫耶德人使用了海豹皮,把帶毛的一面翻在外面。俄羅斯極東部勘察達爾半島冬天十分寒冷夏天則涼爽多霧,勘察達爾人用魚皮做成的皮靴在霜凍情況下穿,甚至,這種皮靴在饑荒時還可煮食充饑。



兩百多年前,英國海盜和早期美國商船上的一些成員,非常喜歡穿頂部很寬的高筒靴。除了上面說的原因之外,因為有了“高筒”,走私有價值的物品就很方便,才是他們選擇靴子更重要的原因。“bootlegging”,即“高筒”,后來成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禁酒時期的一個很流行的詞匯,因為當時那些穿高筒靴者常非法制作并銷售酒類。
3
貧民的木頭鞋
如何成饋贈元首的國禮
和走私者選擇鞋子的目的不同,人們最早穿鞋子,只是單純地為了生產(chǎn)生活。比如和風車、郁金香一道被人們譽為“荷蘭三寶”的木鞋。
木鞋同風車一樣,是荷蘭人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適應(yīng)地理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荷蘭大部分國土海拔太低,幾乎一半的土地浸泡在水中,正是由于這樣的條件,促使荷蘭人在幾百年前就發(fā)明了木鞋。



以前,貧窮的農(nóng)民買不起鞋子,又不能赤腳在結(jié)冰的地上走,于是就把木頭雕空制成鞋底厚實、鞋頭上翹的船形鞋,鞋內(nèi)填充稻草,可以御寒。這種鞋穿在腳上又舒服又暖和,于是木鞋就在荷蘭流行起來。許多荷蘭人,尤其是農(nóng)民和漁民至今仍有穿木鞋的習慣。據(jù)說腳穿堅硬的木鞋。在淤泥地行走特別輕巧利落。
在荷蘭,嬰兒出生后,父母要為小寶寶準備一雙小木鞋,以表示作為荷蘭人一生都要與木鞋為伴。荷蘭男青年談戀愛時,要設(shè)法悄悄量好女友的腳形與尺寸,親手送她一雙木鞋,刻上女友的姓名。在荷蘭,結(jié)婚時,丈夫把木鞋作為愛情的信物送給妻子,并親手為她穿上。木鞋還是荷蘭人日常生活中饋贈親朋好友的禮物,如果有人送你一雙你剛好能穿的木鞋,那就意味著你是他最尊貴的朋友。



很早以前,荷蘭王室有一條規(guī)定,凡是謁見國王的人,必須身著禮服足蹬木鞋,以示對至高無上的國王的尊敬和臣服。這雙木鞋,既然如此事關(guān)重大,那就要好好下功夫了。如今木鞋是荷蘭的“國粹”,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工藝品,是民族風俗文化的縮影。這些年來,木鞋為荷蘭創(chuàng)匯已逾億萬美金,已成為饋贈各國元首、政要的珍品。



還有一點,穿木鞋行走時,為避免松脫腳趾要稍彎曲,并帶動腳背、小腿部肌肉運動,腳底又不斷接受按摩,如今荷蘭人的平均身高居世界之首,也許和他們的祖輩穿木鞋有關(guān)。



4
迷戀高跟鞋的路易十四
當然,一雙漂亮的鞋子,是潮人必備的。就好像哪個女人沒有穿過高跟鞋,在當今的城市里,似乎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一樣。
高跟鞋最初由意大利人發(fā)明,不過,初衷并不是為了成全女性的愛美之心,而是為男士騎馬提供方便,因為高鞋跟可以緊緊抵著馬鐙,對騎馬者的腳形成保護。16世紀中期,隨著美第奇家族的凱瑟琳嫁給奧爾良公爵,高跟鞋傳入了法國,才漸漸成了時尚寵兒。



到了法王路易十四的時候,男人穿高跟鞋成為了時尚。路易十四身材矮小,只得穿上高跟鞋來烘托他的氣勢,據(jù)說他的鞋跟最高時竟然超過了10厘米。甚至,當時鞋跟的高度與人們的身份等級密切相關(guān),只有王室成員和貴族才能穿高跟鞋。1730年左右,歐洲貴族女性開始流行穿尖頭的高跟鞋,由于鞋跟變得越來越細,剛開始女士們穿著它只有依靠手杖才能行走。



同樣,在世界的其他地方,鞋子也是衡量一個人社會地位的象征。在古希臘,鞋子象征著奴役和自由之間的區(qū)別。奴隸是不許穿鞋的,奴隸被賣掉時,他們的赤腳上蓋滿了白堊或灰泥,因此他們被叫做“白堊人”。希臘的自由人不敢不穿鞋就上街,害怕被人當成奴隸。從歷史上來講,鞋子反映了財富,可以用來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甚至宗教信仰。例如二百七十年前,如果一個英國女孩穿了一雙牛皮鞋,就會被認為跟一個穿花邊高跟鞋的年輕女士很不一樣,哪怕她穿的皮鞋很精制。



除了質(zhì)地和樣式,鞋子的顏色也常常被用來象征權(quán)力。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接受教皇利奧三世加冕,成為羅馬帝國的皇帝,他穿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紅皮鞋,上面綴著黃金和祖母綠,與他鑲嵌著珠寶的皇冠相映成趣。紫紅色也是一種皇家鞋子的顏色,羅馬帝國初期,只有皇帝能穿紫紅色皮制的涼鞋,根據(jù)羅馬法律,誰要是敢于穿同樣的鞋子,就會遭到流放,失去所有的財產(chǎn)。



鞋子不僅能夠反映地位,而且也很能說明某位領(lǐng)袖的哲學思想。托馬斯·杰斐遜就任美國第三屆總統(tǒng),他足登結(jié)著鞋帶的牛津鞋登上總統(tǒng)寶座。“牛津鞋”鞋面很低,早在1640年就由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引進。但那時鞋帶還很新鮮,所以杰斐遜一出現(xiàn)便引起了轟動。杰斐遜并不想在時裝領(lǐng)域獨領(lǐng)風騷,他只不過是1785年到1789年任美國駐法公使時受到嶄新的革命精神的影響而已。
5
穿鞋不分左右腳
原來是為了區(qū)別黑白兩道
作為人類最早穿鞋的民族之一,中國古人曾經(jīng)創(chuàng)造過非常豐富的鞋文化。其中,有許多“鞋尖上的秘密”,更是讓人意想不到。
鞋子分左右腳,這是現(xiàn)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如果時光能回到100年前,鞋子分左右腳,還是頗為另類的現(xiàn)象。在幾千年的時間里,古人穿鞋始終不分左右。西方鞋子分左右出現(xiàn)于1818年的美國,中國第一雙分左右的皮鞋,誕生于1876年,由上海浦東人沈炳根試制成功。



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腳鞋”,也叫“直腳鞋”。古人的鞋子為何不分左右?可能與古代人忌諱穿顏色、款式不一的“鴛鴦鞋”有關(guān)。在古人眼里,兩只不一樣的“鴛鴦鞋”被視為不潔,賤民才穿。這點跟現(xiàn)代前衛(wèi)一族有意穿“鴛鴦鞋”以顯時尚可是完全不同。
左右不分的鞋子是不是很難穿?非也!古代制鞋的材料多較為柔軟,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動物皮也處理得很柔軟。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對寬松,尺碼比較大,不會有穿不上或是磨腳的現(xiàn)象。有意思的是,古鞋不講尺碼,只說鞋號,稱“腳第幾”。



在古代,與官匪都有勾結(jié)之人,民間俗稱為“黑白兩道”,其來歷便與“鴛鴦鞋”有關(guān)。古代鞋履等級區(qū)分嚴格,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連所穿鞋子的顏色都有嚴格規(guī)定。
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影響極深的北魏孝文帝曾在“服制改革”中即規(guī)定,鞋履的顏色“士卒百工無過綠、青、白;奴婢侍從無過紅、青,犯者問斬”。而對做買賣的生意人,西晉朝廷則規(guī)定,凡市儈必須一腳穿白鞋,一腳穿黑鞋,這種鞋就是“鴛鴦鞋”。這種一雙鞋分黑白兩只的現(xiàn)象,古人稱之為“黑白兩道”。由于商人多侫,喜官商勾結(jié),關(guān)系復雜,進而衍生出了現(xiàn)代含義的“黑白兩道”。
歡迎分享轉(zhuǎn)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448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