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慶親王的悲慘下場(和碩慶親王最后的)
發布時間:2024-07-17閱讀(12)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乾隆帝第十七子、也是最幼子出生,生母為皇貴妃魏佳氏;乾隆帝賜十五子名為“永璘”;永璘與皇十五子永琰同母。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二十四歲的永璘被封為貝勒,分府居住。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乾隆帝宣布將禪位給皇十五子、永璘的同母兄嘉親王永琰。次年,也就是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舉行禪位大典,把皇位傳給了已經改名為颙琰的嘉慶帝,以太上皇帝的名義退居后宮,暗中實際執掌國政。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帝乾隆帝壽終正寢;當天,嘉慶帝下旨:皇弟貝勒永璘晉封郡王,初封號“惠”,正月初七行冊封禮時改為“慶”,稱“多羅慶郡王”。

永璘晉封郡王后,并未出任有實權的要職,僅僅只是“內廷行走”;嘉慶帝深知這個同母弟“材質平平、不堪大任”,所以只給他晉封了爵位、而不加實際差事。
整個嘉慶一朝,永璘基本上遠離了朝政斗爭,過著富貴閑人的快樂人生,放肆玩樂、無憂無慮地度過了二十多年悠閑時光。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永璘患病,并很快病危,即將不久于人世。為了安慰即將離世的弟弟,嘉慶帝在親自探視永璘之后,將弟弟的慶郡王爵位晉封為慶親王,以便永璘去世后,其子可以襲封慶郡王(而不是降爵為貝勒)。
晉封慶親王數日后,五十五歲的永璘病逝,朝廷賜謚號“僖”,稱為“慶僖親王”;其子綿慜依例降襲慶郡王。
道光十六年(1836年)五月,第二代慶郡王綿慜去世,謚號“良”,稱“慶良郡王”。綿慜沒有子嗣,而其在世的兩個弟弟——五弟綿悌、六弟綿性都曾經有過失,失去了承襲慶郡王大宗的資格,因此道光帝以宗室儀順郡王綿志之子奕彩為慶良郡王綿慜嗣子,入繼慶郡王大宗,即第三代慶郡王。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第三代慶郡王奕彩獲罪被革除郡王爵位,永璘第六子綿性也因為“意圖奪爵”被革去不入八分輔國公爵位、發往盛京戍邊效力,無赦不得返京;永璘第五子綿悌起初得以“暫居本府、奉祀慶僖親王”,之后又因“與綿性聯銜上告、斷難諉為不知”的理由,被革去不入八分鎮國公爵位,降為三等鎮國將軍,永璘留下來的慶郡王位至此爵“暫行停襲”。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綿悌去世,也沒有留下子嗣;此時,永璘諸子中,只有第六子綿性尚在,且有后裔;但綿性因罪被發配盛京,失去了承襲爵位的資格。為了延續叔父永璘的傳承祭祀,道光帝特別下詔,以綿性長子奕劻為第二代慶郡王綿慜的嗣子,降等承襲二等輔國將軍爵位,以奉祖父慶僖親王永璘的祭祀。

襲爵這一年,奕劻才十二歲,奉旨入住前海西街的慶親王府,成為慶親王府第五任主人。
咸豐元年(1851年),咸豐帝登基后,要為諸弟安排王府居住,而慶王府的現任主人是二等輔國將軍奕劻,其爵位和府邸的儀制不符,不便繼續留居王府。于是,咸豐帝命內務府重新安排奕劻的居所,將慶王府轉賜給六弟恭親王奕?。之后,奕劻被轉遷到定阜街、原道光朝重臣琦善的舊宅中居住。就這樣,慶王府成了恭王府,并保留至今。
也許覺得占了族弟奕劻的祖宅,心里有些過意不去,咸豐帝在咸豐二年(1852年)加恩奕劻,給他晉升了六級爵位,由二等輔國將軍直封為貝子;另外,奕劻的生父綿性也被赦免,允許其從盛京遷回京師,隨同兒子居住。
即使已經復封為貝子,但奕劻依舊沒有什么實權差事,不過一個宗室破落戶而已,像這樣的遠支宗室,在京師內不知道有多少。
不過世事難料,在機緣巧合之下,奕劻結識了咸豐帝寵妃、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二弟桂祥,兩人一見如故,交情極好。
奕劻寫得一筆好字,桂祥每次和宮中的姐姐寫信溝通時,都由奕劻代筆;懿貴妃見信后,覺得書信字跡端莊秀麗、內容得體,便認為這個代筆寫家信的人是個有才學、有見識的俊杰,對其充滿了好感。后來得知代筆寫信的居然是皇家宗室貝子,懿貴妃更加看重奕劻,對弟弟與其交往之事很是滿意。

不過,終咸豐一朝,懿貴妃都沒能參與到中樞政事中來,而奕劻也沒能因此發跡,除了在咸豐十年(1860年),咸豐帝三十壽辰時加恩宗室,奕劻得以晉封為貝勒外,就沒有其他值得一提的事情了。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在避暑山莊駕崩,懿貴妃所出的獨子載淳得以即位,即同治帝。懿貴妃也母憑子貴,被進位為圣母皇太后,徽號“慈禧”。
奕劻因為之前結交慈禧太后之弟桂祥,從而得到了她的賞識和信任,在同治帝登基后逐漸被慈禧太后重用,擺脫了破落戶的生涯,慢慢接近了清朝的權力中樞,開始參與到朝政事務之中。
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同治帝大婚,奕劻被授命為全權操辦皇帝大婚典禮總辦。對于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奕劻賣力巴結、用心奉承,處處投皇帝、皇太后所好,大婚典禮被操辦得富麗堂皇、光彩無比,同治帝和兩宮皇太后對此贊許不已,也更加器重奕劻。
辦完這樁漂亮的差事后,奕劻被同治帝論功行賞、晉封郡王銜貝勒(這也是兩宮皇太后的意思),實授御前大臣。當初,奕劻的祖父永璘、伯父綿慜都沒能達到這個朝堂高度;奕劻由此真正地進入到了朝廷高層。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陽歷是1875年1月),同治帝因病駕崩,年僅十九歲,身后沒有留下子嗣。為了延續大統的傳承,兩宮皇太后緊急召見包括奕劻在內的諸王大臣,一番商議后,挑選了同治帝七叔、醇親王奕譞的次子載湉入繼大統,繼承皇位,即光緒帝。光緒初年時,奕劻仍舊以郡王銜貝勒、御前大臣的身份參與中樞政務。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前線清軍接戰不利、屢屢戰??;而輔政的領班軍機恭親王奕?雄心不再、遇事推諉。所以慈禧太后以“敷衍推責、應對失措”為由,將恭親王領銜的軍機處全員撤換,重新挑選了禮親王世鐸為新任領班軍機大臣,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奕譞則“共商軍務”,實際執掌中樞大權;這一次政局變動,史稱“甲申易樞”。

在慈禧太后更易中樞時,奕劻以郡王銜貝勒、御前大臣的身份接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再兼任海軍大臣;稍后,慈禧太后以光緒帝的名義,正式晉封奕劻為多羅慶郡王。就這樣,奕劻恢復了祖父永璘當年的王爵,并依仗慈禧太后的信任,進一步主持清朝的外交、海軍事務,成為了慈禧太后的心腹重臣。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時,正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壽,奕劻在戰爭正酣之時,大肆操辦“圣母皇太后六旬壽辰慶典”,耗費千萬,使慈禧太后的六十壽辰過得無比舒暢;慈禧太后事后重酬奕劻之功,晉封其為“和碩慶親王”。
奕劻祖父永璘當年的恩封親王爵位,原本已經三降至二等輔國將軍(獲罪再降),后人已經被踢出了宗室顯貴的行列;但因為奕劻的經營和巴結,七十年后,居然再次恢復了“慶親王”的名號,而奕劻的權力和地位,也達到了頂峰。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帝開始了“戊戌變法”,企圖“強國強軍”。但因變法的內容過于激進,光緒帝和“撤簾歸政”的慈禧太后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矛盾,最終導致帝后失和。而在帝后斗爭的最關鍵時刻,奕劻堅決支持慈禧太后,并協助慈禧太后發動了政變,扼殺了光緒帝發起的“百日維新”。
對奕劻在這一次激烈爭斗中的莫大助力,慈禧太后感激涕零、銘記在心。于是,在粉碎了維新派的反擊、軟禁光緒帝、重新“垂簾聽政”后,慈禧太后加倍重酬奕劻,授予其“親王世襲罔替”資格,即“鐵帽子王”。奕劻的“和碩慶親王”,是清朝第十二位、也是最后一個世襲罔替的親(郡)王王爵(晚清第三位恩封世襲罔替親王)。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太后攜光緒帝逃往西安,臨行前留奕劻在京師、與李鴻章一起負責和各國議和。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奕劻在《辛丑條約》上簽下了名字。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領班軍機大臣榮祿病逝,奕劻繼任領班軍機,兼財政、練兵事務,集中樞大權于一身。
宣統三年(1911年)年初,清朝宣布“立憲”,奕劻出任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當年八月,武昌起義爆發,清軍接連戰敗,在這種情況下,奕劻竭力主張啟用被黜回原籍的袁世凱,因此和以攝政王載灃為首的少壯派王公們產生了矛盾。
最終,袁世凱依靠北洋新軍的支持,順利入京執掌軍權,并接任內閣總理大臣,奕劻則退居弼德院,擔任總裁,從此不再關心朝廷的存亡,只求袁世凱保護自身家產和人身的平安。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陽歷是1912年2月13日),在袁世凱的不斷恫嚇和逼迫下,隆裕太后被迫舉行了清朝最后一次御前會議,頒布了皇帝退位詔書,清室就此遜位。
清朝滅亡以后,奕劻害怕被其他宗室王公尋仇報復,于是急匆匆地帶著家眷和財產離開了北京,隱居在天津租界內,依靠之前聚斂來的龐大家產,繼續過著富足奢華的生活。
1917年,奕劻在天津私宅去世,年八十歲。遜帝痛恨奕劻的喪權出賣朝廷行為,大罵:“奕劻收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斷送在他手里!”堅決不同意給奕劻賜原定的“哲”字謚號,而是寫下“謬、丑、幽、厲”四個字,讓內務府選一個“賜給”奕劻。
最終,在遜帝生父載灃等宗室大臣和師傅們的勸說下,遜帝才勉強賜“密”字給奕劻,作為他的謚號,并讓他的長子載振“襲”慶親王爵。

載振所謂“襲”慶親王爵之時,清朝已滅亡六年,這“和碩慶親王”的名號,不過自欺欺人而已,除了遜清小朝廷外,沒有人會當一回事。奕劻當年獲得的世襲罔替“鐵帽子王”資格,其實只有他一個人享用過。隨著遜帝退位、奕劻去世,“慶親王”名號也被歷史所淘汰,走入了歲月的塵埃中。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5761.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