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男士手工編草鞋(卻能讓人永遠記得來時的路)
發布時間:2024-07-17閱讀(20)

草鞋,最早始于夏朝,春秋戰國時期,王公貴族也時興穿草鞋。東漢以后,隨著農業的發展,人們大多腳著草鞋進行勞作,草鞋一時間成了勞動人民的專利。

于都當年也是草鞋流行圣地,轟動世界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從這里出發,而那時候紅軍們就是穿著草鞋一步一個腳印開啟了長征的第一步。

在六七十年代草鞋在鄉下最為流行,那時候穿一雙布鞋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老老少少們大多都穿著草鞋。

生活所迫,走上討生活之路
鐘師傅生于1951年,那時候家庭條件并不富裕。11歲時,只接受了三年教育便開始進入社會打拼,隨著父親一起養家糊口。

鐘師傅告訴我們,在他小時候,不僅要做地里的農活,還學習了編制草鞋、燒菜做飯,現在每逢周圍村民操辦紅白喜事時,廚房中必定少不了鐘師傅忙碌的身影。

過去除了平時跟著父親忙活自家田地,空閑之余鐘師傅還會去做些小工填補家用;在午飯后休息時,或者晚上、雨天不用勞作時,鐘師傅便在家編制草鞋,那時候,一雙草鞋只賣七八毛。
編制草鞋,選材料最關鍵
草鞋的編織材料主要是龍須草、稻草、麥秸和麻等等。現在編制草鞋的材料現在也比較少,屋外散落著鐘師傅老伴種植的麻。平常編制草鞋所用的材料都是鐘師傅仔細挑選的。

雖說大部分草鞋是稻草做的,但其工藝也頗有講究,先要將挑選出來的稻草用鐵耙去除稻草葉,然后用重5-6斤的圓柱形帶柄木錘反復錘打將其砸軟,其間還要噴水和翻轉,直至稻草質地變得柔軟堅韌。

繁復,但飽含鄉情的編制方法
編了一輩子草鞋,從搓草繩、搭鞋筋到草鞋底,一個多小時,一雙草鞋就能編織完工。
打一雙草鞋出來,需要進行一捻麻繩、二編鞋底、三織幫尾三道工序,而細化下來,則有搓繩、套被繩、打鼻、編草等八個步驟。其中,花費時間較多的是編鞋底。


很多人以為編織草鞋很簡單,實際上制作工序相當繁瑣。一開始要選用幾根比較結實的稻草,搓成麻花繩索作為經線,然后再開始編,再把稻草一根一根地編織進去。


“正搓反搓也是有講究的?!辩妿煾狄贿呎f著,一邊把草鞋耙固定在長條凳上,身上系上類似耕田時用在牛脖子上的腰綁,用搓好的草繩開始編織,“想要把草鞋編織得整齊漂亮,每根繩子都要拉緊,否則草鞋容易松散且不整齊?!?/p>


編制草鞋的工具也是跟著鐘師傅一家走過了七八十個年頭,布滿老繭的雙手,陳舊的工具,一雙雙精致的草鞋,50年的堅守。


編制過程的疼痛
“手疼得很,還長滿肉刺?!辩妿煾颠呎f道,自己年輕時一天能編好幾雙草鞋,現在速度沒怎么慢,但是手吃不消了,編上兩天就要休息幾天。他攤開雙手,小編看到被草繩磨出的粗厚老繭。

一個多小時編出一雙草鞋,只賣20塊錢。盡管如此,現在來找鐘師傅買草鞋的人屈指可數。

即將失傳的手藝
“沒人穿了,就算辦白事也基本不用了?!辩妿煾嫡f,現在很多青年人都沒看過草鞋,更不知道怎么編了,以后這門手藝要失傳了,“家里孩子都不愿學,又辛苦又掙不到錢,如果有人愿意學,我手把手地教。”

在這一雙雙草鞋中,沉浸了鐘師傅太多的回憶。在現在的美食展中,次次都見到了鐘師傅的身影,鐘師傅說道“我之所以去并不是為了賣草鞋,而是想向現在的年輕人展示草鞋,讓他們了解現在的生活不易,以前的祖先和紅軍們都是穿這樣的草鞋打下的天下”。

對于都人來說,草鞋還有著一種特殊意義
草鞋走出的長征
1934年9月8日,新華社的前身紅中社主辦的《紅色中華》報刊發了一篇報道《募集廿萬雙草鞋慰勞紅軍》,號召蘇區群眾在10月10日前完成20萬雙草鞋,“不要使一個紅色戰士赤足作戰”。
這是長征集結出發地的一幅特殊歷史畫面:家家戶戶打草鞋,母親做給兒子、妻子做給丈夫、未婚妻做給情郎……更多的蘇區群眾背著打好的草鞋趕到于都河邊,把草鞋送給途經的戰士。十月的于都河畔,紅軍戰士就是穿著一雙雙蘇區群眾親手編織的草鞋,踏上戰略轉移的偉大征程。

(圖片來源于網絡)
草鞋涉水方便,爬山更能防滑。一些紅軍戰士長征中爬雪山過草地,穿的就是它。在那個血與火交織的歲月,草鞋成為了連接故鄉和遠方的最強紐帶。

在于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的墻上有這樣一幅畫面:80雙草鞋組成的一幅中國地圖?!岸f五千公里長征,是戰士們穿著草鞋走出來的?!奔o念館副館長張小平說,“80雙草鞋代表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而中國地圖則寓意紅軍腳穿草鞋取得長征的偉大勝利,迎來了一個新中國?!?/p>

五十年堅守,五十年傳承,編制草鞋的路上,鐘師傅從未有過動搖。“正因為有了像鐘師傅這樣,堅守在傳統工藝文化道路上的傳承者,這些工藝才會被更多人知曉,喜愛,因而流傳下去。


從生活需求到技藝傳承,歷經歲月艱辛,由一株稻草衍生出來的感情,寫在人們的臉上,更刻在他們的心底。
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些可敬的民間工匠,仍然堅守著最后的文化傳統。我們也希望這些寶貴的民間工藝,能傳承不衰,后繼有人,就像貢江水一樣亙古不息,永遠流淌。

《匠心筑夢》——第三期
編輯:任性不失風范
部分圖片、紅色歷史故事來源于網絡
轉載自于都青年網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652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