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東北八大怪到底是什么(閑聊東北老東北的怪)
發布時間:2024-07-30閱讀(11)
早年間的個“悶兒”(謎語),說的挺招笑的。“有大有小,莊稼院之寶,有皮沒肉肚里有草,臉上有褶兒,耳朵不少。”,你猜謎底是個啥?
謎底就是關東人特有的御寒用具:靰鞡。

關東一帶十分寒冷,冬季的平均氣溫一般在零下三十度左右,高寒地帶無霜期僅有120天左右。又所謂“春脖子短”,在這里幾乎沒有春天的概念,冬季一過草剛泛綠夏天就來了,人們的夏衣還沒穿上幾天大,秋風一吹整個大平原便草黃葉枯,對于冬天還沒有啥意識呢大雪便撲天蓋地,這雪一下就是三五個月。
貨真價實的冷造就了東北人戰天斗地的堅忍性格,也開發研制出眾多新穎實用的御寒手段,靰鞡鞋是這里人們冬季里最主要的防寒用具之一。
靰鞡又叫烏拉,原本就是只有音沒有字的滿語。靰鞡現身民間的時候還沒有大頭鞋和棉膠鞋,后來這兩樣鞋有賣的了也不招東北人待見,大頭鞋太笨重,棉膠鞋又不耐穿,最重要的是這兩種鞋暖和歸暖和,防水性能卻都不甚理想。東北冬季雪沒及膝,在外面走上一圈鞋上常常粘了厚厚的雪,進屋后雪一化全滲到鞋里去了,再出門時小北風一刮,便會鞋襪皮肉的凍成一個坨,實在是不夠方便,加上這種洋玩意關東的先民們買不起穿,那是富戶人家逢年過節才肯穿出來顯擺一下的,其炫耀的功用比其御寒的功用要更直接,于是那些貧苦人家就地取材,用干蒲草編成鞋子,穿在腳上以御風寒。因為蒲草葉片中有蜂窩狀的空隙,所以具有防寒隔熱的功能,所編的鞋上有許多的褶,保暖且實用。但其材料畢竟只是茅草,不禁穿不耐磨,三五天便穿爛了,冬天還湊和,夏天一場急雨后就濕淋淋軟塌塌沒法穿了。后來獵得野物或是自家殺了牛馬,遂用皮子代替了蒲草葉,防雨防雪又耐磨,冬天保暖夏天透氣,實用性不是好一點點,使得普通的貧民也得以穿上皮鞋了,“底軟,連幫而成,或牛皮,或鹿皮,縫紉極密,走荊棘泥淖中,不損不濕,且亦耐凍耐久。”(《黑龍江述略》),據老年人稱,努爾哈赤當年起兵造反時穿的就是這種靰鞡鞋,可見其歷史之悠久。

靰鞡又稱百褶皮鞋,名字怪,模樣更怪。制作簡單穿著舒適耐用。把熟好的狍子皮或是牛皮先用谷草熏,關東的谷草梗粗葉大,熏好的皮子制鞋不走樣不浸水不扯針眼。把皮子熏成杏黃色,按大小裁好,手拱針一行行地納,做成幫底兒一體的鞋,側面釘上穿帶的鞋耳,再在后跟上釘兩個扁釘,給長途商旅訂做的鞋就再選厚實的皮子加一層底兒,皮子的邊角廢料就裁成細條做成鞋帶,到此一雙靰鞡就算竣工。活兒好的伙計做出來的靰鞡前臉上的包子褶兒平整均勻,憨頭憨腦。在早年間的東北,幾乎家家戶戶的婆娘都有一手做鞋的好手藝,若是女娃子不會做靰鞡鞋,長大了想嫁人都難。再后來因為靰鞡鞋需要量很大,常鉆山溝的男人三五天就蹬壞了一雙,家里女人忙不過來,只好趕集去買,也就催生了東北最具地方特色的新生產業:靰鞡鞋手工作坊,和早年間制作爬犁的作坊一樣,這些手工作坊成就了東北最早富起來的那批人。
用來墊這種鞋的羊胡子草,民間稱“靰鞡草"。又是關東三寶之一。那草細如馬鬃,開過花打過籽的羊胡子草一撮一撮垂下來像山羊的胡子,絮到靰鞡里,又軟又暖和,好過苞米皮。深秋時收了田里的莊稼,各家各戶的壯勞力就三五成群地趕著大車爬犁下了草甸子,大鐮刀刷刷地放倒了草,打成捆塞滿了爬犁拉回來吊在房檐下陰干。冬閑時候便取下來,用棒棰捶軟了,發絲一樣柔,吸汗,保暖,蓬松,舒適。絮到鞋里是輕便柔軟,用過的靰鞡草,在灶臺上烘干汗濕,可以接著再用,古書中就記載著“踏踏瑪兒(即靰鞡鞋)革制堅,新裝烏拉草如棉”的說法。

《柳邊紀略》中說“護臘(靰鞡),草履也,絮毛子草于中,可御寒。毛子草細若線,三棱微有刺,生淀(甸)子中,拔之頗觸手,以木捶數十下,則軟手綿矣,一名護臘草。”
作坊里成批生產的靰鞡不分鞋號,只分大、中、小,論斤兩賣,每逢集市,擺在地攤上的靰鞡鞋規規矩矩整齊劃一,看著就舒服養眼。買鞋的人,都往大號上買,指望里面多絮點兒靰鞡草,保暖效果好。當時的關東人穿著靰鞡打山雞,攆野兔,套狍子,上山摸果下河打魚是健步如飛,不怕濕,不打滑。可是,它太土氣太丑陋,穿脫又不方便,不受年輕人待見,最終還是被大頭鞋和棉膠鞋取代了。近年來在東北民間還有人穿著一種被稱做靰鞡的鞋子,但那已經不是原始意義上的靰鞡了,而是一種黑色帆布制成的底兒幫掛膠的防水棉鞋了,只是老人們還鐘情于靰鞡,也許只是想從這個遠古的稱謂上喚醒一些沉睡多年的記憶吧。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57564.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