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農民冬天穿草鞋不冷嗎(穿棉衣草鞋做勞動)
發布時間:2024-07-31閱讀(11)
在冰天雪地的漫長冬天,現代城市人有集體供暖,不管是用地暖還是散熱管,屋內都溫暖如春 ,可你知道以前的河南人是怎么御寒的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生活落后貧窮,聰明的人們并沒有懼怕冬天,仍然積極面對,做棉衣,穿草鞋,睡火炕,生火盆,用各種各樣方式抵御寒冷。

李恩義 | 文
別小看土房子和棉布衣服
御寒保暖是一把好手
河南是人類發祥地之一,自古到今不乏抵御寒冷的辦法。早在七千年前,人類就知道掘地窖上面棚上樹干枝葉上蓋泥土防風雨,地窖屬于半陰半陽的住處,冬暖夏涼。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走出地窖,蓋了房子,逐漸由土房發展成今天的樓房。但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生產力不發達,廣大的農村仍然是土房、磚基土坯房,這種房子墻厚一尺半(50厘米)甚至更厚;安陽縣白壁鎮東柴村明代閣老郭樸家的樓房磚墻厚近達一米。
有的地方是鹽堿地,當地的人們不用瓦,而把鹽堿土覆在屋頂上,越下雨,鹽堿土越緊密,一點兒也不漏雨雪。
這種房頂不僅墻厚而且屋頂也厚,保溫性極好,夏天曬不透,冬天隔寒風。再者過去窗戶小,富戶家的格窗戶里面還有一道窗門,等于兩道屏障,更增加了屋內溫度。
另外到冬天屋門還要安風門,沒有條件安風門的多在門外掛厚實的草苫。隔山墻門安木門或吊門簾,即使有風吹進來,臥室門還有門簾阻擋寒冷。
農村的家庭的主房,大多坐北朝南,向陽,采光充足,這也為屋子增加溫度。五六十年代雖然風雪大,化雪時,屋檐冰柱有一尺多長,但屋內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冷。
人們從住房上抵御寒冷外,穿著對于個體來說更重要。舊時農村的人們都穿粗布衣。俗話說,論吃還是家常飯,論穿還是粗布衣。

粗布是用棉花織成的布,柔軟,穿著舒適,棉布里面套新棉花,保暖度極好。穿棉褲棉襖,也有的外出穿棉長袍的,總之穿著不冷為度。
有的人家剪了蘆葦毛子搓成繩子,再用纖麻繩把葦毛繩子做成草鞋面,做草鞋面時外面加上馬蓮草,使做出的草鞋面光鮮美觀。草鞋里面墊蘆葦毛絨,穿起來十分暖和。蹅起雪來,不怕濕鞋和襪子。穿草鞋走在雪水地里,回頭率絕對高。
孩子特點好動貪玩,兩手裸露在外邊,手最容易凍傷。所以母親會給孩子戴棉暖袖,把兩手揣在暖袖里保暖。
人們為了抵御寒冷不閑著
父親甚至怕皮襖暖和太安逸
抵御寒冷的首要辦法就是勞動。因為勞動全身血液流通加快,就感覺不到冷。所以每到冬天,不少人到油坊工作。
有不少油坊天熱歇工,到了冬閑季節才開工。開油坊需要將花生、棉籽等油料作物在大碾盤用大石滾碾壓碎,然后再炒熱,才能裝在模具里,放在油床里再打上油楔子,用大油錘夯砸楔子,擠壓出油。

油坊里很暖和,只有油料是熱的,出油率才高。另外夯油錘需要大力氣,人們在油坊里工作只需穿單衣即可。
人們即使冬天,也不舍得閑著,利用冬閑紡麻經。紡粗麻經,要用紡花車子,一人攪動紡車,一人將麻皮系在紡車軸上,通過轉動紡車,不斷地續麻皮,紡成麻繩,然后用麻繩去織高粱桿箔。
也有用纖麻織草苫的。草苫用料有麥稈的,也有谷子桿的,是用纖麻繩把麥稈織在一起的。纖麻結實,所以纖麻繩很細,大約直徑1毫米多一點即可。纖麻繩是用手通過轉動紡錘手工紡制的,一冬天,人們也不閑著,用勞動來驅走寒冷。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在縣城開教師會,給已過古稀之年的老父親買了一張熟羊皮,想讓母親給他老人家做一件皮襖。父親很感動,但說什么也不讓母親給他做。

他說,我穿上皮襖暖和了,就不活動了。父親一輩子是個出力的人,勞動慣了,不讓他勞動,他就不舒服。
再冷的天他也干活,沒有活干就出去拾糞,從不拾閑。問他冷不冷,他說活動就不冷,即使八十多歲身板依然硬朗。
暖和睡覺的辦法有很多種
最溫暖的是母親的愛
睡覺時,冬天多睡火炕。
過去經濟不發達,處于農耕時代,運輸業不發達,遠離煤礦區,所以很少有人燒煤取暖,為了充分利用火熱,每個家庭灶臺都連著炕。家家戶戶把灶臺的煙道通到炕里面。
炕是土坯或磚壘的,里邊的火道直通屋外的煙囪,每頓飯燒柴禾,余熱和煙從炕中通過,既利用了鍋灶的余熱,又將煙排出屋外,屋內干凈,還把炕燒熱了,人睡在炕上很暖和。

但炕比較小,一個家庭里人不可能都睡一個炕,睡木床的,事先在木床上鋪上谷稈草,豆葉,或茅草;老年人往往身下鋪一個大草包。大草包是用兩條棉布床單縫成布袋,里面裝揚麥秸,老人鋪這種草包睡覺既柔軟又暖和。
有的還愿意用玉米秸或谷子稈搭草鋪睡覺,里面填鋪干茅草、豆葉。睡在二尺多高的草鋪上面,比席夢思還柔軟暖和。
如果在屋里還嫌冷,就在屋里點燃火盆。火盆是生鐵鑄造的。直徑大約五六十公分,火盆沿比較寬,方便人們把腳放在盆沿上取暖。
火盆可點燃木炭,劈柴,玉米核兒等物,可燃物把火盆燒熱,余燼也使火盆繼續發熱,使室內溫度不下降。也可把火盆放桌子下雙腳蹬在火盆沿上,一邊取暖一邊讀書。

小時候,我們家院子里用高粱桿箔當囤,圍了大半囤花生,冬天不時從柴禾垛上拽了豆秸,從花生囤里掏了花生,在屋子里用豆秸燒花生,一家人圍著火堆一邊剝燒花生吃,一邊烤火,屋子里暖暖的,焦花生香味彌漫在屋里覺得特溫馨。
睡覺時,有的人還在被窩里放熥壺,讓“布衾多年冷似鐵”的被窩不再冷若冰霜。熥壺也叫暖壺,一般用錫做成。在錫壺里注入開水,蓋好蓋,放被窩里暖窩。睡覺時可把熥壺用腳蹬到腳下,用來暖腳。錫壺水涼了可在火上加熱,用起來比較方便。
富戶人家也有手暖,裝開水用來暖手,也可揣懷里取暖。
有的人家在屋里地下挖坑,用磚砌池子,煙道通炕,利用煙囪把煙排除屋外。磚池里燃燒花生殼,雜木、玉米骨頭等物,蓋好蓋子,屋內溫度很高。

記得我小時候,母親怕我鉆涼被窩,就給我打火簸箕。所謂的火簸箕就是在床下地上點燃一把麥秸,上面用簸箕罩住火苗,簸箕舌頭插在我的被窩里,一股熱浪包裹我赤裸的身子,也把母親對兒子的愛傳遍全身。一會功夫,就進入深深的睡眠。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者簡介
李恩義,安陽市作家協會會員、古都學會理事、文史論壇成員。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郵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62597.html
上一篇:馬丁方頭鞋(今年火了一種鞋子叫)
下一篇:八個護眼小知識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