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7-31閱讀(9)
《美麗的磨坊女》的詩與音樂一體化:標志著古典與浪漫時期的匯合
——舒伯特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美學分析
向陽光
一、誕生來源
威廉·繆勒(1794-1827,十九世紀初期德國優秀抒情詩人,又是隨筆家、游記作家、翻譯家、語文學家),他的詩多以自然、山林、流浪、愛情為題材,在當時廣為大眾歡迎,他的詩常成為當時文藝家庭中歌詠游戲的內容。1816至1817年間,在柏林銀行家史德格曼(1763-1840)的家庭娛樂表演里,以其夫人及女兒為中心,結合了一班有才氣的青年,互相以詩唱答,繆勒也在其中。他們以磨坊少女羅莎為主題,創作了用一連串詩來陳述戲劇性故事的游戲。每人擔任一個角色,并念出自己角色的詩句,這種游戲大家都很喜歡。史德格曼圈子里的詩人們,邀請鋼琴家貝爾格為他們的詩譜成歌曲。貝爾格希望各首歌之間更有連貫性,就請繆勒來做增補、刪減的工作,詩人欣然受命。經過了這樣的發展、變化,后來竟形成了一本詩歌集——《美麗的磨坊女》。

舒伯特在醫院治療時,面對孤獨和疾病,他或許意識到必須獨自面對黑暗的未來,因而他在音樂中融入了更多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故事的內容是舒伯特所關注的有關流浪的題材,磨工的經歷,不僅與舒伯特失意的愛情經歷產生共鳴,而且故事的主人公也仿佛是舒伯特的化身。他外表靦腆內向,內心卻多愁善感、敏感細膩,對愛充滿強烈的向往和渴望。他雖然有才氣,會寫詩、唱歌、彈琴,但顯然不夠強壯、英俊,不足以吸引住磨坊女的芳心,這似乎注定了他是愛情角逐中的失敗者。《美麗的磨坊》為舒伯特提供了他想要的一切:“故事緊湊,富有人性,人物心理刻畫細膩,而且背景翔實,語言樸實、自然并富有韻律。”舒伯特顯然十分喜愛繆勒所構想的這個故事,以及它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和細節,以及繆勒對主人公內心情緒的深入挖掘和細致描寫,并且達到情景交融、詩意盎然的意境。于是從繆勒的同名長詩里,選出二十首詩,牢牢抓住其中悲劇性的浪漫主義因素,再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著手譜寫這部聲樂套曲。

二、故事梗概
長詩所描述的主人公是一個朝氣蓬勃滿懷幻想走向生活旅程的青年。在孤獨流浪中,他被雇為磨工,并深深地愛上了磨坊主人的女兒。但是,他的忠誠并沒有打動磨坊主女兒的心,她卻愛上了一個獵人。愛情的不幸使青年磨工陷入極度的悲觀和苦悶之中,最后他投進清澈的河水,到水底去尋找慰藉。這部具有鮮明抒情風格的套曲,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強烈的戲劇性,它反映了當時在奧地利反動統治下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郁悶、悲憤和對于光明幸福的熱切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十九世紀歐洲封建復辟時期的社會現實。同時,這部套曲也表達了作者對自己的命運和社會現實的不滿和怨恨。
套曲中除了青年磨工(第一人稱)的形象之外,還有輔助的形象。一個是人格化了的小河,它是主人公的忠實朋友、伴侶和唯一的安慰者;另一個是主人公的情敵——獵人。它們都是在鋼琴伴奏中加以體現的。故事的結局是不幸的,但是整個套曲的情緒卻是明朗、抒情的。這說明當時舒伯特雖然處在苦悶、彷徨和悲觀失望中,但他對生活卻仍抱有幻想、充滿希望。他認為“悲痛使人的辨別能力敏銳起來,使人們的精神堅強起來”(1824 年3 月25 日日記),“我的音樂作品是從我對音樂的理解和對痛苦的理解中產生的,而那些從痛苦中產生的作品,將為世人帶來幸福”(1824年3 月22 日日記)。《美麗的磨坊女》這部聲樂套曲在創作思想上和作曲家所追求的理想是一致的。

三、創作背景
斯代爾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奧地利土地上,1819年,舒伯特與友人弗格爾在此共度數周,這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在這次典型的好友聚會中,舒伯特在鋼琴上作曲,男中音弗格爾演唱。兩人之間的友誼相當親密,對藝術的了解也更為相近。舒伯特在給他兄弟費迪南的信上曾寫到:“弗格爾唱歌而我伴奏……在這樣的時刻我們幾乎已合而為一,這是很新奇而且前所未有的方式。”作曲家與歌唱家當時寄宿在柯勒家中,居停主人的五個女兒為那段夏日時光添了不少情趣。五姐妹中的約瑟華甚至點燃了舒伯特心中的愛苗。《可愛的磨坊女》表達的就是當時愛與絕望的至深感受。
四、精彩演出
《美麗的磨坊女》(完整高清版),由英國男高音歌唱家伊恩?波斯崔吉和日本鋼琴家內田光子(被公認的“莫扎特專家”)聯袂獻演。伊恩?波斯崔吉真的就像是為舒伯特《美麗的磨坊女》所存在。他是那樣的傾情投入演唱,最后的一段,當唱到年輕的磨坊小工傷心絕望,終于下定決心向小溪告別,并要求小溪為他唱出催眠曲,好讓他在水底永遠安息的時候,演員的眼神都是空洞的,聲音是空靈的,靈魂已經不存在了...…讓聽眾陷入深深的悲傷之中。此時,你無法用任何語言去表達,只有聆聽了,聆聽心底的絕望。這是世界一流的歌唱家與一流的鋼琴伴奏的唯美結合的表演,值得我們好好聆賞、思考與審美。

五、美學分析
《美麗的磨坊女》故事描述的是一場悲劇結局的單戀,其中心碎的男主角遭喜歡獵人的少女拋棄,最后投身于磨坊的水流中。從情緒發展上看可分為兩大部分:由第一首《流浪》到第十一首《屬于我》,表達出年輕磨坊小工的思想和感情,充滿著愉快、幸福和希望,是屬于第一部分;第十二首《暫停》到第二十首《小溪的搖籃曲》是一種懷疑、嫉妒以至失戀、哀愁和絕望為第二部分。下面選擇其中第一首《流浪》、第六首《疑慮》、第十一首《屬于我》、第十六首《可愛的顏色》、第十七首《可恨的顏色》五首進行重點分析:
1.《流浪》
“流水是我們的好榜樣,流水是我們的好榜樣,
它們日日夜夜在奔流,不停奔流向遠方,
學流水好榜樣,好榜樣。
你看那水車旋轉忙,你看那水車旋轉忙,
它們飛快旋轉多爽朗,它們永不疲倦地旋轉忙,
那水車旋轉忙,旋轉忙。
再看沉重的大磨盤,歌聲揚,
它們盡情歡快地在舞蹈,它們旋轉越快越歡暢,
看磨盤多歡暢,多歡暢。
啊,我的樂趣是流浪,啊,我的樂趣是流浪,
我的男女主人在磨坊,讓我自由地去流浪,去流浪。”

這是主人公在流浪時唱的一首短歌。歌曲以小河奔流不息、磨盤旋轉不停做比喻,表達了主人公在流浪中悠然自得的愉快情緒。
歌曲中明快行進的節奏貫穿全曲,旋律與和聲的基礎是主、屬和弦。四、五、六、七度上行大跳音程的頻繁出現,給旋律帶來了蓬勃的朝氣和剛毅的性格,塑造了年輕人愉快地走向生活的形象。
(譜例略)
曲調具有德、奧民歌特點,如分節歌(共五段詞)的形式、個別詞句的重復、簡單的對句結構等,因而使音樂純樸、集中,形象感人。
6.《疑慮》
“我不會問花朵,也不會問星星,
因為它們都不能解答我心中的疑慮重重。
我不是一位園丁,而星星高掛天空。
我只有去問小溪,是誰讓我心動。
啊,我親愛的小溪,為何默不作聲?我心中只不過有一個期望:
你能夠用一個字,解除我疑慮重重。
你或者對我說‘是’,你或者對我說‘否’。
這兩個字就能我的命運來決定。
啊,我親愛的小溪,請你快告訴我,
你為何默不作聲,她對我是否鐘情。”
年輕人對自己的愛情發生了懷疑,他焦慮不安,只好去問自己的朋友——小河。這是一首動人的抒情歌曲,曲調中充滿了柔和的尾音和半音音調,短短的樂句常被休止符切斷,表現了年輕人急躁、渴求的心情:
(譜例略)
在套曲第一部分愉快的情緒中,這里第一次出現了主人公對愛情的幻想和痛苦的沉思。這首歌作者沒采用多數歌曲所慣用的分節歌形式,而是遵循著詩的發展,自由展開。全曲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展開性的前奏,第二部分是三段體,由2/4 拍子轉為3/4 拍子。中部的曲調靈活自然地轉為宣敘調,突出了這里的戲劇性意義:(譜例略)

接著出現了富有浪漫主義特色的三度的調性轉換(B 大調——G 大調)和同主音調式(B 大調——b 小調)變化,形成了豐富的調式調性的色彩對比。
鋼琴伴奏自由地伴隨著歌聲,時而出現柔和的和聲背景,時而出現小河流水的潺潺聲,時而用稠密的和弦支持著歌聲。和聲手法補充了歌曲的濃淡層次。
這是一首求愛的戀歌,在他內心深處默默的思念著美麗的磨坊女,究竟是否也在愛他,歌中大調、小調的交替,顯示出年輕的磨坊小工他內心的躊躇和不安,他的渴望和焦急。
11.《屬于我》
“小溪你別再喧鬧,水車你快快沉默,
歡樂的小鳥別再唱歌,別再唱歌,你們別再唱歌。
田野上到處都回蕩著一支同樣的歌,田野上到處都回蕩著一支同樣的歌,
那可愛的磨坊姑娘已屬于我。那可愛的磨坊姑娘已屬于我。
春天,鮮花怎比得上她艷麗,太陽怎比得上她的光澤,
我無比的幸福,生活充滿歡樂,仿佛走進無比奇妙的新天地。”
青年磨坊小工滿懷愛情的喜悅,興奮地高歌。原野上、森林中響起了一片贊美的歌聲。青年陶醉于無比幸福與歡樂之中。這首歌是整個套曲歡樂情緒的高潮。
歌曲的結構是三段式。A 段一開始出現一個連續三度小跳與級進相結合的主題樂句,明朗、活潑的性格表現出青年幸福愉快的心境。接著向上進行兩次模進,更增加了青春的朝氣:
(譜例略)
A 段的后一部分,旋律開闊、豪放,到“姑娘”處,曲調由連續下行作為反襯,突然出現上行七度、三度連續跳進,把旋律推向高點,幸福、愉快的情緒達到高潮。
曲的B 段,轉到bB 大調,旋律平穩親切,抒發了青年對磨坊姑娘的贊賞和傾慕之情。然后又回到A 段,在“那可愛的磨坊姑娘已屬于我!”的回響中結束了全曲。
鋼琴伴奏中,象征小河的音型活潑、流暢,襯托出主人公對愛情、幸福的內心感受。

16.《可愛的顏色》
“用青草來裝飾我,讓垂柳來掩蓋我,只因為我愛人她喜歡綠顏色。
讓墳上生長一樹翠柏,青蒿開滿黃綠色的花朵,只因為我的愛人她喜歡綠顏色。
我也想跟她去打獵,奔馳在漫野荒坡。只因為她愛打獵,她已捕獲了我。
即使我只能獵取毀滅,也是為愛情遭受折磨。只因為她愛打獵,打獵使她快樂。
請把我埋葬在荒坡,墳墓上綠草婆娑,只因為我親愛的人她喜歡綠顏色。
我不要花圈和十字架,只需要四周都布滿了綠顏色。
只因為我愛人她喜歡綠顏色。”
姑娘喜歡綠顏色,青年磨工也酷愛綠顏色,甚至以死后不要十字架與花圈的誓言,表示自己對愛情的忠貞。然而他得到的卻是失望、痛苦,以至產生了死的念頭。歌曲明晰地流露出哀歌般的悲傷情緒。
這首歌的結構是一段體,由四個樂句組成。形式樸實、簡單,音樂材料集中凝煉:(譜例略)
旋律中由四度、五度、七度、八度廣音程的進行而產生的推動力,被伴奏中貫穿全曲(除前奏與尾奏)的同音反復平穩進行所制約,給人以激情被束縛、欲放而不能的感覺。這里旋律與伴奏的矛盾,有機地被統一在完整的音樂形象之中。
歌曲在調式調性的運用上也是獨具匠心的,如暗淡的b 旋律小調(古典作家很少用這個調,貝多芬稱之為“黑色調性”)本身糅進了大調色彩,這種色彩的對照、調性的動搖,都加強了憂郁感情的表達。
伴奏部分,在中間聲部貫穿著五度的持續音,用以刻畫主人公哀傷、專注、滯呆的心理狀態。同時又運用了低音區的旋律,深化悲痛的情緒,這也是浪漫主義創作中的常用手法。

17.《可恨的顏色》
“但愿我能離開這世界,到另一個世界生活,
因為這里森林田野都是綠顏色。我真想樹上的綠葉一片一片撕得粉碎,
我詛咒地上的青草,一棵也別再活。綠色,可恨的綠顏色,
為什么會這樣猖狂,驕橫,幸災樂禍,難到不見我已失魂落魄。
我情愿死在你的磨坊門前,在冰天雪地里韁臥,日夜把離愁向你訴說,只把離愁向你訴說。
當獵人的號角吹響,號聲使你焦灼,當你上頸向外翹望,我也能一睹芳澤。
啊,綠絲帶仍然在你的金發上閃爍,在金發上閃爍。
別了,別了,握手道別,在這永訣的時刻。”
由于愛情的不幸,使青年磨工由酷愛綠顏色變為討厭綠顏色。在春意盎然的季節里,綠色給他帶來了莫大的痛苦,于是死的念頭更肯定了。歌曲抒發了主人公內心的苦悶情緒。
這首歌的曲式,兼有分節變奏和回旋曲的特點,它的主要旋律波動幅度較大,正像不平靜的心潮起伏。主部旋律是:
(譜例略)
歌曲在19、20 小節里出現了哭泣的動機:
(譜例略)
歌曲的主要旋律共變化重復出現四次。第一、二次連續出現之后,進入了第一插部,這個插部是對討厭的綠色的責問、怨恨,由e 小調轉到#F 大調。第二插部的旋律平穩,節奏緊縮,象發自內心的獨白,在傾訴自己的不幸遭遇。在鋼琴伴奏里出現了獵人的形象——三連音的號角動機,意味著主人公的不幸是由獵人造成的。
由于主人公內心交織著失望、嫉妒、痛苦等復雜感情,因而在音樂的表現形式上就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對比段落。這首歌曲通過旋律、調式調性、和聲、結構布局等多種因素,深刻揭示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可恨的顏色》這首歌既是套曲第二部分的高潮,也是整個套曲的高潮。

六、綜合概述
《美麗的磨坊女》充滿了浪漫主義細致敏銳的感覺。舒伯特將詩與音樂,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加以融合,賦予它更多的內涵和哲理性。在春天大自然懷抱里所發生的悲劇事件,為套曲奠定了詩情畫意和由樂觀逐漸走向哀傷的悲劇性浪漫基調。從整體上看,套曲的布局很緊湊,在這部獨角戲里,故事隨著磨工的每一首日記式的訴說而展開,在音樂內在的動力和劇情緊湊的進展、人物情緒的每一個變化中,故事一步一步推向高潮,走向結束。這部套曲除了在音樂上做到抒情性、戲劇性、敘事性三者結合外,還高度重視人物內心情緒的細致刻畫、情景的交融和環境、氣氛的烘染。“情與景的描繪在人聲與鋼琴伴奏中,得到細膩、形象、生動的表現。磨工內心的矛盾痛苦和逐漸復雜的情感,都被舒伯特化解在精致、含蓄、細微的對比和抒情性的音樂中。”套曲中沒有像歌劇詠嘆調那樣起伏很大的、戲劇性很強的旋律,沒有人物之間激烈的矛盾沖突的描寫,一切矛盾沖突都體現在主人公的心里。磨工愛痛交織的情感特點,也正是舒伯特二元心理特征的體現。舒伯特與德奧民間音樂,有著天然的、極密切的聯系。在這部套曲中,舒伯特把德國民歌特有的旋律進行方式,巧妙地運用在他的歌曲中。《美麗的磨坊女》的旋律,基本上在單純的自然音體系里,沒有太多的變化音,同時采用對句結構和換尾不換頭的民歌體,風格簡練、純樸,符合磨工青春年少的人物形象。如套曲中的第一首《流浪》和第二首《向何方》,都是建立在民間的音調上,情緒歡快明朗,它們的美妙在于純樸簡單和清新的青春氣息。
主角在第六首《疑慮》開始迷戀少女,生活完全以少女為重心,少女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他的心情;音樂架構也愈顯復雜。舒伯特在這首曲子運用了不尋常的結構。詩詞本身被分為一樣長短的5小節,舒伯特卻依照詩意把詩譜在可分為三大段落的音樂里(ABC),再加上一段前奏,把原作第1、2節主角喃喃自語的段落放在前奏。在詩作的3、4、5節里,當主角的說話對象從他自己轉移到小河時,A段的音樂也就是主題才正式開始,聽眾此時才愕然發現原來前面一段音樂只是前奏。此外,舒伯特以變化鋼琴伴奏來凸顯這樣的構架。前奏的伴奏并不像前幾首令人想到小河,只讓人覺得似在撥奏某種弦樂器,或許是主角正在河邊自彈自唱。然而當男主角轉移注意力到小河時,鋼琴又出現類似小河的伴奏,這種伴奏在詩節第四段,當男主角詢問小河美麗的少女是否愛他時中斷,調性也轉變得模糊不清(舒伯特用一些同音減七和弦來達到此效果),此時,模糊的調性可能與第四段詩詞意境有關“我只想知道一件事,其實是一個‘是’或‘否’而已”。主角因為想知道女孩愛不愛他,而被困在問題的答案中。舒伯特想借著混合調性來代表男主角的掙扎和逐漸失去自我,只為女孩而活的一面。
第七首《焦急》恰如標題,描寫主角對現狀開始不耐煩,希望趕快讓少女知道他的心意。這首詩歌又以四段相同長度的詩節形成,而每一詩節的最后一句都是“你是我的一切,我將永遠屬于你。”磨坊小工,經過躊躇和探求疑問后,由于獲得磨坊女的微笑,終于使他鼓起勇氣,激烈的唱出他對心中人的愛,他渴望著讓心愛的磨坊女,知道他對她的戀情和傾心,是多么的深刻和熾熱。舒伯特為了營造主角的煩躁心情,以三連音的快速鋼琴前奏來啟發整首樂曲,他也大量運用從其他調性借來的裝飾和弦,似乎想低調處理主角熱烈的感情,或是想刻畫主角內心的不定而且迷失自我的感覺。

第七首《焦急》至第十首《淚雨》詩歌有個共同的目標,就是積累足夠的情感以進入第一個高潮。因此這幾首詩歌的結構都不宜太復雜,以防蓋過第十一首《屬于我》的鋒芒。第十首《淚雨》雖然是反復歌,但在最后一個詩節因詩意作了寫和聲上的變化。主角終于有一晚跟少女獨處在小河旁,這首詩主要描寫主角心中興奮微妙的心情。然而在最后一節,主角難淹心中澎湃,眼里開始充滿著淚水時,少女卻突然以“快要下雨”的理由離他而去。這個詩節可以有多種詮釋,例如為何男主角突然熱淚盈眶,整首詩原有的快樂氣氛在此被破壞,男主角的淚水掉落在水面,使原來兩個人依偎在一起的畫面被打散,這或許暗示此美好的畫面將不再存在。此外,主角的反映也頗有意思。面對男主角的熱情,他唯一的反應竟是“匆匆離去”,舒伯特把原來的大調在最后轉成小調,并大量地使用轉調不穩定的和弦,這些轉變使得原來溫馨的詩歌有點傷感。當女主角離開時,調性又短暫地轉回大調,這就是所謂浪漫派的諷刺,舒伯特以音樂嘲諷男主角那種得不到回應的感情,但詩歌終究以小調收場,加強了悲劇的感覺。
第十一首《屬于我》是第一個大高潮。在這首詩歌里,主角自信地向大自然宣告少女將屬于他,這首曲子把他的感情推到了最高點,也是最后一首無憂無慮的歌曲。因為他的勁敵將出現,他的快樂和希望也會被帶走。舒伯特為了加重此詩歌的分量,不僅重復所有詩歌兩次,而且重復一些重要詩句,使得整首曲子好像是主角因高興而大聲唱出的即興曲。男主角在B段想向更多人分享他的興奮,但苦于找不到了解他的人,因此舒伯特在此以轉調到離主調較遠的調性來強調男主角的孤立,舒伯特還故意在男主角大聲宣唱“她是我的”之后加入小調的和弦,這又是另一個浪漫派的諷刺手法。
此歌是在說明磨坊小工陷入所謂的極端意亂情迷的忘形境界中,雖然這只是磨工的幻想,他要求小溪河自然界所有的一切和他一起歡樂,這首歌是這個愛情故事中快樂的高潮,也是這部歌集前半部的最高潮,為最有魄力的一首。
第十一首《屬于我》之后,樂觀的氣氛消失,取而代之是猜疑、焦慮、悲傷、絕望到最后走到自我毀滅。在第十二首《暫停》中,主角已經在愛情里失去了自我,他的心已被愛情占滿,不再能歌唱。這是19世紀一個充滿矛盾的想法:愛情與藝術無法共存,因此主角必須舍棄音樂,把樂器收起來追求愛情。但是主角對他的愛情并沒有安全感,也不完全快樂。而從詩歌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主角將被獵人奪去愛情的危險,因為詩中提及綠色緞帶,而綠色在19世紀象征獵人。這首詩歌的鋼琴伴奏和聲樂部分沒有交集之處,顯示主角已迷失到忘了自己的旋律。此外,男主角在提到他的音樂時,音樂從g小調轉成大調,我們可以感受到音樂對主角的正面影響,這種調性的轉變又再一次發生在主角提到他受的苦時,這次則是浪漫派的嘲諷。

全曲最大聲的地方是主角提到他是多么快樂時,力度記號ff;而當主角說“地球上沒有任何聲音可以形容他的快樂”,唱到了整曲的最高音。舒伯特刻意以半音和聲來強調“愛/悲傷”這些字眼。筆者認為舒伯特以終止式來處理“新歌”是預兆女主角和獵人的新戀情。舒伯特以調性貫穿第十一首《屬于我》和第十二首《暫停》,第十一首的B段調性成為第十二首的主調。在第十三首《綠絲帶》中,男主角很高興女主角向他索取綁在琴上的綠絲帶,綠色成為男女主角最喜愛的顏色。男主角喜歡綠色純因女主角喜歡,但女主角喜歡乃因綠色讓他想起獵人。雖然這首詩表面上充滿快樂,實際上卻有一股隱藏的悲傷和無奈。在音樂的處理上,舒伯特將其譜成一個簡單的反復歌,旋律相當簡單且天真,像是女主角個性的寫照;鋼琴呢?在此詩歌中,鋼琴與聲樂幾乎共成一體,若說音樂代表女主角,那么鋼琴即為男主角,鋼琴明顯被聲樂部牽著走,男主角已經完全沒有自我了。
綠色的絲帶,年輕的磨坊小工,這時候正陶醉在初戀的快樂中,因為那女孩子喜歡綠的顏色,而綠色是象征一種希望和年輕人的愛情。于是他立即將系在魯特琴上那條綠色絲帶解下,獻給心愛的人——美麗的磨坊女,來裝飾他的風采。
忽隱忽現的獵人終于在第十四首《獵人》正式登場,男主角馬上感受到他的威脅,警告獵人遠離他的愛人。情敵獵人在第四段(14-17小節)出現,主人公開始變得憤怒,繼而絕望。但對女主角而言,獵人代表“陽剛男性”。一個循規蹈矩的樂句構造代表獵人,同時在調性上有些模糊的處理,傳達了此刻男主角的心情,即第十五首《嫉妒與矜持》:他一方面推崇獵人的勇氣及陽剛,但一方面害怕獵人會奪走他的愛。男主角因嫉妒產生的憤怒終于達到了最高點,小河不再平靜地流著,這也是男主角此刻心情的寫照,他既痛恨獵人的奪愛,又為女主角的移情別戀而感到十分傷心。這首詩歌的構架和第十一首《屬于我》很相似,詩歌本身以二段式構成,舒伯特也重復某些句子來加強他們。有趣的是,此詩歌以g小調開始卻在G大調結尾,舒伯特似乎又在此浪漫地嘲諷一下,給主角一個假象的樂觀感。第十六首《可愛的顏色》和第十七首《可恨的顏色》都以綠色(獵人)為主題,兩首詩歌可聽到代表打獵的號角聲,第十六首不那么明顯,但在第十七首詩歌里,主角終于了解他將永遠失去少女,這首詩本身有6節,但舒伯特把他們分為輪旋式的5小段,有一小段和最后臆斷都以“綠色”為重點,在這場戰爭里,男主角完全徹底輸了。美麗的磨坊女嫁給了獵人,磨坊小工繼續去流浪。
最后三首歌有共同的氣氛和主題。主角在失去生存希望后跳河自盡,給整部作品一個悲劇的結尾。“花”在第九首《磨工的花》象征著希望、愛情,但在第十八首《凋零的花》卻代表著冬天的寒冷、希望破滅和失去的愛情。《凋零的花》故事情節演變到這里,已經變成為愛情悲劇,因為美麗的磨坊女愛的不是自己,卻是一位英俊的獵人,這首歌中用極端哀痛的旋律,以一連串下降的音符表現悲傷和失望。雖然主角已失去了少女,但他仍希望少女能永不忘記他的忠貞,盡管詩里說到春天將帶來希望,但它仍是充滿悲觀的詩。對浪漫派主義者而言,一個失去自我和愛情的人沒有存在的必要。這首詩歌的前段有很強烈的送葬進行曲節奏,A段中有一大段音樂是重復前面的音樂,這樣的重復令人聯想到主角正在不停地自言自語,一些樂句的和聲也使音樂聽起來很不安定且沒有方向感,這正是主角的心境寫照。這首以小調來代表“花”的音樂,與《磨工的花》的大調和聲形成強烈的對比。小調營造“花”無生命的形象;而這首歌曲的B段以大調為主,此時主角正幻想少女到他墓前憑吊的情景而覺得歡樂。
第十九首《磨工與小溪》是主角與小溪的對話。主角向他唯一的朋友傾訴內心的痛苦,而小溪試著安慰他。這是主角已經在感情上耗盡了所有的精力,沒有力量活下去。雖然這首詩仍然不斷提到“死亡”,但是也有“天使”這個字,顯示死亡的正面意義。本人認為在這首詩中,小溪代表主角的另一面,即精神和藝術,而這是一個獸性沖動的自我與精神、藝術的自我間的對話。雖然獸性的自我已經因失望而自我毀滅,但代表藝術、精神的自我將永存下去,這也是浪漫主義的理想:藝術是不朽的。這首歌曲的基本框架相當簡單,可分成三小段。第一段:先是年輕的磨坊小工用傷心何絕望的表情,痛苦地向小溪哀訴。第二段:是小溪以安慰跟歡愉的方式,用平靜和明晰的話語柔和的搖擺著,來緩和回答這不幸的失戀者提出的悲哀問題。第三段:磨工,最后終于下定決心向小溪告別,并要求為他唱出催眠曲,好讓他在水底安息。
上述以描寫故事中主角精神上承受的痛苦和憂郁的三首歌曲最為出色,分別是第十五首《嫉妒與矜持》、第十六首《可愛的色彩》和第十九首《磨工與小溪》。舒伯特以鋼琴琶音的潺潺聲來代表小溪,成為此組歌曲中不斷出現的動機。小溪過著洶涌澎湃、變化無常的緊張生活。它多彩的,抑揚婉轉的生活既是獨立存在的,又是與磨坊小工密不可分地統一的。這也是人與自然的視覺統一,確切些說,是人與自然的帶有可覺察視覺的聽覺統一。是用聲音表達的它們間牢不可破的聯系。小溪還制造整體的抒情氛圍,傳遞人物內心世界發生的細微變化,更加清楚地說明人物心靈上的每一處曲折。小溪的歌聲綿延不斷,一刻也不停息。但歌中沒有一個重復的樂句。水流或朝氣蓬勃地丁冬作響,或憂傷地訴苦埋怨,或輕聲地汩汩流淌,或有節奏地徐徐擺動,或小心翼翼地輕柔觸及心靈,或歡快地高唱,或懷著憂傷與悲戚低吟。《美麗的磨坊女》中的小溪在始終是它自身的同時,又在不斷地變化。主人公的感情改變,小溪也隨之改變,因為小溪的靈魂和磨工的靈魂融成了一體。小溪的歌唱表達了磨工所體悟的一切。
第二十首《小溪的搖籃曲》可能是最難被解讀,或有多種理解方式。這是表示小溪在主角死后所唱的搖籃曲,舒伯特以類似搖籃曲般的節奏、重復的樂句及和弦,從頭到尾用弱度的音量來制造出寧靜一體的效果,或許到最后主角終于和小溪合而為一。心灰意冷終于自溺在溪底,在潺潺的小溪流水聲音催眠下,使他悠然的進入夢鄉。這首歌中,寧靜伴隨單調,有著像搖籃曲一般的節奏,這一切的表現,都創造出寧靜和安撫的印象。
雖然《美麗的磨坊女》的結尾十分悲傷,但整部套曲卻帶有明快的色彩。它的感情奮斗是年輕人的感情奮斗,而年輕人的愛情不論其結局怎樣,總是明快的。舒伯特在他的這部聲樂套曲中以撼人心魄的真實,傳遞了感情從發生到高潮直至消亡的最細微變化,揭示了主人公感情經歷的全部復雜性與深度,描述了柔情的困惑與激情的煎熬、愛情的憂傷與喜悅。《美麗的磨坊女》具有完美的獨創性,同時又樸實無華。這是一種最高境界的、明哲的淳樸,每一首歌似乎自動地傳遞到你的聽覺,這正是整部套曲最廣泛和最高意義上的人性之所在。只要你聽過一次《美麗的磨坊女》,你將終生懷有對它的深愛。
舒伯特的音樂標志著古典與浪漫時期的匯合。悅耳的音調是他特殊的創作天賦,柔和親切,充滿渴望,符合浪漫式詩歌的性質。“詩與音樂一體化”。舒伯特用神奇的音樂,譜出適合這些詩篇的內容、情緒等一貫的氣氛,這20首歌曲合在一起構成一部具有戲劇性的統一的音樂作品:有開端、有故事、有情節的突變、有結局,有一位抒情男主人公——四處漂泊的磨工。《美麗的磨坊女》,是浪漫主義題材聲樂套曲的典范。它不僅是舒伯特自己的經歷和內心真實情感的寫照,更是他對藝術歌曲的熱愛和執著追求的更高形式上的成果,對這一體裁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當然,舒伯特在聲樂套曲上的成功,也離不開德國抒情詩人繆勒所創作的優秀詩篇。在繆勒的詩歌里,舒伯特找到了創作靈感和共鳴,使這部套曲成為藝術歌曲有史以來最凄美絕倫的力作。同時使之成為一部偉大的不朽的藝術經典。
舒伯特《美麗的磨坊女》以音樂刻畫出人物的心情,他的作曲技巧極具想象力。本人這篇拙作只是一個淺顯的解讀,誠望論樂人能因此進入《美麗的磨坊女》的世界并有更多的體味。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64067.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