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古代男子的發型有哪些 古代男子的發型
發布時間:2024-07-31閱讀(69)
中國古代,男子諸多長發及腰,但公眾場合一般不會散發,而是有特定的發型規范。在父系氏族傳承文化中,男子發型除具有美觀作用外,更多體現的是各朝代統治階級專權的禮教思想主導和社會象征。所以,隨著朝代更迭,男子發型也不斷變化,本文我們大致聊聊男子發型的朝代演變史。
一、上古時期
神農氏炎帝及軒轅黃帝沒有統一中原散居的各部落時,因沒有社會禮儀要求等產生,男子大多是披頭散發的,稱為“披發”,那時候也沒有合適的工具能夠束縛頭發以形成特定發型。后來,隨著黃帝及其子孫統一中原部落后,為了方便勞作,慢慢就出現了“綰髻”樣式,即頭發全部聚攏頭頂并盤出團狀或錐子狀。

圖片來源于網絡,上古時期男子披發
二、周朝時期
儒家文化思想誕生,受其影響周朝制定了禮法,確立了冠服禮俗制度,綰髻成為定制并延續了多個朝代。周朝的達官顯貴,綰髻新增小冠戴于頭頂發團,并用笄(讀ji,即簪)穿于小冠的兩側小孔固定發髻,窮苦百姓人家較多用包頭布包裹,孩童等到冠禮之時,通常都會綰發加冠,表示已經成年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周朝綰髻

圖片來源于網絡,男子包頭布發型
三、秦漢至唐宋時期
這些朝代男子發型基本延續了周朝制定的綰髻定制,但不同朝代對于發髻上的配飾各有區別。秦漢時期,發髻配飾依然是戴冠或包頭布,唐宋時期開始流行戴類似帽子樣式的裝飾,稱“幞(讀fu,二聲)頭”,但唐宋兩朝的幞頭也有差異:唐朝幞頭帽圓頂,帽腳下垂;而宋朝幞頭帽平頂,帽腳平直且較長。

圖片來源于網絡,漢武帝綰髻

圖片來源于網絡,唐朝幞頭

圖片來源于網絡,宋朝幞頭
四、遼金元時期
這些朝代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游牧民族自身的“髡(讀kun,一聲)發”開始影響中原男子的發型。髡發是把頭頂的頭發剃掉,只留鬢角和前額少量的頭發并梳成辮子。中原漢族男子在統治階級要求下,也有了髡發習慣,而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綰髻又恢復了并持續了較長一段時間。

圖片來源于網絡,游牧民族髡發
五、清朝時期
隨著清朝順治帝福臨定都中原后,髡發留辮的發型再次開始影響中原,并且把是否髡發留辮定位清王朝的禮法標志,對發式的要求更為嚴苛,以至于清朝時流傳“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的這樣一個說法。清朝不同階段辮子樣式也不相同,前期辮子短而細,中后期粗而長。

圖片來源于網絡,清朝髡發
由此看出,古代男子大部分時期的發型樣式并非能自己決定,只能被動地接受君王統治下的發型要求,那時發型想殺馬特或非主流基本是不可能的了。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