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大家猜猜她有多少歲(她210歲生日了童鞋們)
發布時間:2024-08-09閱讀(12)
快找人都市快報 浙江省公安廳聯合推出
來,讓我們一起幫助失散家庭早日團圓
杭州第十中學的前校長余承根心里,一直有樁心事,而這樁心事要追溯到70年前的一段塵封的歷史。而且還與去幾百公里以外的溫州雁蕩山有關。
到底是什么事呢?
杭州第十中學,是浙江歷史最悠久的一所中學,創辦于1806年(清朝嘉慶十一年),前身是宗文義塾——杭州宗文中學校。
1956年,更名為杭州第十中學。創辦人叫周士漣(字補年),浙江嘉興市新豐鎮人,著名義士、著名教育家。
1795年,周士漣在嘉興新豐鎮連辦平林、里仁、鹽溪、尚文四義學。1806年周士漣舉家至杭,不顧傾家蕩產,不顧心力交瘁,經日擊敲銅鑼,沿街逐戶籌款募捐,創設杭州宗文義塾。他的事跡感動了杭州老百姓,就連時任清太子太保的林則徐聽說后也大為贊揚。
今年10月26日,這所最老的浙江中學將迎來210周歲生日。

余老先生今年76歲了,1991年,他在杭州第十中學任校長,任職5年。
十多年前,余先生退休,這么多年,他心里一直放不下的心事就是——找回70年前,宗文中學曾在雁蕩山辦學時的老校友。
余承根說,這段歷史要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杭州面臨淪陷危險,浙江省教育廳多次電令學校緊急疏散。
當時,宗文中學(即現在的杭州第十中學,下同)是省內兩所最知名的私立中學之一,共有600多名學生在該校求學。
鐘毓龍,清朝最后一科舉人,時任當時的校長,考慮到師生安全,帶著2、300名師生被迫南遷。余承根說,鐘校長的第一站是建德,剛想在那里停下來辦學,收到消息,日軍逼進建德。接著,鐘校長又帶師生們轉移到金華等地,還沒安定下來,日軍進逼的消息同樣接踵而至。

“隨行的一位老師跟雁蕩山的百姓有聯系,對方建議學校搬到雁蕩山辦學。當時,雁蕩山沒有學校,而且屬于偏遠山區比較安全,鐘校長同意了。"
在日軍飛機槍彈、土匪偷襲的危險中,師生們整整走了一個多月,出現了傷亡,也有人掉隊。


1938年7月,宗文中學正式遷至雁蕩山。同年9月,宗文中學租賃雁山旅社為校本部,以北斗洞道觀、凈名寺、靈巖寺為校分部,聘用教師,招收當地新生,設春秋六級。
“雖然來到陌生的環境,當時的宗文中學卻受到了當地百姓們的歡迎,一些有錢的鄉紳還慷慨解囊。"余承根說。戰爭年代,宗文中學在雁蕩山的發展同樣不是一帆風順,日軍飛機多次轟炸溫州,山里的土匪也有襲擊學校的企圖。為了自保,學校在北斗洞前和凈名寺外修建了碉堡自衛,師生們輪流站崗放哨。“現在的雁蕩山宗文紀念亭,原址就是學校自衛建起的碉堡。"余承根說。
1939年時,宗文中學求學的學生開始增多,學生中有來自溫州、溫嶺等地學子。由于校舍不夠,學校又租雁蕩旅社為校舍,擴大規模。那三年來,先后培養了600名學生。
因為四面八方的學子們都來求學,學校日趨興旺,引起了當地土豪劣紳的覬覦。他們陰謀攫取學校領導權,采取了種種手段,如拒絕租借校舍,阻止當地人為學校工作,甚至切斷糧食供應等等,形勢愈來愈險惡。
1941年的春節前后,宗文中學離開了雁蕩山,輾轉回到了建德。但是,教育的火種卻留在了雁蕩山。
雁蕩中學,也就此成立。

歲月如白駒過隙,今年是宗文中學的210周年校慶。
“九十年代的時候,大約還有五六十人左右,但到了現在,已經不清楚還有多少校友健在。打了不少電話過去,都聯系不上了。"余承根說,宗文中學與雁蕩山的聯系始終長存,之前的幾次校慶,雁蕩學子一直參加。“我們目前找到的年紀最大的校友是96歲,在樂清,其余幾個也都八九十歲了。"

余老先生說,9月下旬,杭州第十中學將派出一批師生代表,前往雁蕩山開展尋根游學活動,尋找當年雁蕩山辦學的遺址,在宗文亭前緬懷學校的先賢。他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前去。

(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〇年,杭州宗文中學避寇南徙,于浙江溫州雁蕩山艱苦卓絕的辦學業績,浙江溫州雁蕩山管理局特在靈峰景區興建“宗文紀念亭",并樹碑撰記。杭州宗文中學1938年校友、浙南游擊縱隊司令周丕振親提亭名。1993年6月11日,校友們參加“宗文紀念亭剪彩典禮"合影。)
還有一個月,就是學校210歲生日啦。
余承根老先生說,學校方要舉辦210年校長活動,而他也擔當起尋找當年在雁蕩山宗文中學求學的校友以及或者校友的后人的任務,他說,“學校都惦記著他們",希望大家可以一同相聚共憶那段往事。
親愛的讀者,你們家中有老人曾在宗文中學讀過書嗎?請跟我們留言。希望闊別半個多世紀的友誼在70多年后,能再續上!
記者 夏裕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76823.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