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最美護林員不忘初心(海雀村護林員王光德)
發(fā)布時間:2024-08-09閱讀(23)
沿著海雀寨門一路向前走,綿延的綠色不斷映入眼簾,萬畝林海之間有一條俯瞰海雀村的山路,這便是58歲的護林隊長王光德每天要走的一條巡山路。

貴州省畢節(jié)市赫章縣河鎮(zhèn)彝族苗族鄉(xiāng)海雀村,曾經(jīng)是苦甲天下的極度貧困村。在已故的村支書文朝榮的帶領下,海雀村全體村民開始植樹造林,恢復生態(tài)環(huán)境。如今,海雀村實現(xiàn)了脫貧致富,迎來了屬于它們的蝶變新生。
生在、長在海雀村的王光德也親眼見證了海雀村的巨變。

在那艱難歲月,樹是全村的希望
“海拔兩千三,人均三十三,山上光禿禿,地上矮挫挫”,地處烏蒙大山深處的海雀村,平均海拔2000多米,山寒水冷,由于亂砍亂伐,森林覆蓋率不足5%,荒山禿嶺,水土流失嚴重。

這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海雀村真實的狀況。
時任海雀村村支書的文朝榮,對于村子的貧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經(jīng)過反復思索,他毅然決定組織村民植樹造林。在一眾反對的聲音中,王光德是最先響應的一位群眾,成為了一名種樹人。
1987年的冬天,天寒地凍,天不亮,王光德就一頭扎進了風沙肆意的山坡。因為窮,王光德手上連一個像樣的種樹工具都沒有,光著手在地里忙活一天,手被冷風吹的裂開大口子,直往外滲血。又因為氣溫低,鮮血凝結成黑紅色的血塊,糊在了手上。王光德忍著疼,一干就是整整三年。

1987年到1989年,海雀村11600的荒山全種上了華山松,馬尾孫等樹苗,一同種進土地里的,還有王光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
“樹長得那么好,我們那么辛苦也是值得的”,王光德說道。如今,海雀村的樹木郁郁蔥蔥,他對待這萬畝的山林如同自己的孩子。
扛起巡山護林重任,只因心中有使命
“穿上這件衣服,我就覺得自己有一種使命感”。提起自己身上穿的這件護林員工作制服,王光德嘴角笑容幾度上揚。
這件橙色的工作制服,是當年入職的時候,政府派發(fā)的統(tǒng)一服裝。穿了多年,這件衣服依然被王光德愛惜得如同新衣服一般。與衣服產生鮮明對比的,是他那雙布滿老繭的手,因為常年握著鐮刀,虎口處的關節(jié)已經(jīng)變形。

2014年,村支書文朝榮去世之前把護林隊的重任交給了王光德。接過了護林的重任,王光德用實際行動完成著村支書的愿望。
跟隨著他的步伐,記者穿行在草木之間,這條巡山路,他每天都會來走一次。他笑著說“這一段路有幾段臺階,他都知道。”每天早上8點,王光德就要出發(fā)巡山,他拿著鐮刀熟練地割下樹木邊的雜草,轉身又撿起了隱沒在草叢中的垃圾,一直忙碌到下午六點,整片山林才被巡邏完畢。

“我們海雀就是靠著這萬畝林海才富起來的,我一定不能讓它變回從前那個樣子,我會一直守護下去。”從種樹人到護林員,王光德心里始終裝著“使命”兩字。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 陽瑩艷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肖桂來 通訊員 廣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暑期社會實踐貴州畢節(jié)報道組 肖桐 周明朗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編輯:何瑞琪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76902.html
上一篇:衣服的由來是什么(服的衣服)
下一篇:紅娘是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