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時尚>寧可試人棺決不試人鞋啥意思(俗話寧可試人棺)
發布時間:2024-08-25閱讀(18)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包羅萬千,其中一個分支,便是俗語,俗語,簡而言之,便是那些通俗易懂,但是言簡意賅的話語, 俗語有一個特性,它取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因此非常之接地氣,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

你有沒有聽過這么一句俗話:“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何意?
這句俗話字面上的意思,是比較淺顯的,它通過對比的表現手法,說明試人鞋比試人棺還要不好,而俗話往往有警示告誡的作用,這句俗話的核心要義,是提醒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切勿輕易試穿別人穿過的鞋子。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是非常注重祭祀文化的,對于生死的哲學有著深入的思考,這也體現出古人對于生命的尊重,俗話常說,死者為大,人死后有著約定俗成的入殮禮儀,其中便包括對棺材的準備,而棺材在古代,也被稱為壽棺。
當然,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同時也是比較避諱談及死亡二字的,即使時至今日,人們也比較不喜歡“4”這個數字,因為它的諧音不好聽。
話雖如此,但是對于“棺材”,古人并沒有太多的忌諱。

古代的老人,在駕鶴西去之前,有條件的會提前在家里準備好棺木,這放到現代,可能會被人們誤解為是一種詛咒,而放在古代,卻不然。古人講究的是壽終正寢,對于葬禮非常講究,即使不是要厚葬,至少也要有一口棺材,生前的財產也要預留一筆買棺材,也就是所謂的——棺材本。
古人為老人家提前準備棺材的做法,反而是一種孝順的表現,這種做法叫做——壓壽。
晚清四大重臣之一的曾國藩,在其家書中就曾有相關記載。 在其祖父生前,曾國藩便為老人家準備好棺木,并且還每年寫信囑咐家人,用上等的漆料,為棺木涂上一層又一層,以免棺木腐敗。
總而言之,棺材在古人生活中,并不忌諱。關于棺材,在古代還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有兩個秀才結伴進京趕考,途中遇到了一支送葬隊伍,其中一位秀才十分喪氣,認為這是不祥之兆,認為自己這一年考試又得失敗了,另一位秀才則比較樂觀,他認為這不是預示自己將要考取功名,升官發財嘛!
最后,那名樂觀的秀才,還真的金榜題名了。

再來講講俗話的后半句“切莫試人鞋”,其實,這后半句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其一、古人比較保守,尤其是古代的女子,是不會輕易露出腳踝的,而鞋子也因此被認為是貼身衣物之一,是比較隱私的,因此并不會將鞋外借,而輕易試穿他人的鞋,也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做法。
其二、還有另外一句俗話,叫“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眾所周知,古代的醫療水平并不發達,而且古代是農耕文明,人們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腳容易流汗,容易沾染細菌。而這些細菌會污染到鞋,為了避免沾染腳氣,則盡量不能去試穿他人的鞋,因為腳氣很多是真菌引起的,是比較頑固,比較難以治愈的。

以上,便是這句俗話“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對待俗話,則要采取辯證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句俗話的上半句,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不受用了,而俗話的下半句,還是受用的,為了自身的健康,為了避免沾染到腳氣、細菌,不可以輕易試穿他人的鞋。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評論交流。
歡迎分享轉載→http://www.avcorse.com/read-381608.html
Copyright ?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備19000289號-5 TXT地圖HTML地圖XML地圖